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精)》由恩斯特 卡西尔*,顾名思义,《人论》自然是研究所谓 人的问题 的。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篇。上篇(前五章)是回答一个总的问题:人是什么?其中**章概述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并在*后指出,当代尽管科学昌盛、技术发达,但人的问题不但没有真正解决,相反倒是处在深刻的危机之中。在第二章中卡西尔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人的定义:人与其说是 理性的动物 ,不如说是 符号的动物 ,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第三章则着重论述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只能对 信号 (signs)作出条件反射,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 信号 改造成为有意义的 符号 (symbols)。
人类身体、文化、社会的演化是完全随机的过程,还是有着必然的趋势? 答案并不在人本身,而在那些绿色植物身上。 植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的食物、文字以及社会组织结构都受到植物的支配,我们的经济、贸易以及对世界的探索都受到植物的支撑,甚至连我们的厨艺、肤色和长相都是由植物决定的。 本书讲述了这个有关文明演化的宏大故事。从促使人类定居的小麦和水稻,到改变世界的花椒和土豆,再到牵动世界贸易神经的大豆,植物的力量显而易见。人类驯化了植物,植物却塑造了人类。 同时本书对一些并不起眼的事物,背后隐藏着的文明演进的密码,进行了颇具新意,甚至是颠覆性的破译和解构,富有趣味并发人深思。如在达尔文的理论,根本没有 优胜劣汰 这个词语;我们喜欢吃酥脆的食物,是人类祖先喜欢吃植物叶片和
这就是《性爱的起源》、《国王的起源》两本书的来历。这次校读书稿,发现不少文章都提到,某某问题待日后写专文专著时再予以细究,可见写作时过于克制,不想在这些随笔上耗费太多时间。当时的想法,主要是积累材料,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和写作提供线索,发表感想则居于次要地位。 幸好留下了这么些随笔,使得我当时的感想、发现有所记录。后来由于一些阴差阳错的原因,我闭关八年的打算未能如愿。2009年,我着手《中国的疼痛》、《中国站起来》两本书的写作,稍晚又动手写作讨论文化战略问题的《圈子决定格局》,这三本书都是介入当下现实的主题,我重新进入被问题纠缠的状态。目前,颇有点执著于文化资源、文化权力、文化’战略、文化产业的研究,读书均有功利目标和学科限制,也就是只能为正在写作的主题读书。那种漫无边际的、享受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今天,全球正在成为一个变老的世界,中国正在迎来一个变老的世纪。人口老龄化的强烈冲击,正日益超出年轻社会下人们的理解和想象。 老龄化正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但是,老龄化到底是什么?来自哪里?冲击有多广?影响有多深?很多人对此仍然毫无认知或知之甚少。本书旨在引导人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正确看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全社会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共识和观念。 本书面向全社会和全龄群体,主要目的是推动大家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积极的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行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过渡礼仪》是早期民俗学家范热内普的代表作,他在本书中所概述的过渡礼仪是涉及一种地位变化的社会机制,作者通过对此类礼仪三阶级之象征意义的分析,已使这一礼仪模式成为研究仪式行为的一个经典概念。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在这项令人振奋的新研究中,作为全球*杰出人类学家之一的;莫里斯 布洛克向我们提出,对认知科学的理解将会丰富(而非削弱)社会科学家的研究。他对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的自然主义进路进行了论证,向我们介绍了各认知科学学科的发展(如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并探讨了这些发展对人类学的各种核心议题而言有何意义。这些议题包括个人或自我、宇宙观、亲属、记忆和全球化。在开篇,布洛克带领我们探寻了人类学的历史,并说明了在此过程中自然主义进路为何与如何遭到了抛弃。他认为,这些曾经合理的理由如今都已不再有效了。然后,布洛克向我们展示了对社会与认知科学工具的同时使用,如何能够对诸如自我、记忆、时间概念化等议题的探讨有所裨益。本书必将在诸多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中激起新的辩论。
