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人口统计学知识的全面和系统介绍,内容涵盖:有关人口统计数据搜集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对数据误差的甄别和数据质量的评估与调整技术;反映人口状态、事件和过程的人口统计指标、方法和模型,包括其界定、计算或构建、相互之间的逻辑和数量关系等;反映人口再生产过程及其模式的各种数量指标和反映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方法等。全书共分16章,每章可讲授3~4课时,适用于大专院校本科及研究生相关课程,也可供人口学、社会学、统计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师生和研究者参考使用。
一、《2008年全国暂住人口统计资料汇编》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全国登记的暂住人口的基本状况,主要包括:暂住人口分布、就业、居住处所、来自地区等情况,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暂住人口管理有关政策的重要依据,也为社会各界人士分析、研究暂住人口有关情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二、本书由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治安、户政部门逐级上报的数据汇编而成,统计时点为2008年6月30日24时。 三、本汇编分为两部分: 1. 全国暂住人口情况; 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暂住人口情况。 四、本汇编在数据收集、整理、汇总过程中得到全国各级公安治安、户政部门的大力支持,谨此致谢。
《流动与定居——定居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以合肥市为调查地点,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定居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在城市定居过程中的适应问题。调查显示:农民工理性地选择走进城市,在流动与定居的过程中,他们受到城市制度的限制与排斥,但是他们策略地适应城市社会,主动寻找与城市社会之间的有机契合。作者提出定居农民工的有限共生型适应形态,指出这是目前定居农民工适应城市的主要形态,同时认为这种“有限性”会随着他们进一步与城市社会相融而渐趋降低。
中国明清以来6个世纪人口的发展一直是从事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的学者及思考中国人口与历史、中央地方政权体制运作、人口与土地诸问题的读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何炳棣先生关于上述问题的精彩论术无疑使本书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在何氏之前,从未有一位学者通过追溯人口术语的制度内涵的演变来现解分析已有的人口数据,并对移民、地区经济开发。农作物改善、赋税制度、土地使用权、自然灾害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做出透彻细致的分析。该书在学术研究上里程碑式的意义是*庸置颖的,而其中对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视解仍可启发当代人对中国发展的思考。
干旱地区由于特殊的脆弱生态环境,人口与环境的矛盾非常突出且难以协调,严重影响到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新疆作为中国*的干旱区和少数民族人口集聚地区,其人口变动状况与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新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本书以新疆干旱区为例,在对国际社会和国内学界关于人口与干旱区环境研究进行回顾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变动的特点和新疆干旱生态环境演变的状况并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对新疆人口变动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关系,以及人口变动与各类自然资源的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论述了新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该书不仅可以作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决策的咨询参考,也可以为学
Public health is tightly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and is an important base for a harmonic society.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erts an unprecedented influence upon the field of public health. Progress made in the life science allows traditional medicine to develop into biomedicines. In the 21st century, life science, material science, information science, cognition science, complexity science and so on will all be integrated to breed major scientific breakthrough, thus bringing about important changes in the field of public health. As a country with the largest population, China will still emphasize "birth control" measures as its basic national population policy. In terms of birth control,the present contraception methods alone are not good enough. Thus, we have to strengthen the basic research on reproductive medicine and further improve Chinas research system of reproductive science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今天的钱塘江流域是全国繁荣发达之地,该流域繁荣背后的历史演变则能让我们深刻的了解其繁荣的历史基础与根源。流域内北人大量南迁直接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与演变,使其无论从数量上与质量上,还是内部结构与外部影响力方面都逐步完善与成熟。北人陆续南迁则折射出流域内政治的相对稳定、经济的繁荣和自然环境的适宜。人口的迁移与城镇的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另外,城镇繁荣与其商业市镇的兴盛息息相关,本书也重点对其发展状况、内部结构及其原因与规律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胜任力研究在我国开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多数研究停留在理论探讨和模型构建的水平上,关于模型验证的研究甚少。胜任力模型对工作绩效应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但关于绩效预测的建模方法更为少见。有鉴于此,本书选取四种胜任力建模(层级式、簇型、盒型和锚型)的研究实例,从选题、建模和验证三个环节,结合实例深入讲解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和验证过程。 操作手册式的写作方式.非常适合于初步接触胜任力建模方法的学习者:本书对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的工作者和胜任力测量研究的学者也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系统分析了2009年中国人才发展的状况、问题及未来走势。报告系统考察了中国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中的成就与问题,指出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问的人才竞争会更加激烈,这将深刻影响21世纪中国人才发展的总体趋势。报告尝试构建了人才资源综合实力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对OECD国家和“金砖四国”的人才资源综合实力进行了实证性的国际比较研究。针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多个视角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剖析。同时,报告还分别就国家荣誉功勋制度、低碳人才政策支持、“h”型向“H”型人才发展结构转化的财税扶持政策、“蚁族”现象等当前人才发展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在地方人才发展问题上,报告分别从东部,中部
本书通过对中日家庭育儿费用的支出进行数量分析,阐明育儿成本过高给中日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进而导致中日女性少育或者不育是中日少子化趋势加剧的首要原因,中日政府及企业只有对这一因素进行充分认识和切实把握,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才能解决少子化问题。
