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的热带》是结构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的著名的思想自传,更是人类学历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青年时代,列维-斯特劳斯亲访亚马孙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寻找保持着最原始形态的人类社会。本书记述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夸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
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博物馆人类学著作,也是一份博物馆邀请函。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各地游客到纽约打卡的热门景点。然而,很少有游客会去专门拜访博物馆南侧靠近77街的人类学展厅 尽管这里是美国最著名的人类学博物馆之一。哪怕很多到博物馆来考察的学者也不知道,这里收藏的一些佛像、面具、神衣和法器都是有 灵性 的,甚至连研究人员也不敢轻易触碰。 全书共五个章节,通过介绍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五件具有代表性的主题藏品 萨满的神衣、《西游记》皮影、西藏的唐卡、墨西哥的亡灵及 镇馆之宝 独木舟,来讲述其背后的一系列故事,也融入了人类学家的故事。书中每一章的切入口虽不大,但内容涉及面很广也很深,除了博物馆学的变迁,更有人类文化史、民族志、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等各方面的内容。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美国自
民族志记录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但大多数人类学学者的著作却充斥着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语言。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和入门者在尝试书写民族志,针对如何写好它的训练却十分稀少,甚至没有。 《人类学写作工具箱》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克里斯汀 戈德西是一名优秀的民族志作者,曾获得美国人类学协会民族志小说奖、威廉 A. 道格拉斯欧洲人类学最佳图书奖。她从二十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中为我们提出并解决了民族志书写中的常见问题:从如何遣词造句到怎样结合理论与材料,从如何有效嵌入对话到怎样避免因过度引用与注解而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等。她在书中旁征博引了大量具有示范意义的写作案例,并提供了一份涵盖近百本民族志杰作的书目。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斯在其著作《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认为,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在东西方均出现了人类文化突破现象,他把这一时期称为 轴心时代 。本书作者约翰 托尔佩在雅斯贝尔斯 轴心时代 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公元前五百年前后的 轴心时代 仅仅是三个直接影响当代社会问题的关键时期之一。他认为,不是只有一个原初的 轴心时代 及其后续发展,而是存在着三个 轴心时代 ,每一个时期都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人类要面对的问题。早期的轴心时代的关键词是道德,强调宗教和道德发展;第二个轴心时代的关键词是物质,关注的是物质对象的生产和使用;第三个轴心时代的关键词是精神,聚焦于技术。 本书以道德、物质和精神作为人类历史的三重架构,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作者将 轴心时代 进一步具象化,以一种世界视野,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所发表的文章的合辑,代表了作者在人类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成就。这些文章的选取和安排都是为了让不熟悉人类学的读者能够对这门学科的问题获得一个框架式的认识,而且,通过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介绍了人类学的发展方向和能够解决的问题。本书讨论了民族学与历史学的关系,美洲印地安人社会的习俗和制度,人类学与语言学及心理学的关系,考察了人类学在社会科学整体中的地位,人类学的教学问题。阐释了这个学科的过去和将来,界定了人类学的工作领域,描绘了它所提出的问题的前景。
本书是我国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我国早期人类学民族志的代表作,也是凉山彝族研究的经典作品。本书是作者1947年对凉山彝族社会进行三个月实地考察后的田野考察报告,并于1947年以《凉山夷家》之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61年出版英译本。书中分专项描述了彝族社会的地理历史、亲属关系、经济状况、社会组织及信仰仪式等方面的情况,梳理了彝族的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并采用比较视角做了分析论述。本书还增补了林耀华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对凉山彝家进行后续考察写的两篇文章《凉山彝族今昔》和《三上凉山》。书后附有导读文章和林耀华先生学术年表。自本书写作之始,林耀华先生对于凉山彝族的研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提出了以家支和奴隶制为核心的传统凉山彝族社会结构,并持续关注新中国成立后其社会发展和