《生命使用手册》是著名人类学家、哲学家迪杰 法桑教授在法兰克福关于生命伦理的系列演讲集。在社会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的当下,迪杰 法桑教授论述了人类生命价值的问题,对生命伦理进行了综述和反思。本书通过在三大洲进行的研究,并与维特根斯坦、本雅明和福柯进行批判性对话,以敏锐的哲学洞察力、生动的人类学细节为基础,以物质和经验、生命和生活的双重表现形式来思考生命,揭示了我们对待人的生命所涉及的道德过程,从而调和了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方法。 通过难民和寻求庇护者的处境、死亡率和死亡赔偿金的差异,以及系谱学和民族志调查,生命de 道德经济学揭示了当代社会对待人类的方式 潜藏着深刻的不平等 蕴含着令人不安的张力。将这部关于生命的人类学作品的各个部分拼在一起,就像乔治 佩雷克的拼图游戏一般,一幅图像便会
  《人类学为什么重要》是普及人文社科科学各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为什么重要”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人类学是什么?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人类学研究什么,是怎么做研究的?人类学有哪些分支领域,是怎么分化出来的?人类学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帮助?为什么说人类学在当下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人类学的未来何在? 《人类学为什么重要》围绕着“人类学为什么重要”这一主题,探讨了人类学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适于对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我们嘴里都带有进化的遗产。我们的牙齿就像一个活化石,可以用来做研究,也可以与祖先的牙齿做对比,从而让我们明白我们是如何进化成人的。在《进化的咬痕》中,著名古人类学家皮特 昂加尔介绍了人类在理解人类进化与气候变化方面取得的前沿进展,以及利用牙齿化石解读日常饮食的方法。作者次将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对牙齿的外形、化学组成和磨损情况等方面展开了卓越的研究,这些结果揭示了我们是如何进化为人的。 昂加尔描述了如何通过牙齿的 食痕 (由于进食导致牙齿上形成的微磨损)探究动物在过去究竟吃些什么的详细信息。这些线索结合古气候学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共同揭示了变幻莫测的气候如何改变我们祖先的食物选择,这也就是昂加尔所谓的 生物圈的自助餐 。当日常饮食改变时,物种就会发生变化,昂加尔发现了
在这部极具原创性的作品中,文化理论家、哲学家贝尔纳 斯蒂格勒重新审视了我们这个超工业时代中政治与美学的关系。斯蒂格勒认为,我们时代的特点是工业技术对象征的把持,其中美学既是经济战争的武器,又是该战争的剧场,这导致了一种 象征的贫困 ,其中制约条件取代了人生经验。 在当今的 控制社会 (借用德勒兹的表达)中,审美武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视听技术和数字技术已成为控制身体和灵魂的意识与无意识节奏,调节意识和生活节奏的手段。绝大多数人现在完全受制于市场营销的审美条件,因此与任何审美探究的体验都疏远了,审美参与的概念已经基本崩溃。 斯蒂格勒因而呼吁艺术界发展对自身作用的政治理解。在这本书中,他特别关注电影,它在时间之战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电影既是工业技术,又是艺术,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对抗美学
《艺术人类学》是易中天关于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并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和材料来研究艺术本质的著作。该书分两部分,即上编 发生机制 和下编 原始形态 ,上编又分走出自然界、人的确证、图腾原则、原始冲动、实践思维、理性精神、神话模式等八章,下编分工艺、建筑、雕塑、人体装饰、舞蹈、戏剧、绘画、音乐、诗歌等九章。 该书的研究对象,并非一切艺术现象而仅限于原始艺术(史前的和现代原始部落的),因此涉及的艺术原理,也仅限于与之有关的部分,与一般艺术原理著作有所相同,而对于与原始艺术有关的文化人类学原理,则颇为关注。同时本书也是一部美学和文艺学著作。
《论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关系》是作者于1960年在布朗大学为“查尔斯·K·考弗讲座”(Charles K. ColverLectures)所做的主题演讲,显示了其在人类学学科史以及古典学方面具有渊博的知识。在演讲中,他对哲学、文学、语言学以及人类学著作所涉及的内容,都能信手拈来。他的主题演讲分为三部分。部分,他回顾了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历史关系,然后探讨了对人的研究和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后试图对希腊文化的特征作出界定。主要涉及人类学学科史上“摇椅人类学家”这一代人的研究,第二部分则主要谈及希腊人类学的问题。从哲学著作中分析希腊人的思想观念。第三部分围绕涉及希腊神话人物的戏剧、诗歌等材料来分析希腊文化所具有的“一元”与“多元”等九对二元对立的关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选才用人的管理思想,认识到 知人善任,礼贤下士 的重要性。历代明君贤臣,无不以用人为治国理政的头号大事。历代王朝的兴衰荣辱,与其用人思想、用人制度息息相关。本书依照时间顺序,以独特的视角梳理了中国古代用人思想与用人制度,并总结出历代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旨在以史为鉴, 鉴往而知来 。 全书共13章:(1)任人唯亲 建构家国一体贵族政治的西周;(2)任人唯名 世卿世禄制度走向末路的春秋;(3)任人唯功 集权国家初具规模的战国;(4)任人唯近 创立大一统皇权制度的秦朝;(5)任人唯职 开启平民入仕之途的两汉;(6)任人唯品 门阀政治为主流的魏晋南北朝;(7)任人唯贵 继承与开创的隋朝;(8)任人唯才 成为制度范本的唐朝;(9)任人唯旧 武人政治走向衰亡的五代十
