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媒介和文化研究代表人物戴维?莫利通过这本《传播与流动》 重新定义传播 ,旨在超越以往 媒体中心主义 研究范式 专注于信息传播的符号、制度和技术维度的中介形式,把传播等同于象征性或修辞性的交流,而通过分析人的流动(移民)、物的流动(集装箱)和信息的流动(手机),进入交通(运输)以及传播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本书汇集了不同学科关于传播、流动性、领土和运输的观点,将 流动性 这一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引入传播研究中,提供了一个新的、更广泛的理论框架,将传播历史化和文化语境化,加深和丰富了读者对当今世界技术和流动性的理解。
南方周末首次公开给大众的写作书,涵盖写出走心文章的一套公式和五步故事法:关于选题的捕捉、结构的搭建、线索的获取、叙事的质感、细节的呈现。这本书能帮你扫除写作和沟通中遇到的种种障碍 选题难 文笔差 说话没重心 汇报焦虑 等。此书包含80余个真实故事案例拆解,以及优秀特稿记者的代表作,完整呈现写作的魅力。 内容从业者:公众号、广告文案、直播稿、热门IP,好故事是爆款的基因 媒体人: 主笔天团 亲授心法,从选题到采访,写出有深度又好看的文章 职场人:日常汇报、演讲稿、简历、谈判,写作是实现晋升的隐形敲门砖 商业人士:用故事影响决策者,讲故事已成为一种商业策略 备考族:一整套核心写作法,从完成 命题作文 到写出 高分作文 每个人:学会深入地思考、理性地表达,后真相时代的生活指南 讲好故事 与 写作训练
本书聚焦于社交媒体理论框架的构建与实际应用,尝试建立一个与大众媒体时代不同的传播理论体系。 全书基于用户、内容、在线社交网络、效果、平台五个理论支点,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以及未来传播趋势,既对社交媒体所涉及的概念、分类、生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还专门就社交媒体大数据研究方法进行了 总结,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知识闭环。 本书引入了多学科的新概念和新理论,也结合了国内外探索的最新成果,视野开阔,亮点突出。 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学生和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
本书根据威廉 弗卢塞尔生前的手稿整理而成,收录其三十三篇文章,具体分为 表象的礼赞 符号化的世界 基于新媒介的图像的后历史 新的想象力 四个部分,对应着他赞扬生活世界、肯定虚拟性、鼓励超越历史和推动意识维度转向四个层面的数字媒介思想。 基于对虚拟化数字世界的肯定,弗卢塞尔尝试为人类传播赋予新的意义,并形成了其两大基本理论 数字本体论与数字人类学。一方面,弗卢塞尔指明,人类已从异化了的文字符号世界跃入数字符号世界;另一方面,他强调人类本身的扩张,即从所谓的 自然人 (Human-being)转变为 数字人 (Digita-being),进而成为 游戏的人 (Homo Ludens)。 弗卢塞尔颇具预见性地洞察了人类的 数字化生存 图景,呼吁人们警惕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陷阱,其理论为我们反思当今的技术图像世界、廓清数字迷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论
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被称为 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有魅力的 人物,在许多美国人看来,逝世的肯尼迪有着 比其在世时更为强大的力量 。对大多数成年美国人来说,1963年11月22日发生的肯尼迪遇刺事件形成的记忆是难以磨灭和刺痛人心的。那些在当天受命前往达拉斯负责 报道身体 (cover the body)的记者 这是一个用来形容无论总统去往哪里都被贴身报道的新闻术语 不过是在履行他们的职责,然而, 报道身体 却变成了 报道肯尼迪之死 ,记者报道的该事件至今仍搅动着大多数美国人的记忆。 本书的主题就是讨论媒体记者在美国人集体记忆中的位置,哪些因素使他们成为可信的、权威的和首选的刺杀事件讲述人。芭比?泽利泽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 叙事 (narrative)、 新闻权威 (journalistic authority)和 集体记忆 (collective memory)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记者是一种
本书首次通过系统性框架,为读者了解政治行为体如何通过叙事在新环境中塑造秩序提供精彩解读。为了解释不断变化的世界秩序,作者探讨了行为体如何设计和形成特定的叙事,以及第三方如何来理解这些叙事并与其互动。本书围绕国际关系中的主要概念,通过探究秩序、行为体、不确定性和竞争者四个主题,展现了战略叙事影响权力沟通和交流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为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化和实证研究作出了贡献。