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澳门地区中文报纸的出版是一大特色。无论是其语种之多,名称之繁,还是栏目内容之丰富,国内外信息密度之丰厚,所提供史料价值之珍贵,都具有其他载体媒介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是研究澳门新闻出版事业和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献。 澳门理工学院人文及社会科学高等学校中西文化研究所于2015年启动了 澳门与抗日战争 系列学术研究,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收集、整理、出版抗战时期与澳门息息相关的各种报纸资料。 本书选录自澳门《大众报》,遵照大事不漏、要事必录、综合全面的原则,以出版时间为序依次编排,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治安、医疗卫生、慈善救济、教育和社团机构等多个方面,展示了战时澳门社会的时代特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本书收录的新闻发表时间在1941年7月11日至1945年12月20日之间。 《大众报》创刊于1933年7月,
本书以1931年—1945年日本国内及中日关系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详细有据地叙述了日本主流报纸对这些事件的报道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珍珠港事件,对于这些扭转中国、日本甚至全世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日本主流报纸进行了怎样的报道,这些报道又对时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日本从野心膨胀到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中,主流报纸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应独立客观的“第四权”,为何一步一步沦为政客愚弄民心、推动战争的罪恶凶器? ?? ?? ??本书从战争与新闻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舆论管制对于社会生活以及国家走向的影响,运用大量原始资料,为读者展示了那段特殊时期日本的政治、文化景况,对御用报纸、犬儒媒体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推波助澜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
《清水江流域文化研究(套装上下册)》收录了“学刊”自2009年第1期至2014年第1期的清水江流域文化研究论文,根据研究内容与方向,本论文集分为6篇,分别是:“整理与研究篇”“人类学与田野调查篇”“民间法与社会管理篇”“林业与生态篇”“区域社会与经济篇”“族谱与宗祠篇”。当然,“清水江流域文化”作为一个地域特色突出的全新学术领域,各项专题研究也必然存在诸多不足与缺憾,希望能够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相信这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及其可能引发的学术批评,必将促进清水江文书乃至中国民间文献学研究的发展。
《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纪实卷)》收入的23位摄影家是中国变革时代的记录者,也是当代最重要的摄影家。他们记录中国的独特视角组成了中国当代摄影史最重要的一段。他们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段历史、一个人群、一种场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摄影充满热忱,更对国家充满热忱;用手中的相机为这个国家留下至关重要的影像,并用图像唤起人们的思考;知晓记录和传播的责任,紧接地气,触摸人间烟火的灵魂。《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纪实卷)》作者陈小波,新华社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委员,从事摄影编辑工作长达二十余年。这是次对当代中国摄影家话语的大规模采集,谈话内容已远远超出摄影本身。作者要传达的是视觉文化而不仅仅是摄影,她试图透过摄影者的人生轨迹以及更大的社会
本书为“四季长城 ·美丽怀柔”全国摄影大展的入选作品集,摄影作品集分上、下两册,上册为《“四季长城美丽怀柔”全国摄影大展作品集》,下册为《“飞瞰长城怀柔起航”首届全国无人机摄影大展作品集》。书中的摄影作品为读者充分展示了北京怀柔包容、自信、美丽的城市魅力, 展现怀柔自然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影视文化发展成就和人民群众良好精神风貌。画册内容对怀柔文化事业发展和长城文化带建设成就进行了大力宣传。
《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纪实卷)》收入的23位摄影家是中国变革时代的记录者,也是当代最重要的摄影家。他们记录中国的独特视角组成了中国当代摄影史最重要的一段。他们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段历史、一个人群、一种场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摄影充满热忱,更对国家充满热忱;用手中的相机为这个国家留下至关重要的影像,并用图像唤起人们的思考;知晓记录和传播的责任,紧接地气,触摸人间烟火的灵魂。《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纪实卷)》作者陈小波,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委员,从事摄影编辑工作长达二十余年。这是次对当代中国摄影家话语的大规模采集,谈话内容已远远超出摄影本身。作者要传达的是视觉文化而不仅仅是摄影,她试图透过摄影者的人生轨迹以及更大的社会背景
《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纪实卷)》收入的23位摄影家是中国变革时代的记录者,也是当代最重要的摄影家。他们记录中国的独特视角组成了中国当代摄影史最重要的一段。他们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段历史、一个人群、一种场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摄影充满热忱,更对国家充满热忱;用手中的相机为这个国家留下至关重要的影像,并用图像唤起人们的思考;知晓记录和传播的责任,紧接地气,触摸人间烟火的灵魂。《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纪实卷)》作者陈小波,新华社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委员,从事摄影编辑工作长达二十余年。这是次对当代中国摄影家话语的大规模采集,谈话内容已远远超出摄影本身。作者要传达的是视觉文化而不仅仅是摄影,她试图透过摄影者的人生轨迹以及更大的社会
本书以1931年—1945年日本国内及中日关系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详细有据地叙述了日本主流报纸对这些事件的报道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珍珠港事件,对于这些扭转中国、日本甚至全世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日本主流报纸进行了怎样的报道,这些报道又对时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日本从野心膨胀到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中,主流报纸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应独立客观的“第四权”,为何一步一步沦为政客愚弄民心、推动战争的罪恶凶器???????本书从战争与新闻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舆论管制对于社会生活以及国家走向的影响,运用大量原始资料,为读者展示了那段特殊时期日本的政治、文化景况,对御用报纸、犬儒媒体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推波助澜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并揭示了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对于
