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 乔治 弗雷泽是著名英国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和古典学者,所著《金枝》是人类学领域的鸿篇巨著,也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金枝》着重研究原始人的宗教、巫术、仪式、心理等等,以及它们的教源及其在人类思想方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金枝》中作者以十分丰富的资料,对古代习俗和信仰作了翔实的集录,用历史的比较的方法论证他本人的观点和思想体系,得到了世界各国学术界的普遍赞赏和称誉,至今仍有着很高的学术和参考价值。
在不同文化中, 儿童是如何被养育成人的? 儿童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 他们又给家庭和社区的结构带来何种改变? 《童年人类学》一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作者戴维 兰西认为, 我们那些关于儿童的习以为常的认识都是狭隘的、受文化局限的。戴维 兰西通过收集来自多个研究领域的证据证明: 在美国主流社会中, 婴儿被认为是珍贵的、天真的、非常可爱的 小天使 但是, 也有其他的一些社会认为, 婴儿是不受欢迎的、给人添麻烦的 调换儿 , 或者是被需要的、实际上却被商品化的 财产 。人类世界存在着各种不同形态的 童年,每一种童年都深受其所处文化的影响。 本书研究了家庭结构与生殖现象、家庭或社区中的儿童照顾者的概况、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待遇、儿童的游戏、儿童的工作、儿童的学校教育, 以及儿童向成年过渡等方面的问题; 它以其他社会的童年作为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所发表的文章的合辑,代表了作者在人类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成就。这些文章的选取和安排都是为了让不熟悉人类学的读者能够对这门学科的问题获得一个框架式的认识,而且,通过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介绍了人类学的发展方向和能够解决的问题。本书讨论了民族学与历史学的关系,美洲印地安人社会的习俗和制度,人类学与语言学及心理学的关系,考察了人类学在社会科学整体中的地位,人类学的教学问题。阐释了这个学科的过去和将来,界定了人类学的工作领域,描绘了它所提出的问题的前景。
本书为你全面介绍人类学,帮助你理解人类的多样性,将人类学的典型案例与当下其他学科的发现进行比较和分析,讨论人类学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研究考古发掘、遗传学和其他生物学上的发现,评述语言学的洞察、民族志材料及理论上的启示、应用人类学中有意义的实例,以及对全球热点问题的关注。本书能够结合经典论题与新鲜材料,激起你的学习兴趣,引发你批评性的反思,使你收获灵感与顿悟。本书帮助读者以直观方式覆盖整个人类学学科的知识体系,鼓励读者领会人类多样性的丰富与复杂,理解人类的过去和现在为何会存在如此多的差异与共性, 可以把这本书作为一本学习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南。
关于人类婚姻史,有两种完全对立的理论:一种认为,人类婚姻存在过依次相承的几种形态,一夫一妻制是迄今为止后一种;另一种认为,人类自始至今都是实行一夫一妻制,韦斯特马克正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作者韦斯特马克是芬兰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本书是他的成名作,本书考察了婚姻的起以及人类历史上形形色色的婚姻形式和与婚姻有关的文化,论证了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古老性和永恒性。
人类学是一门对人类怀着无限好奇心的学科。关于人类的种种问题,人类学家都想寻求答案。 这本《人类学:第13版》涵盖了各种文化和社会现象,是一本关于人类学的综合性读本。它旨在为大学的人类学教育提供支持,为感兴趣的人提供入门引导。本书被作为美国各高校人类学的标准教材,读者从中可以了解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了解人类在不同环境中创造出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宗教体系,并通过比较研究,找出这些文化制度之间的异同,从而探求人类存在的本质。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28章,每个章节涵盖一个特定的主题:第一部分介绍人类学的学科体系并对人类学家使用的方法进行综合论述。第二部分关注从早期哺乳动物到现代人类的进化。第三部分讨论关于文化何时与如何演化的证据,以及逐渐促成较复杂文化发展的可能因素。第四部分尝试用
试着想象一下,有一架飞机失事紧急降落,着陆后断成了三截。机舱里浓烟滚滚,飞机上的每个人都意识到:必须离开这里。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些什么呢? 在A星球上,乘客们纷纷询问邻座的人有没有受伤。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第壹时间被救出了飞机。人们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去救助他人,哪怕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人。 在B星球上,大家为了自身安全各自匆忙逃离。于是恐慌爆发,出现了推搡和踩踏现象。一些儿童、老人和残疾人被踩在了脚下。 现在的问题是:人类今天生活在哪个星球上? 在《人类的善意》中,鲁特格尔 布雷格曼告诉我们,大约有97%的人认为我们生活在B星球上,然而真正的事实是,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我们都生活在A星球上。 如果说有一种信念将左派和右派、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古代思想家和现代思想家团结在一起,那就是人性本恶这一
《金枝》系弗雷泽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基于世界各地相关材料分析,揭示了人类思想活动经由 巫术 宗教 科学 的更迭模式及其逻辑规律,提出了 巫术先于宗教 的著名论断,并运用历史比较法,系统梳理,抽绎出了巫术与宗教的严整体系,重新建构了 原始社会 的图景。文笔清丽,义理明畅,读之不忍释卷。 该书影响巨大,不囿于人类学,对西方文学颇具推动力,催生了现代主义的原始情绪,对现当代的人类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本书是南美洲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经典之作,其研究视角和写作方法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书主要研究了殖民主义给哥伦比亚印第安人社会带来的 恐惧 ,以及当地印第安人运用萨满教进行的 治疗 行为。作者以大量文献资料和自己的田野调查资料指出,殖民主义和萨满教这两种文化力量既非完全对立,也非一方将另一方完全同化,而是在殖民恐怖所创造的 死亡空间 中进行了共同创造,形成了一种迄今仍给这些地区带来秩序和混乱的力量。
本书是南美洲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经典之作,其研究视角和写作方法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书主要研究了殖民主义给哥伦比亚印第安人社会带来的“恐惧”,以及当地印第安人运用萨满教进行的“治疗”行为。作者以大量文献资料和自己的田野调查资料指出,殖民主义和萨满教这两种文化力量既非 对立,也非一方将另一方 同化,而是在殖民恐怖所创造的“死亡空间”中进行了共同创造,形成了一种迄今仍给这些地区带来秩序和混乱的力量。
