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著名欧洲文化史家罗伯特 达恩顿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纳沙泰尔公司的数万份档案材料为基础,详细研究论述了18世纪后半期历版《百科全书》的出版发行过程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密切关联,细致勾勒出《百科全书》的 生平 ,囊括了造书、传播、盗版等方方面面,展示出启蒙运动的撰稿人、出版商、印刷商、印刷工人以及读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出作为一场伟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启蒙运动,何以成为了一门生意。
2024年度的研究成果,延续了历年来的研究特点和内容。本书由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出版业大事记等五大部分组成。总报告以 融合创新,协调发展 为主题,全面梳理了2023年中国出版业发展概况,并对中国出版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推进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建议。分报告对图书、期刊、数字出版和印刷业、出版发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专题报告通过出对版业典型事例和发展新动向的研究分析,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新亮点、新发展和未来趋势进行了阐述。本书还梳理了港澳台的出版业发展情况,并整理了2023年中国出版业大事记,全面回顾和梳理了2023年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出版业发展全貌。
2023 202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内容简介:本书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中国数字蓝皮书 2023-2024年度的研究成果,延续了历年来的研究特点和内容。本书由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附录等四大部分组成。本报告采用数据实证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产业组织经济理论着力从产业主体、产业行为、产业绩效等方面对数字出版产业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也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环境加以阐析,以求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脉动进行准确把握,为数字出版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提供连续、可比的数据依据。
湖南出版的历史天空,不仅有光彩夺目的 五先生 ,更有如繁星般璀璨的 大编辑 。本书遴选胡真、杨坚、胡昭镕、黎维新、杨德豫、弘征等十九位具有突出贡献和代表性的湖南老编辑,他们有的从军旅行业转投出版,有的从作者身份转为编辑 他们是湖南出版发展的重要见证者、亲历者与推动者,为出版事业奉献终身。这些大编辑,是当代湖南出版大展拳脚的 活的灵魂 ,也是当代湖南出版汲取智慧的 真的源泉 。 本书集访谈记录、口述历史、传记写作于一体的,辅以珍贵历史照片,记录、保藏、传播湖南大编辑们的生命故事,实现大编辑精神与年轻一代编辑之间的有效对话,期望以当下立场理解过去作为,以今日担当对接往日使命,以后辈作为承袭前辈风范,最终为中国未来出版贡献湖南力量。
《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2023版)》为国际出版蓝皮书系列第16版。本书由主报告和国别报告组成。其中,主报告将2022年主要研究对象国的出版业发展情况进行同维度比较,提炼共性、分析个性,呈现出国际出版业整体情况。国别报告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韩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等10个国家出版业的有关内容。上述国别报告着重梳理了2022年各国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下,图书出版、图书销售、图书销售渠道、国民阅读、出版企业和期刊业的基本状况。
本书对学术期刊出版流程4个基本环节质量控制分析与论述,并分别在不同环节引入主流学术期刊在数字环境下采用先进的技术与出版模式,阅读与引用跟踪技术、元数据标识技术、论文传播推广应用、最新审稿模式、数字第三方服务平台对我国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化转型与升级、实现融合出版具有参考性和可操作性。本书从8个方面开展研究,包括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理论研究,国内外学术期刊质量问题及研究进展,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学术期刊出版流程的质量控制及面向出版流程的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本书是国内外期刊评价中第一种分类分级排行榜和权威与核心期刊指南。全书分为4个部分:一是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意义、理念和做法,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和特色以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具体做法。二是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与结果分析。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多指标评价体系,得出了65个分学科的学术期刊排行榜、2个综合性学科分类的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独立的评价排行榜和5个综合性学科分类的中文OA学术期刊的评价排行榜。本书全面、系统地评价了中国学术期刊的质量、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并提供了详细的评价结果。其评价对象全面、分类合理、内容丰富、观点新颖、数据翔实、结论可靠、创新性强、适用面广,既可为各级各类的科学评价和科研管理工作提供重要基础和定量依据;又能为各个图书馆及文献
1838年至1949年,中国出现了近800份石印报刊,主要包括《述报》《点石斋画报》《时务报》《晋察冀日报》等。这些石印报刊丰富了报刊的形态,及时有效地传播了各类资讯,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然而,报刊的内容历来是报刊史研究的重点,媒介技术受到的关注度较低,目前针对中国近代石印报刊整体历史的系统性学术研究尚付阙如,这与石印报刊在中国近代社会所起的作用不匹配。鉴于此,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师曾丹将布迪厄场域理论与中国在地的媒介实践相结合,撰写了这本《中国近代石印报刊研究 基于场域理论的视角》。作者爬梳了诸多史料,对中国近代石印报刊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评价,就其多元、复杂的发展动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拓展中国报刊史研究的路径进行了富有创见的探索。
本书以时间为经线,分三个时期梳理了民国江苏出版史的基本脉络,努力勾勒江苏出版走向现代化历程之大概。基于出版业的经济、文化双重属性,书中以法律法规、企业制度、经营管理、社会文化、学术思潮、出版形式等为纬线,对民国时期江苏出版的变化、发展及其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
《旧报新闻 — 清末民初画报中的广东》取材于晚清和民国初年的石印画报,包括粤港的《时事画报》、《赏奇画报》、《平民画报》;上海的《电石斋画报》、《图画日报》、《时事报》、《舆论时事报》《民权画报》、《神州画报》、《时报》、《民呼日报》;北京的《浅说画报》、《北京白话画图日报》;天津的《醒华日报》,以及画师吴友如的作品汇编《吴友如画宝》,选取其中与广东和港澳相关的人、事、物。 《旧报新闻 — 清末民初画报中的广东》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阴暗及杂编六大类,政治类包括官场、兵警、刑狱、拒约、革命等目;经济类包括经济、广告等目;文化类包括风俗、学界、妇女、中外、开新、景观、博物等目;社会类包括市井、江湖、遇灾、防疫、奇闻等目;阴暗类包括械斗、酷虐、烟毒、赌害、娼妓、匪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