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一个自1954年首版后轰动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学界并影响到西方其他国家的经典。??????一本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解释性新闻与大众专播史力作。??????本书被明尼苏达大学、西北大学、坦普尔大学等美国高校广为采用的标准教科书。??????一部已先后出版三个中译本、见证和影响了中国新闻与传播学三次迻译高潮的西方学术名著。??????本书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不仅具备逻辑严密、深入浅出的理论表述、论证,还列举了大量案例、图片、图表,对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指导非常详尽、具体、可行。其中多数教材还在章后附有关键词、思考题、练习题、相关资料等,便于读者的巩固和提高。因此,本书也适合用于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进修。
《新京报》从创办那天起,就把责任烙在自己的身上,尽努力恪守新闻的基本准则,以人文和法治作为义不容辞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份诞生于社会转型期的报纸,《新京报》不仅以跨地域办报的姿态在中国的报业史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还以新锐媒体的视角为这个时代做了尽可能忠实的记录和理性的解释。新京报丛书,体现着《新京报》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自信,体现着新京报人对国家人民的忠诚和对未来、对先进文化的憧憬……耕耘当下,收获未来。
桂林之有铁路运输,始于1938年8月湘桂铁路桂林至衡阳段,继之是1939年底桂林至柳州段的建成运行。湘桂铁路的修建,从1937年始修至1939年全线建成通车,只用了两年时间,这是抗战急需促成的“战时速度”,是广大民众和技术人员努力奋斗的结果。 桂林的民用航空业,起步于1936年11月。当时两广合办的西南航空公司经营的广州飞南宁航班,以桂林为中转站。架在桂林二塘机场起降的飞机,开始了桂林民航事业的历史。1937年,由于战争的影响,西南航空公司从广州迁桂林。为适应战时需要,桂林又修建了秧塘和李家村机场,开辟了往返于昆明、桂林、重庆和香港、桂林、重庆的两条主要航线。1941年太平洋战事爆发以后,香港、桂林、重庆航线改为桂林至重庆航线。两大
不平等的起源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我们所有人都是从平等主义的狩猎一采集者进化而来,然而,为什么我们中大多数人却又在少数富裕的人的掌控之下?《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接续雅克·卢梭对人类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探讨,试图在人类起源、人种扩散、社群聚合、国家出现直到近代工业化之前的宏大历史背景下,以探索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社群中社会逻辑演变为主线,运用考古学研究成果把握趋势,借助社会人类学材料还原细节,系统建构了人类社会从原始人群到奴隶制、君主制乃至帝国阶段发展历程中“观念世界”发挥作用的内在规律,廓清了人类社会种种不平等现象的实质。《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通往奴隶制、君主制和帝国之路》作者得出结论:不平等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动态现象;基于个人成就不平等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有助
桂林之有铁路运输,始于1938年8月湘桂铁路桂林至衡阳段,继之是1939年底桂林至柳州段的建成运行。湘桂铁路的修建,从1937年始修至1939年全线建成通车,只用了两年时间,这是抗战急需促成的“战时速度”,是广大民众和技术人员努力奋斗的结果。桂林的民用航空业,起步于1936年11月。当时两广合办的西南航空公司经营的广州飞南宁航班,以桂林为中转站。架在桂林二塘机场起降的飞机,开始了桂林民航事业的历史。1937年,由于战争的影响,西南航空公司从广州迁桂林。为适应战时需要,桂林又修建了秧塘和李家村机场,开辟了往返于昆明、桂林、重庆和香港、桂林、重庆的两条主要航线。1941年太平洋战事爆发以后,香港、桂林、重庆航线改为桂林至重庆航线。两大航线的往返航班,每周也只有一至两班左右。古代通讯,多靠驿站。中法战争期间,广西新式邮电
《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纪实卷)》收入的23位摄影家是中国变革时代的记录者,也是当代最重要的摄影家。他们记录中国的独特视角组成了中国当代摄影史最重要的一段。他们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段历史、一个人群、一种场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摄影充满热忱,更对国家充满热忱;用手中的相机为这个国家留下至关重要的影像,并用图像唤起人们的思考;知晓记录和传播的责任,紧接地气,触摸人间烟火的灵魂。《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纪实卷)》作者陈小波,新华社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委员,从事摄影编辑工作长达二十余年。这是次对当代中国摄影家话语的大规模采集,谈话内容已远远超出摄影本身。作者要传达的是视觉文化而不仅仅是摄影,她试图透过摄影者的人生轨迹以及更大的社会
桂林之有铁路运输,始于1938年8月湘桂铁路桂林至衡阳段,继之是1939年底桂林至柳州段的建成运行。湘桂铁路的修建,从1937年始修至1939年全线建成通车,只用了两年时间,这是抗战急需促成的“战时速度”,是广大民众和技术人员努力奋斗的结果。 桂林的民用航空业,起步于1936年11月。当时两广合办的西南航空公司经营的广州飞南宁航班,以桂林为中转站。架在桂林二塘机场起降的飞机,开始了桂林民航事业的历史。1937年,由于战争的影响,西南航空公司从广州迁桂林。为适应战时需要,桂林又修建了秧塘和李家村机场,开辟了往返于昆明、桂林、重庆和香港、桂林、重庆的两条主要航线。1941年太平洋战事爆发以后,香港、桂林、重庆航线改为桂林至重庆航线。两大航线的往返航班,每周也只有一至两班左右。 古
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知识育才,文化育人。人的培养, 需要文化熏陶。校园文化对师生的行为起着思想 、价值导向和约束规范的作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景观,不仅是一种环境文化, 是一种物化了的校园精神文化;不仅给予人一种视觉层面的图像传导, 给予人一种文化层面的精神传导;不仅展现着校园的谐美意境, 承载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通过美的感观,解读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本书是浙江财经大学摄影集,通过“天光云彩/曲水流霞”“流光溢彩/弄潮而立”“水木清华/醉墨留香”“草木年华/柳风听书”四个部分,叙述了该校园的风光岁月,吟唱了该校园的四季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