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发展历程、旨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利益导向政策、旨在提高人口素质的利益导向政策、引导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的利益导向政策、帮扶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利益导向政策等。
人口发展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人口转型期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初步成果,围绕具体原则和目标,建立了分析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理论框架,并对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了一系列具有政策含义的研究结论。
2007年4月和8月,中国妇女研究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及新疆妇女研究会合作,分别在北京市和乌鲁木齐市成功举办两期“妇女/性别研究培训班”,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法学研究所、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美国研究所、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及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等多个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国际、国内的视野,探讨妇女/性别研究方法、规律及规范,分享研究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体会,受到与会者的广泛欢迎。本书基于这两期研训班的专家讲座,反映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生命伦理学、法学、文学等学科领域专家视野中的妇女/性别研究方法和成果。该书不仅可以成为相关学科领域研究者的专业参考书,而且也可以帮助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和理解妇女/性别问题。
《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已由上海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03年12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4月15日起施行。
本书以以宣传党的人口计生政策、新婚育观念,满足群众精神上、物质上、文化上的需要,实现“*国梦”为目的而编写的。本书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比较全面、完整地阐述了人口计生政策法规、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日常生活等小常识,集法规性、政策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内容丰富、方向正确、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有较强的可读性。
本书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在浙江省、湖北省、广东省、吉林省和甘肃省及浙江省金华市五省一市选点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专题分析研究,阐明了中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以《公开信》为标志)我国家庭的发展与变化,从而显现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无比光明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了参考。
本书是国家行政学院的首套港澳和涉外培训教材之一,介绍了中国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的历史演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的基本情况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以下简称单独两孩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策部署,稳妥扎实有序推进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现提出如下意见。
中国正面临人口、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对于人口和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殖健康作为农村居民健康和福利的重要领域和因素,受到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的重视。社会转型使得中国农村生殖健康领域长期存在的社会性别不公平问题更加凸显,阻碍了人口与社会长期可持续的和谐发展。社会发展目标和农村生殖健康领域的现实,要求深入研究生殖健康领域服务对象和服务提供者的态度和行为、社会性别公平状况,促进生殖健康中的社会性别公平。依托于福特基金的资助,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发展出适用于中国农村生殖健康领域的社会性别意识和行为量表体系;并分别从学术性和实践性两条途径探索了量表的应用;进而从改善公共卫生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国家和县区级计划生育/殖健康优质服务的社会性别公平促进框架,为中国生殖健康领域的社会
继20世纪后半叶世界人口剧增之后,全球已开始被低生育率的浪潮所席卷。中国妇女的生育水平低于更替水平也已达20年之久。这种长期处于低生育率的人口态势已经并继续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本书为读者理解中国生育变动和相关的政策选择提供全方位的解读。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我国低生育率形成的过程与原因,了解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生育政策的变化历程,把握长期低生育率所可能形成的困境与挑战。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低生育率大势需要政府和社会充分理解人口发展规律的基础,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根据变化了的人口态势,作出及时明智的政策应对和行为转变。
人是社会的包袱吗?就业难是因为人口太多吗?存在所谓的适度人口标准吗?环境恶化是人口多造成的吗?资源是“自然”的,还是“人造”的?性别比失衡是因为重男轻女,还是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至今。计生部门宣传的很多“道理”早已“深入人心”,人们对于人口的观念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然而。现实的人口危机早已悄然袭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众多弊端逐渐显现,一些行业的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未来将不堪重负,“421”家庭生活压力增大,性别比失衡严重……而且,人口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其是一个周期很长的“大工程”,我们现在还来得及吗? 《人口危局(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由何亚福著,本书从众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人口问题入手。 细致地分析了那些听起来有道理的论断是多么荒诞。在结合中国现状解
本书对在中国进入低生育率新时期以后,应对人口和经济发展严峻挑战和机遇正面临的以下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数据分析:(1)我国当前生育水平到底有多低?其成因机制是什么?今后变动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2)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和构建老龄健康友好型社会? (3)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宏观经济背景是怎样的? (4)在当前和未来的低生育率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增长和粮食、土地利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5)独生子女教育存在哪些问题?经济增长如何影响少子化? (6)继续长期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什么样的负面或正面影响?如果将现行生育政策逐步平稳放宽为在适当晚育间隔前提下普遍允许生育二个孩子,是否会造成人口失控? 本书是“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
本书作者于尔根·海恩利希斯博士是德国知名的社会科学家,在施坦恩贝格全球结构、发展与危机研究所任职,从事环境、人口、能源及粮食等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他在从事世界计划生育工作研究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开展了环境与生育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著作有《世界各国的计划生育运动》、《男人们——生育与计划生育》、《环境与生育》。 海恩利希斯博士对中国十分友好,在他任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世界理事会主席期间曾应我国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卫生部邀请访问过中国。为让中国的读者能看到世界各国在环境与生育方面研究的*成果,他在我译完其所著的1994年版《环境与生育》后,及时补充了近几年的新资料。 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论及的问题涉及千家万户,而且是世界性的,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国这样处于开放初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