在当下中国高度重视软实力、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国际传播和国际话语权的背景下,本书的出版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和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本书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构建与国际传播中的话语创新,从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反映时代变化发展的话语体系、对外文化和价值观传播中的话语创新、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的国际交往价值观等方面,深入阐释和回答了在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传播中,如何创新话语表达,构建反映时代发展变化的话语体系;如何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推动话语方式创新;如何在网络和新媒体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把握好话语策略;如何在跨文化视域中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进程的理解。
本书以 行动 媒介 结构 为分析框架,从 web3.0以降媒介全面切入社会生活微观、 中观和宏观全领域的语境背景出发,系统梳理了媒介社会学的议题、理论与方法。 在回顾媒 介社会学芝加哥学派思想理论资源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以吉登斯、布尔迪厄为代表的宏观理 论资源和以布洛维、格兰诺维特、桑斯坦为代表的中观理论资源在媒介社会学议题上的适用 性。 然后以结构 行动、宏观 微观谱系为横坐标,以 web1.0~web3.0媒介发展为纵坐 标,从媒介、体制与政治,媒介工业与受众,媒介表征/再现,数字技术、自我和社会四个议题 进行了媒介社会学研究案例导读。 最后介绍了实验法、调查法、访谈法在媒介研究议题上的 应用和谱系,并就大数据代表的 界面 研究方法对未来社会科学基本研究方式的挑战进行 了梳理解读。
本书由厦门大学副教授王凡柯对《本雅明全集》中的广播作品进行选编和翻译,收录了瓦尔特 本雅明于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主要在柏林广播电台和在法兰克福西南德意志广播电台播出的广播节目的文稿,并邀请了《本雅明传》译者、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副教授王璞撰写导言。全书共分为 青少年广播 广播谈话、广播剧与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 关于广播的反思 三个部分。本雅明认为电台是教育的剧院,是 孩子的启蒙 的绝佳媒介。这些广播的内容来自本雅明自身的童书收藏、报刊记录,以及关于自己家乡的童年回忆或异乡的城市速记,并且本雅明将他的现代性反思贯穿其中。本书内容轻松愉快、文字精辟,在其中本雅明将他复杂的思想引导给广大观众,让人们受益于这位20世纪最受尊敬的思想家之一的新声音。
本书为著名欧洲文化史家罗伯特 达恩顿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纳沙泰尔公司的数万份档案材料为基础,详细研究论述了18世纪后半期历版《百科全书》的出版发行过程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密切关联,细致勾勒出《百科全书》的 生平 ,囊括了造书、传播、盗版等方方面面,展示出启蒙运动的撰稿人、出版商、印刷商、印刷工人以及读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出作为一场伟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启蒙运动,何以成为了一门生意。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自2006年出版以来,已形成品牌,受到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和研究者的关注。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重新理解媒介》梳理的内容横跨两年,从学术层面、热点话题研究层面对近年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做了概述。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综述与报告,包括2021和2022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中国的传播学研究和全球新闻创新报告,主要针对这两年新闻传播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第二部分为新闻研究的新场景与新面向,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动向进行剖析。第三部分为传播研究的新问题与新视角,着重从新技术对传媒的影响角度重新解读当下新闻传播的新业态,研究内容富有现实意义和学术前瞻性。 本书对前沿领域的研究话题做了集中展示,论文的议题选择、研究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
《做新闻》是20世纪70年代异军突起的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中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是一代代研习媒介研究的学者无法绕过的 高峰 。1999年《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邀请大量学者评选20世纪重要的新闻与传播研究著作,《做新闻》位列35种经典之一。 作者运用现象学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等理论视角,从新闻工作所受到的限制(constraints)和新闻人能够调用的资源(resources)入手,对新闻生产过程的常规化以及内在的权力关系运作进行了浓墨重笔的描绘。全书建立在深入而系统的经验调查基础之上,对城市日报、地方电视台和市政厅新闻中心的实地观察贯穿1966年至1976年。 尽管《做新闻》出版已经四十年,但其理论洞见愈发闪烁出光辉。有学者对《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2000 2002年间高被引文献做引用分析后发现,塔克曼的《做新闻》、赫伯特 甘斯的《什么在决定新闻》(