上帝给了你一张脸,你却自己造就了另一张。 这句来自《哈姆雷特》剧本中的台词成为当下整形美容市场的一个生动注脚。越来越多不同年龄、不同经济背景的现代人,为了变得更美更年轻,像购买一项日常服务一样选择整形美容手术。这种 美貌的神话 如何在消费革命的推动下愈演愈烈?本书指出,从芭比娃娃到韩流,美容经济的背后是全球化背景下审美观的折射;而中国女性对美的认知和身体实践,则进一步呈现了中国社会文化史的意涵变迁。
近年来,视觉研究和民族志相融合的趋势日益显现。本书是这两者融合而产生的一本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历经3版,足以看出它在这一领域的经典性。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共10章: 第1章将视觉民族志置于广阔的历史和学科背景中,将为后面的章节所讨论的视觉民族志方法提供历史和学科的描述。 第2章概括了一种方法,它将视觉影像和技术与反身性民族志相关联,聚焦于主观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它将社会个体的人类学思想与视觉理论及对消费和物质文化的探索相结合,意在思考视觉影像和技术是怎样与两种文化交织在一起的:一种是民族志学者研究的文化,另一种是学者们置身其中的学术文化。 第3章延续了第2章的讨论,关注视觉田野调查准备工作的实践。在此,作者通过田野调查中的性别关系的例子,反思了项目设计、伦理考量和身份认同等问题。 由4-7
不论在专业机构的研究里,还是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中,智商测试是怎么深入人心的?它是怎么从一个小小测试表发展为一项包罗万象的庞大产业,乃至于影响到大众生活以及某些时期的政府政策的?智商测试的本来面目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在本书中都有所解答。 《人类的误测:智商歧视的科学史》是一本对智商测试相关研究的历史脉络及其社会影响进行梳理的科普作品,作者特别对借助 钟形曲线 理论外衣来合理化自身的 生物决定论 遗传论 等论调以及背离设计初衷的智商测试的应用现象进行了剖析,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和论据,对不同人种有等级、优劣之分的不当观点作了严密的反驳和批判。作者通过对身体、颅骨以及智商测量的各种学说和流派的梳理,指出此前的人体测量学和智商测试实际上起到了一种为社会阶层分化提供依据的效果,甚至对国家政策
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答案。然而,我们的现代文明正在吞噬着不同的声音,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边缘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 在 玻 利尼西亚,我们跟着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亚马 孙 丛林,我们与一个失落的文明的后代相遇;在安第斯山脉,我们发现大地充满着律动;在澳大利亚,我们试着了解澳洲原住民这群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的精妙哲学;在尼泊尔,我们与一位智者不期而遇,她已经过了四十五年的隐居生活;*终我们来到婆罗洲,看到这个*后的雨林游牧民族在为他们的生活挣扎。 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将是我们下一个世纪的任务。在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学会欣赏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多样性。否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人类经过千万年的努力,才将国家领导人关在笼子里,对他的权力进行了必要的限制”,而摩罗却在经过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人类学视角的研究之后,大声宣告说:“远古时代,国王的权力不是建立在暴力基础上,也不是建立在玩弄权术的基础上,而是确确实实建立在为老百姓谋求福祉和利益的基础上”。摩罗认为国王以王权施行独裁,不过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三千年的事情,他大声说,“人们把独裁者的时代命名为文明时代,真是绝妙的讽刺”。
自1900年起,人类寿命已增加了30年。30年几乎是17世纪人类的正常寿命长度。如此非凡的进步改变了一切:职业生涯、爱情、家庭生活、与世界的关系、与疾病的关系,甚至是人类自身命运的含义。 从50多岁起,人类开始踏入位于成熟与衰老间的间奏期。从此时起,我们开始懂得何为需要捍卫的珍贵之物,何为无理智的觊觎,何为理应期待的美好。该怎样面对这样的年龄,这份来自命运的暧昧礼物?长寿的挑战不就是裁判厌倦与狂热、新生的恩赐与遁世的不幸吗? 本书将探讨如何过好生命中的这一重要阶段,获得长寿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