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弥尔顿许多精心撰述的政论中重要的一篇,是他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辞。1644年是英国资产阶级向斯图亚特王朝作斗争取得初步胜利的时期,革命内部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长老派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他们竭力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力图与王党妥协。弥尔顿为了争取人民言论出版自由,写了这篇政论,向国会提出呼呈,并在演说辞中对长老派提出了警告。
本教材是作者结合多年广播剧编导工作实践,针对高等院校广播电视相关专业的学生及相关从业人员而编写的。本教材系统地整理了从事广播剧创作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素养和技能技巧,分"广播剧的由来与基本特征""广播剧创作的基本规律与原则""广播剧文本创作的核心要素""广播剧文本原创与改编的基本要领""广播剧导演的素养与职责""广播剧导演工作的实施"六个板块,结合大量广播剧案例进行分析、探讨,理论与应用并重,旨在培养学习者独立创作、改编、导演广播剧的能力,适合相关专业的师生及相关从业人员教学和研究使用。
本书作者从现代心理学的五种主要理论,即神经生物论、行为主义论、精神分析论、人本主义论和认知论的视角,全面深入地阐释了大众传播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
本书基于现代教学理念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采取全新的编写模式,按照婚礼主持人工作的过程,采用项目制的编写模式设计结构和顺序,体现了 教学做一体化 教中学、学中做 的人才培养理念。本书按照婚礼主持人的工作过程分为八个教学项目,包括婚礼主持概述、婚礼主持艺术语言的表达、接受婚礼主持任务、婚礼主持前的准备工作、婚礼彩排、婚礼仪式的现场主持、婚礼主持的评估与总结、婚礼主持作品赏析及专项训练。相信本教程的出版能够为更好地培养婚庆专业人才奠定更加坚实的理论和实务基础,对于推动婚庆行业的专业化、职业化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婚庆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婚庆行业工作人员的工具书,还可作为广大读者了解婚礼主持知识的参考书。
作为一部学术史,本书既没有按照编年方式撰写,也不存在一条线性的发展线索,而是通过追溯包括哲学、史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控制论以及认知科学等多学科在传播领域的 张力和对抗 ,把握学科发展的态势。
本书是继 语音发声训练手册 后又一本专门针对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编写的系列训练教材。全书分两大部分共十一章。*部分是内部语言技巧训练,第二部分是外部语言技巧训练。
几乎没有一个角落能够躲避新闻的不断轰炸, 新闻的喧嚣纷杂已经渗入自我当中, 但我们很少意识到新闻强大的影响力: 新闻不仅能左右我们对现实的观感,还能塑造我们的心灵状态! 一场饥荒、一座遭到洪水淹没的城镇、一则明星八卦、一个政府的垮台、一位经济学家对于明年发展趋势的预测......这类外在的骚动,很有可能就是我们获得内心平静所需要的东西。一场饥荒,一座洪水淹没的小镇,一个在逃的连环杀手,一届下台的政府,某经济学家对明年救济人口的预测--这样的外界骚动也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好以此换取内心的平静。 当新闻支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帮助我们去回应和思索新闻造成的影响:包括心中因此出现的羡慕与恐慌、激动与受挫,以及裹挟在不断向我们涌来的新闻大潮中,偶尔会怀疑自己如果不知道是否会比较好的种种情境。
《角色的诞生》是中国研究表演理论的*早著作之一,1947年推出初版,后不断再版,已有七八个版本不等,至今在国内表演理论的专著中仍属扛鼎之作。 郑 君里记录了自己和同时代许多演员朋友的表演经验,努力探索一个演员怎样在表演中清楚地、有力地、美观地、恰到好处地做出应有的反应。书中选择外国古典名著和近代诸名家的不同见解,援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的观点、方法,介绍了表演艺术的不同流派,细致地阐释了演员准备角色的全过程,每个章节的写作时间都超过一年,可谓字字珠玑。
本书系统讲解了影视配音艺术的界定和分类,电视纪录片解说、广告配音、电视栏目配音、影视剧人物配音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规律,还通过示例分析详细讲解了影视配音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方法,并附有多篇稿件供学习者练习使用。修订后的第2版,在理论阐述上更趋完善,对训练稿件进行了更新和补充。 本书注重理论框架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与《影视配音实用教程》配合使用,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开展实践训练。本书适合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表演艺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影视配音从业者、广大影视配音艺术爱好者的自学用书。本书是“影视配音艺术”的系统规范的教材,2007年出版以来,广受好评,被上百所高校的相关专业选为教材,并获得学术著作奖、教学成果奖等多个奖项。
《传播学概论》共分为三大部分。*部分注重从宏观角度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包括人类传播行为的历史进程,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传播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第三部分把大众传播这一20世纪以来对人类社会影响*为深刻的传播类型作为重点进行系统的介绍,触及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思想和这一学科研究的经典成果。
上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阵地。本书用文学史实的手法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工作者在上海从事翻译、出版等工作,生动讲述了中共早期出版业的起源。本书记录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问世,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的《新青年》,李达主编的《共产党月刊》,中共第一份中央机关刊物《向导》,以及《劳动界》《妇女声》《前锋》《先驱》《中国青年》等报刊出版物的创办过程。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从出版业入手,深入拓展到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陈望道、李达、李汉俊、王会悟、蔡和森、瞿秋白等重要革命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把人物、性格、形象、命运和事件、场景融合一起,可读性强。
互联网世界变化莫测。下面这些媒介一一 Facebook、Twitter、YouTube、Wikipedia、Blog 、Foursquare、 Myspace、Digg、Second Life、 Podcasting等——*的、强大的互联网进化品种。 在“当代麦克卢汉”一一虽著名的媒介环境学家保罗·莱文森的眼中,这些新新媒介不仅影响巨大,而且处于快速更迭的过程之中。在《新新媒介》出版三年后,莱文森作了巨幅修订,以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些媒介的特性和影响。 阅读《新新媒介(第2版)》,您将得到的*收获是:在急剧变化的互联网时代获得确定的、充满历史感的深刻认知。您也将领略到大师的风范:一位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作家,一名技术高手,一位造诣深厚的学者。这些得益于资深翻译家何道宽先生的精确传达。 读书读经典,学习学权威。在互联网领域, 《新新媒介》(第二版)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