瓜亚基人,一群生活在巴拉圭密林中的印第安人。他们以打猎、采集为生,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与社会制度。16世纪起,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居民一道,不断占领、吞食他们生活的领地,他们躲避、抗争、流亡、被 安置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这个部落的人口已不足三十。 1963年,本书作者、法国人类学家皮埃尔 克拉斯特在瓜亚基人被安置于定居点后进入了这个部落,与他们一同生活,从生育、死亡、饮食、求偶、部落管理、性向认同、劳动分工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地观察和书写。 在书中,克拉斯特直面瓜亚基人的残忍、习俗之状况,以及他们缓慢的衰亡。这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民族志书写,情感充溢全篇:克拉斯特与瓜亚基人一同经历了生育、成年、死亡与逃亡;它也是一种客观的民族志,摈弃了一切道德偏见:面对瓜亚基人的吃人风俗,卡拉斯特并没有
当你是孩子时,你偎依在母亲怀里;当你恋爱时,你会搂抱你的情人;朋友相见时,你们会握握手;感到孤独时,你会伸手摸摸你的狗;当你默默思考时,你会不自觉地托着头 人类有寻求亲密行为的本能,当都市生活抑制亲密行为时,就会产生各种代替行为:焦躁不安的成年人,去寻找成人安抚奶嘴 香烟;用舒服柔软的布料做床褥来代替儿时被母亲怀抱的感觉;惊恐时用手捂住自己的脸给自己安慰 莫利斯从动物行为学家的视角,追寻人类从子宫到墓园的亲密行为模式,追溯亲密行为的根源。他说:出生前和出生后的几个月是亲密关系的种子被种下的时候。
詹姆斯 乔治 弗雷泽是著名英国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和古典学者,所著《金枝》是人类学领域的鸿篇巨著,也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金枝》着重研究原始人的宗教、巫术、仪式、心理等等,以及它们的教源及其在人类思想方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金枝》中作者以十分丰富的资料,对古代习俗和信仰作了翔实的集录,用历史的比较的方法论证他本人的观点和思想体系,得到了世界各国学术界的普遍赞赏和称誉,至今仍有着很高的学术和参考价值。
本书是一部人类学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作者创造性地提出并运用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法,对以特洛布里恩群岛为中心的库拉区域,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揭示出当地土著社会巫术、宗教、贸易、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是当时对该民族最完备而科学的描述。这部书也奠定了人类学科学研究的基础,它在理论建构、田野工作方法、文本组织方式等方面,都成为后来追随者普遍奉行的具体操作规则的来源。
本书汇集了作者王铭铭近二十年来以学术史为主题所做的文章和演讲,以期为 人类学中国化 这一命题提供回顾与展望的新角度,整体性地展现一位人类学学者探寻既有本土特色又有世界视野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维尔纳 桑巴特,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曾与马克斯 韦伯、费迪南 滕尼斯共同创立德国社会学学会,并合办了《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杂志。《犹太人与现代资本主义》即是桑巴特从马克斯 韦伯著作中得到启发后的著述,本书思考了犹太文化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论证了犹太文化中信奉律法、理性主义、商业天才以及在处理犹太人与非犹太人关系时的不同道德和社会行为准则等问题,探讨了犹太文化对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影响。
地球危机下,政治朝向何方,众生回归何处? 近五十年来,全球似乎进入了 大倒退 时代:一面是难民潮、民粹崛起、贫富不平等加剧等政治经济危机,另一面是气候恶化、病毒入侵、生态巨变等人类生存危机。人们试图在越来越不宜居的地球找寻安身立命之所,在早已失去共同愿景的迷惘中探求方向所在。在本书中,当代西方思想巨匠、科学社会学领军人物、法国著名学者布鲁诺 拉图尔浓缩行动者网络、重置现代性、盖亚学说等毕生理论精华,在今日世界经历的不同事件(气候变迁、去管制化、移民、不平等现象暴增等)之间建立起了关联,厘清了看似混乱、实则极为自洽的全球情境,为新世纪的关键议题做出了有益的思考和展望。在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幻梦破灭、 人类世 危机愈发凸显之际,他提醒我们发现 在地 与 临界区 的丰富性与重要性,由 生产系统 转向
本书对人类学丰厚的几个传统及其发展进行了探讨,分别论述了英国、德语地区、法国和美国的人类学学科的发展源流,总结出它们各自形成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特色。本书对几大传统的论述均由对相关领域有深入研究的有很高声誉的人类学家挪威的弗雷德里克 巴特、奥地利的安德烈 金格里希、英国的罗伯特 帕金和美国的西德尔 西尔弗曼分别执笔,内容详实,评价中肯。全书既有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有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期,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将推动这门学科向一门真正的世界性学科发展。