苏瑞福教授为国际知名统计学家,尤善人口统计学。苏教授学养甚深,自1963年获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哲学(统计学)博士以后,长期任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大学统计学教授,并曾于1971—1975年出任新加坡统计委员会主席,出版有《新加坡经济统计导论》、《新加坡经济和社会统计指南》、《新加坡人口》、《马来西亚人口》等英文著述,多为该研究领域之经典。 《新加坡人口》为苏教授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99年,即为该领域扛鼎之作。2007年再版时,又补充大量*统计资料,是研究新加坡人口、族群结构、社会政策沿革和现状的重要参考书。新加坡与中国一衣带水,是中国在东南亚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新加坡华族是中国移民的后裔,与中国有密切的民间交往。故《新加坡人口》一书,对研究东南亚社会、经济和民族、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东南亚华人事务、后工业化
基于现实观察和理论思考,本书提出描述和分析流动儿童与城市主体社会问关系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思路。在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背景下。这一关系可用“社会融合”来进行分析,并可从社会交往与社会认同两个维度对其测量。研究发现。这一融合并非单向、静态的,而是双向的、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城市社会中的社区、学校及家庭中的各种因素,都会作用于作为行动者的流动儿童的生活实践。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社会融合的进程。
1961年至1963年的精简工作,是共和国在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这场大精简是迫不得已的,却又是十分成功的。在这个过程中,共和国虽然曾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这项涉及上千万个家庭、数千万人口的大迁徙,没有出现社会动荡,没有出现人们曾担心的大乱子,是十分不容易的。对于我们的共和国,对于那个时代经历了这场大精简的人们,这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由于北京是全国三大流动人口的流入地之一,选择北京流动人口聚集地进行研究,不仅对北京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认识全国流动人口现象和规律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主要使用了人口普查、抽样调查和“2006年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等数据,深入分析了北京市流动人口聚集地水平、趋势、模式和影响因素,还关注到了出租房屋给流动人口的户籍人口,从而客观、准确、及时地反映了流动人口及其聚集地的*、全面的情况。
《当代中国流动人口管理伦理问题研究》从伦理学视角来审视我国当代流动人口管理,致力于探究我国当代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不足和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及道德规范,旨在构建流动人口管理的伦理基础,为我国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革新和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法规的修订提供伦理参考,为构建和谐的流动人口管理关系提供伦理前提。 《当代中国流动人口管理伦理问题研究》主要采取如下研究方法: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思辨分析法、社会调查法。 在界定相关概念之后,本文具体分析了我国当代流动人口的状况、基本特征及其管理,清理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流动人口管理所体现的伦理思想。 秦代以后各朝代流动人口管理所体现的伦理思想,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统一疆土,保稳定促发展,发展经济捍卫边疆,促进民族融合,以民为本
本书以人口学为视角,通过分析我国东西部人口发展的历史与条件,人口地理特征、性别和年龄结构以及人口再生产与人口转变问题等,研究和思考了我国东西部人口发展的差异性,探索与寻求加快西部人口发展,并进而推动西部社会发展的理论思考。本书是人口学比较研究的一部力作。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及其各类流动人口聚居区在城市的自发形成,给江苏省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有鉴于此,本书首先对社会学和西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概念、特性、趋向及其相关情况进行了大致的描述;随后,又聚焦于江苏省典型的聚居区,对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机制、基本特征、主要问题等进行了分和总结;后,在对江苏省与西方聚居区展开系统性比较的基础上,本书郑重从物质形态窨方面探讨了聚居区整合的综合性策略。
人口迁移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人口迁移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书系统地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的发展历程,多层面、多角度地探讨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省际人口迁移特征、省际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关系及未来趋势,并对人口迁移与上海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个案剖析。作为多项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的集成,本书建立了一个研究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分析框架和范式,提出了几种新的研究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问题的定量分析思路和方法,并得出一些重要的创新性研究结论。这些对人口迁移与发展等学术研究,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国家或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战略及规划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区域科学等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及相关政府决策
本书是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为配合各地各部门更好地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工作而组织编写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读本。概述了当今世界人口老龄化状况和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共识和典型经验,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基本态势、深刻影响和战略环境,总结了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成就、经验与问题,梳理了我国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持、精神关爱、社会参与等相关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内容。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提供内容、素材、及背景资料。
本书选取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事物和新趋势,与人文地理学关系密切的课题——新时期中国人口迁移问题作为研究客体,首先对人口迁移进行理论和实用的界定,评述现有迁移理论,提出适用于我,国的理论模式,分析了新时期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外部机制即空间差异及由迁移者的心理因素差异和迁移者所处的家庭生命周期决定的内在机制。通过回顾历史,从宏观角度探讨新时期人口迁移的新特征;并围绕总量分析、三大地带迁移、省际迁移和省内迁移四个侧面,对新时期人口迁移进行时空分析,认识其未来趋势。本书还就新时期人口迁移的热点问题及适宜的人口迁移进行了颇有见地的探析。
郑真真编著的《人口统计学(人口过程的测量与建模)》介绍和发展了人口学者用于研究人口行为的基本方法和模型。书中清晰并简明扼要地从基本的原理推导出分析步骤,还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实例。 《人口统计学(人口过程的测量与建模)》的重点是研究人口增长和结构的定量方法,包括生育和死亡的测量,人口预测和人口均衡模型。书中还包括在常规数据有问题的情况下评估数据质量和估计人口参数的方法。这本书将为本学科的所有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人口学方法入门。
《流动人口的空间透视》从保护城市历史遗产、城市核心文化的角度出发,为彰显城市特色、改善社会生活与物资生活环境,对十三行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进行了必要的探讨。本书可供城市管理、旅游策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风景园林、文物保护等专业的人士及其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也可供关心历史文化名城和谐发展的广大国民阅读。
书稿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登记的暂住人口的基本状况,主要包括暂住人口分布、就业、居住处所、;来自地区等情况,是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人口学界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人口研究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