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系统讲述出版流程的指导书。从写作到出版,创作者所关心的每一个环节,本书都将为你详细阐明,让你真正快速且高质量地将自己的书出版。 这本书不仅对文字创作者大有用处,对打算涉足出版行业的有识之士来说,也能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希望大家读完本书后,对出版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同时,祝愿所有创作者,都能实现自己的出书梦。
本书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主编的学术集刊,旨在促进新闻出版史的研究,主要刊载新闻出版方面的史料或研究文章。本辑较集中地关注图书本身,比如版本流布、读编往来、出版过程,收录了诸如《〈群书治要〉雕版研究》《论〈外国文学情况〉的编辑出版》《巴金与〈家〉的世界语译本》《学术性与艺术性的 结合——〈中国厅堂·江南篇〉纪实》《〈少年文艺〉读编》《小学〈数学〉教材输出始末》《“十万个为什么”首例维权案的往事》等文章。
本书为2012年出版的《出版的品质》之增订版。《出版的品质》出版后曾在业内引发诸多关注,更成为国内一些高校新闻传播、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用书。此次增订在原书基础上做了扩充,一共选取中外出版史上赫赫有名的出版大家三十位,包括中国的张元济、陆费逵、邹韬奋,德国的雷克拉姆,日本的岩波茂雄,美国的珀金斯等。通过当今中国出版人的独特视角,以精简的篇幅,生动地向出版业从业者和广大读者展现各位出版家辉煌的出版功绩、优秀的出版品质和充满趣味的不凡人生。
《新青年》是20世纪中国进入新时代创办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本杂志。它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 赛先生 与 德先生 ,并在 五四运动 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本书以《新青年》为线索,对陈独秀从办报到参与建党一路实践其对国家与社会的革新梦想进行了总体概览,记叙了《新青年》是如何举起 文学革命 的大旗,引发并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同时叙述了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瞿秋白等《新青年》同人相识相交的故事,力图还原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所作的人生抉择,展现他们对大时代背景下国家走向、社会进步、个人命运的思考和价值追求。
上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阵地。本书用文学史实的手法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工作者在上海从事翻译、出版等工作,生动讲述了中共早期出版业的起源。本书记录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问世,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的《新青年》,李达主编的《共产党月刊》,中共第一份中央机关刊物《向导》,以及《劳动界》《妇女声》《前锋》《先驱》《中国青年》等报刊出版物的创办过程。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从出版业入手,深入拓展到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陈望道、李达、李汉俊、王会悟、蔡和森、瞿秋白等重要革命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把人物、性格、形象、命运和事件、场景融合一起,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