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导论》是一本人文学者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科学研究、组织材料、分析及发表研究发现的全面介绍与实操指南。 《数字人文导论》归纳总结了在学者、图书馆、出版机构、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公众中重塑人文学科各个方面的数字化转向。首先介绍人文学科的相关概念及发展历史,讲述人文科学研究者如何研究,研究什么,人文学者及其研究如何受到数字技术的影响,以及反过来,学者们又是如何塑造它的。 《数字人文导论》还介绍了数字人文工具及其功能,数字人文学者研究的环境、成果,以及研究的接受状况。 对于数字人文项目,《数字人文导论》既注重其理论框架,也注重实操功能,既将其置于人文学科的历史传统中,也注重当前学界的研究语境。
本书是《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建的文集,共收录文章57篇。文章均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过,时间跨度长达近四十年,经归类、编排,共分为文脉地标、远思怀人、缥帙留香、出版之思四个章节,对应收入有关出版社、出版人、出版物以及业界思考等方面的文章。本书从媒体记者视角反映出中国出版业几十年来的发展与变迁,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诚如作者所言,昨天的样子值得被记住,那是走到现在和通往未来道路上的标志物,有文化传承的初心,有精神田园耕耘的足迹。
本书为读书笔记,作者从众多名家自传、人物传记或口述读物中,选取了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留有大影响的茅盾、王云五、史久芸、朱联保、叶圣陶、陈翰伯、宋木文、汤季宏、韦君宜、曾彦修、方原枢、邵益文、汤家榕、范用、郑士德、雷群明、樊希安、李昕、汪观清等的在家国书事、人生憾事、出版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