本书是与《统计学(第3版)》配套的学习辅导书。统计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应用范围很广的方法论学科,只有勤思多练,通过对各种类型习题和实际资料做富于思考性的练习与分析,才能真正领会统计思想,深刻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把握这门课程,我们针对统计学,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编写了这本学习辅导书。本书包含“本章学习目的要求”“基本知识梳理”“重点难点点拨”“范例解析”和“练习与实践”五个方面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思考、贴近实际,并设计了Excel计算结果输出分析题,有利于提升统计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 本书可作为经济类和管理类非统计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课程,也可作为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入门,还可作为广大经济管理人员学习统计学的参考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是由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编制的人口统计年报汇编资料工具书,内容系统翔实,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全国的人口状况。内容主要包括:全国人口概况,人口自然变动、人口机械变动和全国市人口及分组、全国县人口分组情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区、市、县人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镇人口等。该书不仅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也为人口学界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研究、了解人口变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林火调查与统计》避繁就简,从实用性出发,介绍林火调查与统计的基本构架、理论、技术和技能;林火调查与统计方案设计的原理、内容、方法、步骤和要求;林火效应评价的思路和基本方法;林火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和简单的计算方法等。
基于现实观察和理论思考,本书提出描述和分析流动儿童与城市主体社会问关系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思路。在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背景下。这一关系可用“社会融合”来进行分析,并可从社会交往与社会认同两个维度对其测量。研究发现。这一融合并非单向、静态的,而是双向的、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城市社会中的社区、学校及家庭中的各种因素,都会作用于作为行动者的流动儿童的生活实践。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社会融合的进程。
本书对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进行了研究,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前言、现状与前景、目标与原则、行动计划、实施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增强国民整体素质、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缓解和减少贫困现象、保障老年人权益、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保障措施、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发挥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作用、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主要配合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新形态教学中医学统计学理论及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实习课进行编写,共13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统计图表、计量资料统计描述、计量资料统计推断、计数资料统计描述、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线性相关与回归等,案例均来自临床一线,对临床医师和临床科研工作者均有指导作用。本书实用性强,篇幅适当,符合医学各专业对统计学的教学大纲的需要,符合具体学时的需要,体现够用、实用的编写原则,避免太深奥的知识。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数理分析的方法,对中国西部12个省区市的经济增长与财政供养人口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一些具有创新价值的探讨,从而为西部、乃至全国的机构改革与行政配置,为行政体制与政府规模控制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由于统计数据的权威性要求和数据搜集整理的难度问题,我们在研究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时,选用了西部全区的数据。这在实证上是成立的。第二,对西12省区市,我们即研究了面上的情况,又特别深入研究了在西部省区市中处于后位的甘肃省的情况,还把全国典型的贫困县——会宁作为特例进行专题探讨,这样做我想是有充分说服力的。第三,在第六章,我们以理论总结与实证策略为题,对课题研究的全部价值进行了放大,说明研究西部12省区市的经济增长与财政供养人口的适度比例问题
人口流动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社会现象,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概莫能外。纵观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的轨迹,流动人口都为流入地的建设和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实践证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一个城市的兴城之道。 这本《迈向新世纪的流动人口管理研究——“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汇编》的辑集出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上海近年来的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既是对近年来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一次梳理和检阅,也是对今进一步加强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一次前瞻,其中凝结着全市关心或从事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应当看到,上海目前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良好开端,已经为做好今后的工作奠定了扎实
城市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传统落后的乡村社区与现代先进的城市社区相互融合的自然历史过程,它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本书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发展思路,失地农民继续社会化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及其内部分化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若干问题的对策探讨,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意义,又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吻合,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价值。需要说明的是,唐永进所著述的文章,有些内容作为阶段性成果,已经在《瞭望》、《探索与争鸣》、《社会科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有的还被中国人民大学《新思路》等报刊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