您为什么要拍电影? 我喜欢电影,很喜欢。 本书首次汇集了杜拉斯以《印度之歌》为代表的14部电影手记、访谈录及3篇随笔。 此前,这些文稿和访谈录难以获取,也从未发表和出版。 杜拉斯一如既往用破碎、绝望但炽热的语言,展现了在电影拍摄的当时当刻,对世界、电影和写作等艺术的思考。 她金句频出,闪耀着智性的光辉,尽显天才的灵光,令人心折。 她用电影延伸了写作。
如火如荼的启蒙运动中,大卫 休谟 媒介化 自己,在文坛暴得大名,引来英国一代文宗约翰逊的讥讽;对书籍出版不闻不问的莎士比亚无心插柳, 促成 了莎剧千古流传;《霍比特人》从家庭晚间口述故事一步步走向英国民众,最终成为 托尔金神话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四处碰壁,几经周折方成文学经典;冷眼看世界、看人世的鲁迅,以扶助困厄中的文化青年助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前进;武侠小说作家如过江之鲫,独有金庸造就了 传奇 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都隐含着知识经由媒介传播进而社会化的规律。 本书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对 私人化知识 到 社会性知识 的转变进行考察和分析。作者认为,社会化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从 私人 到 社会 的复杂过程,社会性知识不是 创作 出来,而是 制造 出来的。在制造知识的过程中,媒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
《数据新闻实战:数字时代的新闻传播新范式与新方法》是一本面向数据新闻行业的技术类图书,内容包含数据新闻策划、制作等数据新闻业的专业知识,具体涉及数据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可视化、人工智能等学科知识,并结合大量国内外媒体的实践案例,为读者理清知识脉络、提供技术方法。同时,详细解读使用相关软件工具的步骤与技巧,手把手指导相关从业人员制作出好的数据新闻。本书内容力求丰富翔实、操作清楚明了、案例典型丰富,为数据新闻从业者制作数据新闻提供有力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参考。
本书为著名出版人翟德芳在三联书店工作期间积累的文字,分为编辑实务、选题琐谈、书业之思、鬻书人语、问道前贤、我道出版等六辑,其中既有编辑的实务知识,也有对于选题、书业、书店等的思考与感悟,可作为出版从业者的案头参考。
《印刷现代性:晚清民初的技术转型与文学变革》深入聚焦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学变革历程中的 印刷 问题,以 印刷现代性 为切入点,深入研究文学与印刷技术变革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作者详细分析了从手工雕版到石印、铅印的技术转变,如何影响文学生产、催生新文化市场和读者群体,进而加速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普及,促进了文学与思想的现代化。书中不仅探讨了晚清 崇实 思潮与印刷文化的关系,还以商务印书馆为例,剖析印刷现代性的发展,揭示了出版机构与现代文学产生的密切联系。该书综合传播学、文学、历史和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对中国文学变革进行重新解读,为读者提供了审视中国文学与印刷技术变革关系的全新视角,值得一读。
14世纪中叶,英格兰骑士曼德维尔的游记在欧洲流传开来。这本游记记录了一种果实,里面有活生生的羊羔,游记的主人公声称他亲口品尝了这种果实,而且觉得它非常好吃。这并不是唯一一部记载并评论这种怪异植物的作品。一位意大利修士也说,他从 值得信赖的人 那里听说了这种果实。甚至有些人宣称已经研究过这种果实,还抚摸过果实里羊羔的羊毛。关于这种离奇植物的报道和研究一直持续到17世纪。 相信动植物能够杂交终究是一段无害的历史插曲,然而,如果换成人类的生命健康、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又将如何呢? 人类的一个特别之处是具有共享信息并影响彼此观念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科学、艺术,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化得以诞生并传播。不过它同时导致了一系列难题:我们如何判断信息的真伪呢?为什么错
《数字交往论》作为 传播人三部曲 中的第二部,是杜骏飞继《弥漫的传播》之后所推出的重要续篇。 本书阐述了作者对Web2.0以来人类交流的全新思考,讨论了与未来数字生存有关的基本问题。本书植根于数字实践论,探索了一种结构性的交往理论以期迭代传播学认知,并试图以 数字交往 为方法,以新人类的 数字团结 为旨归,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形成广泛对话。 本书的思想线索包括但不限于:交流-行动,与交往的实践性;交往具身,与分身认知;互利共生主义,与数字公正;普遍联结,与数字团结;未托邦,与可知论的怀疑主义;数字人类世,新人类观,与多项式生命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