本书是一部富有洞察力的、极具原创性的关于尤卡吉尔人狩猎生活的人类学著作。尤卡吉尔人是生活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科里拉河上游地区一个鲜为人知的 土著人 部族。作者基于对尤卡吉尔人进行田野调查的手资料,集中讨论了尤卡吉尔人生活在 镜厅 世界的实践意义,人、动物与神灵共同居住在这个世界,他们都被认为是无穷无尽的互相模仿的双面体。在这个世界,人处于一个 中间状态 ,他们的灵魂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身心一体,既是个体自我也是再生的他者。因此,猎人既是人也是他们模仿猎杀的动物。这迫使他们在努力超越差异和维持自我身份的必要性之间进行微妙复杂的平衡。
本书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玛丽 道格拉斯的代表作品。作者从《*经》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 洁净 与 肮脏 的理解入手,利用象征分析手法剖析人类的思维特点,并关注象征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对应。 在各社会文化系统中,洁净与污秽是属于更大的分类系统中的一部分。污秽是社会规范和秩序的违背,它意味着危险,意味着跨越不该跨越的界限所造成的恐惧。而脏(危险)的清除,即禁忌的产生、仪式的举行、犯罪的惩罚,是重新确立原有秩序、维系社会规范的手段。
《过渡礼仪》是早期民俗学家范热内普的代表作,他在本书中所概述的过渡礼仪是涉及一种地位变化的社会机制,作者通过对此类礼仪三阶级之象征意义的分析,已使这一礼仪模式成为研究仪式行为的一个经典概念。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既很容易读,又很难读。同样,这一点,可能也就解释了这本书名满天下、但事实上又很少有人读懂的奇特命运。很容易读,是因为莫斯对具体事实情有独钟,而对抽象视若仇雠,其表述总是十分简单透彻,无半点斧凿之痕。要说很难读,那当然是因为本书涉及到极其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异常丰富的民族志材料,读起来未免有点让人伤脑筋。 人类社会原本没有市场、买卖、互赠或易物贸易,那么,到底有什么呢?有的就是礼物。
本书是澳大利亚著名人类学家迈克尔 陶西格教授的成名之作,在本书中,他主要探索了当代南美洲种植园工人和锡矿工人的民间信仰中,恶魔的社会意义。陶西格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 异化 商品拜物教 等概念,他发现,当地以恶魔形象为核心的本土信仰调解了前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和资本主义物化生产模式之间的冲突。这种混合的信仰体系,正是南美原住民社会在与资本主义及世界市场扩张交锋的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文化回应。
《两性社会学: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比较/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是一本经典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著作,主要对 蛮野 的美拉尼西亚母系社会里的性及 文明 的欧洲父系社会里的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两种社会里的性有什么关系。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的情结如何在母权和父权社会中通过神话、梦、亵语等发展出来,批驳了弗洛伊德的文化起源自图腾宴的观点,通过详细的论证说明精神分析学说推崇的俄狄浦斯情结只不过是父权社会的现象,并非普世现象。
结构人类学(0)》是一部结构人类学的史前史。 本书收录了列维-斯特劳斯1941 1947年在纽约生活期间发表在部分期刊等媒体上的文章,共17篇。 1941 1947年对列维-斯特劳斯而言是学术生涯的重要积累时期,他当时尚未在人类学界广为人知,仅是一位流亡海外的年轻民族志学者。 在美国的这些年,斯列维-特劳斯意识到了无法弥补的历史灾难:美洲印第安人的灭绝、欧洲犹太人的种族灭绝等。通过学习英语,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系统地阅读人类学文献,深入观察美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他为自己的学术工作做了深厚的积累,梳理了他对于多种理论传统的看法,为之后的学术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收录的文章不应被简单地当成列维-斯特劳斯的 遗产 去阅读,这17篇文章见证了一个具有传记和历史两方面意义的时期,也提供了把握结构主义来龙去脉的机会。本书旨
格尔茨在本书中以个案研究的形式描绘了东南亚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一种国家形态,并将它与近代以来的现代国家形态和理念交相映照。他沿着马克斯 韦伯式的理路,从历史资料和田野经验中建构了一种 剧场 式的国家形态:各种大大小小的国王以自身的地位、礼仪和形象为根基,营造出相应的国家形象,其中疆界等现代国家中的关键因素反而不是那么核心的问题。格尔茨并不打算否定权谋、剥削、军事、暴力等因素,而是在承认这些因素都在国家建构中发挥作用的同时,更偏重于指出现代政治学中对身份、人观、仪式等重要方面的忽视。现代国家同样也存在上述维度,只不过由于研究者身在庐山之中,这种国家的 符号学 体系被大大遮蔽了。在拓展我们对现代国家的理解方面,《尼加拉》已经做出了足够重要的贡献,甚至可以说,作为一种完整的国家 类型 ,尼加
1940年,本雅明在西班牙和法国边境的一座小镇结束了生命。2002年,本书作者、人类学家陶西格拜访了本雅明在小镇的坟墓。于是有了本书。本书以书中同名文章《本雅明之墓》为书名,并以此发散开来,展现出一位人类学家的学术关切。本书的主题涵盖了本雅明之墓、哥伦比亚的农民诗人,此外,也有关于萨满教身体特质的讨论,以及海洋的消失。这些看似松散的主题,每一个都打上了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烙印,即对物件的欣赏,并从中提炼出深刻的哲学和人类学冥思。 作者通过这些不寻常的散文,向读者展示唯物主义知识为我们所栖居的抽象的、全球化的、同质性的和电子化的世界,所提供的一条另类道路。作者通过本雅明之墓,追寻一次兼具民族志式的、自传式的、文化批评式的旅程,他向读者展示了自己对于20世纪伟大的文学批评家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