《泐史》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始于傣历五四二年(宋淳熙七年,公元一一八〇年),终于傣历一二二六年(清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时间跨度近七百年,详细记叙了西双版纳傣族各世领主的姓名、生卒年、在位时间及其配偶、儿女、封地、俸禄等,对于制度、历史大事及与泰、老、缅等邻邦关系,也有所涉及,是研究中国西南边疆地方史和傣族史的重要史料。《白古通记》(有名《白史》)与《玄峰年运志》为云南白族古代史书,原书均系白文、作者均不详,且都早已失传。此次所出《白古通记》与《玄峰年运志》由王树武据群书索引辑出,是研究南诏、大理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中华民族是许多民族在共同缔造祖国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随着历史的演进,不同区域性文化类型的人们共同体经过不断的交融分合、兼并扩展,形成一个强大的多民族国家。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多民族国家也在新的更高阶段上走向新的统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中国历代民族史:隋唐民族史》描述了各民族的融合过程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上瑰丽多姿的历史风貌,可以帮助读者了解隋唐时期我国各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及其发展变化,了解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如北方的突厥、回纥、吐谷浑,青藏高原的吐蕃,南方的徭、俚僚、诸蛮等民族的政权建立、阶级社会的形成等。
《民族學研究集刊》,中山文化教育館研究部民族問題研究室编二則後共出版六期。 一九三六在上海出版期,由商務印書鎔出版。後因抗戰爆發,第二期遷至長沙出版,第三至五期又遷至重慶出版,其中第五期改由中華書局出版。 一九四八年在上海出版第六期,编輯者改為中山文化教育館研究部民族組,仍由中華書局出版,此後停刊。 《民族學研究集刊》于黃文山和衛惠林主持中山文化教育館期間编輯,為中國民族學會的機關刊物,主编為黃文山,主要编輯者為衛惠林等。中國民族學會於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在南京成立,主要發起人包括何子星、黃文山、孫本文、浚純聲、商承祖、胡鑒民、徐益棠、何聯奎等知名學者,是中國個民族學學術團體。《民族學研究集刊》是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發展早期為重要的刊物,主要撰稿人為黃文山、衛惠林、林惠祥、凌
本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7年成果。共分十章。针对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研究现状,综合利用传世文献和河西简牍,全面收集整理河西简牍中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资料,做出以河西简牍和传世文献为中心的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资料长编。全面梳理居延汉简、敦煌汉简和其他河西汉简中有关民族关系的资料,并予以编年。以河西汉简中的民族关系资料为基础,全面探讨汉王朝与匈奴、西域、羌族关系。充分利用河西汉简对汉代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记载,多方位审视汉代西北民族关系。深入分析河西简牍中有关汉代机构、职官设置,政治、军事、经济管理模式等内容。
本书是在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选择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黄河流域的史前考古工作开展得早,积累的资料十分丰富,现在已经基本建立起脉络清晰的考古学文化发展谱系,具有较好的基础研究条件;二,黄河流域在中国早期历史上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区,曾长时期引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而这种状况的形成,必有其长期孕育和发展的过程;三,我们对该区域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相对更熟悉一些,这样,可以略微减轻庞大的查找资料和实地考察工作的压力,以期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论文写作。其实,在史前人口研究过程中,王建华也遇到了诸多困难,其中主要的还是资料的不完备和不系统。所以.中途他数度有做不下去的感觉,摇摆一下也实属正常,但后还是坚持下来了。
本书是国内外部分全面介绍和论述中国55个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三大类)的大型专著。每个民族独立成章,集中论述该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传统音乐的源流、类别、形态特征=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等内容。各章皆附有多首典型的音乐谱例,正文之后的5佧附录分别介绍了未定族属的克木人、僜人、夏尔巴人、芒人、控格人等族群的传统音乐。 本书是中国众多民族音乐家的集体成果,全书内容都建立在深入田野考察的基础上。
2012年3月28日至30日,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东亚人类学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来自日本、韩国、越南、英国、美国、中国两岸三地等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人类学与历史”,就人类学的“历史”与历史学的历史的关联性进行了跨学科的对话,就人类学与历史相结合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就人类学民族志的学术功效进行了思考。在此基础上,论坛还特别关注了东亚人类学本土定位时的自我与他者的比较研究。诸位参会学者提出了东亚社会研究对于拓展全球人类学和历史学研究空间的可能性,尤其是本次论坛所涉及的超越民族文化主义、政治民族主义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急需进行讨论的课题。本书即为本次论坛的研究成果,上卷为中文(包括一篇英文),下卷为日
本书以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定于 2013 年筹办国际汉学大会期间征集的海内外著名专家的论文为基础,从《世界汉学》前四期选录部分文章,共 60 余篇,汇辑编选而成。全书集中国、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比利时等多国汉学家的学术成果于一身,内容涉及对汉学研究观念、方法和范式的反思,汉学研究学术史的梳理、前景展望,各国汉学流派、汉学机构研究成果,著名汉学家的学术传记,对传统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重构的探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