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内容生产与编辑》一书关注新媒体内容层面的生产与编辑,以新媒体新闻的采、写、编、译为主线,突出重点、有取有舍,选取新鲜的案例,同时力求文字简洁,内容浓缩,易于理解与操作。内容涉及网络新闻采访、网络新闻写作、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网络新闻专题制作、网络新闻评论、移动终端新闻编辑等。《新媒体内容生产与编辑》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教材,亦可作为业内人士的参考用书。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创办旨在为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学者提供学术讨论的平台,倡导具有科学性和创新价值的传播研究,彰显网络传播研究对传播学的理论贡献,促进传播学者与其他学科的对话。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鼓励以经验性方法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倡导多学科、全球化视野的传播学术研究,亦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相关科学认知。本书是2010年第4辑。
本书以网络媒介的技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逻辑作为研究的立足点,分析出了网络媒介的意识形态新特质。作者认为,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技术应用形式,其peer to peer 的技术思想架构赋予网络媒介平等、自由、开放和共享的技术价值理念,但其社会应用依然摆脱不了现实政治权力的干预和操控,因为网络媒介就其实质仍然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延伸,因此,社会对网络媒介的具体应用使得网络媒介同样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的影子,只是由于技术原理不同,使得网络媒介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传统信息媒介相比,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和创新性。本书梳理出中国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的具体特质,如: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的虚拟遮蔽性,意识形态的共在与复杂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多渠道渗透性,意识形态的交互回应性和不安全对抗性。本书结合这些特质,提出中国网络媒
这套教材由网络传播基础与网络传播业务两大方面组成。其中,网络传播基础方面包括网络传播史与网络传播理论。网络传播史的编写,是在电子媒介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阐述网络的历史,探究其发展规律,分析其发展趋势。网络传播理论,则研究网络传播在计算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视野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加深学生对网络现象的理性认识,使他们能从理论的高度上来把握网络时代。网络传播业务方面包括了对网络传播过程中各个业务环节、业务领域基本技能的阐释。从新闻采写,到视音频技术,到网络广告和网站管理,一系列实务化教学内容的导入,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新闻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由于经过了周详的协调与规划,这套“大学新闻专业网络传播教材”既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可以集中起来使用,作为网络传播专业的成套教材;每本又具有相对的独
《光明学术文库》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该出版工程采取“媒体发动,学界审评,光明出版,社会馆藏”的形式,常年征集、精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原创学术成果,及时向社会传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新思想、新发现、新进展,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 《光明学术文库》将秉承光明日报“理论前沿型、学术探索型、知识密集型”的传统冈格,精心组织、精心编校、精心出版,充分发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宣传优势,宣传推广这项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工程,力争使之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学术著作品牌。
互联网舆情发生的起点、传播的场所、发展的途径、演化的轨迹都在互联网中。作为一种连接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的纽带,互联网舆情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认识这些规律以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益于降低互联网舆情中的风险,另一方面有助于分析互联网舆情背后的事实。以此为出发点,李维杰、刘晖、吴世忠编著的这本《互联网舆情理论分析》力求回答和解决三个问题:互联网舆情与传统舆情本质区别有哪些?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互联网舆情使之风险小化?普通人在应对互联网舆情的过程中该如何处理?本书适合互联网舆情研究人员和党政机构相关工作人员阅读,也可供企事业单位中专业从事舆情应对处理的人员参考。
本书通过网络社交、网络购物等十八大网络产物来阐述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并试图去描绘这个时代的走向。本书让每个读者都会找到不同的答案,不过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每一个人知道自己在哪里,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总第2辑,第二卷辑主编杜骏飞,包括:网络传播与社会管理,观点,论文,研究生专栏,关键词分析,媒介经验,文献。
《数字媒介与文学批评的转型》主要以传统的“专家批评”与新生的“草根批评”这两种批评类型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数字媒介提供的赛博空间给文学批评的场域、主体、方法与话语等方面带来的转型。
《社交媒体意见领袖研究》一书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公共事件中的影响力微博样本的分析,将意见领袖从一般网友中分离出来,并进一步对意见领袖的传播结构、话语框架、社会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微博舆情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加深学界和业界对网络舆情规律的认知。
本书探讨了互联网技术在全世界的普及对国际传播的影响,包括对国际传播理论、国家间的信息传递、国家信息安全的影响,互联网对国际传统媒体变革的影响,个人、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行为对国际传播的影响。本书是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浪潮背景下,审视国际传播的变化,力求为读者勾画国际传播领域近20年来的新图景和新变化。
近30年的努力,我校文科建设取得了一些经验,其基本经验是:遵循“加强基础,面向社会,交叉见长,特色取胜”的发展方针,从高起点研究入手,尽快进入学科前沿,并依托学校工科、医科的强大优势,走学科交叉之路,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科。具体表现在: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在全国首创了“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在新闻传播界树立了良好的文理交叉型教学与研究品牌;教育科学研究院强化研究特色,造就学科品牌,其“院校研究”异军突起,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广电事业及产业在数字融合时代建立现代政府规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广播电视经济、产业及其市场的特征,从法学角度分析了广播电视规制的法理依据,又从多种角度揭示了中国语境下广播电视政府规制的基本属性。通过对西方各国广播电视规制体制的比较研究,并结合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广播电视政府规制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对现代政府规制的目标和结构的分析,进一步提炼出广播电视政府规制和现代政府规制的职能定位,并进一步阐述了有关我国广播电视规制改革的路径思考。为了给中国广电规制改革提供一种国际视野,本书还对西方各国媒介政策转型的特点以及日本的综合信息媒介法制构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规制与媒介政策》可作
消费者信任其他消费者的口碑,尤其是负面口碑。与传统面对面方式相比,网络负面口碑的传播速度更快、更广泛,影响更为深远。本书从已有的理论基础深入展开研究,初步描绘出网络负面口碑对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负面口碑,提出了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针对网络负面口碑的管理流程。
本书主要研究电视、收录机、电话和BP机的采用及采用后行为。其目的是揭示这四种媒体和其采用者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在在扩散这个传播学领域的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迷恋革新成果偏见”和忽略革新成果或新产品采用后行为的不正确现象。本书借助于展示电子媒体是怎样和它们的采用者的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特征相联结的情况,以对电子媒体进行有效区分的方式,尝试着对这种不正确现象进行了纠正。 本书的研究属于社会科学中的定量分析类。该项研究结果对传播学中扩散理论的扩展、市场学中消费行为的研究和媒体政策的制定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博客英文名为“Weblog”,简称“BLOG”,译作网络日志。“Blogger ”是指写“BLOG”,的人。博客是个人日记,但可以与他人共享。博客是QQ 、MSN,但它为网友提供了深入了解博主的机会。博客是BBS,但博主可以拥有主人翁的身份。博客是搜索引擎,但更加快捷、个性化。博客是个人主页,但创建起来更加简单方便。博客是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博客是网上名片。博客是表达思想的独立空间。博客是广交众友的自由场所。博客是灵魂憩息的温馨港湾。博客是了解天下的重要窗口。 酷时尚的网络新生活,手把手教你成为Super-Blogger! 玩转博客必须熟悉博客的各项功能,必须掌握众多的技巧,如何既迅速又轻松地掌握创建博客的各项技巧呢?本书提供了全面详尽的介绍和指导,并力求使各项技巧操作起来简单易行。本书选取了人气较旺、知名度较高的若干博客网站,以
本书对当前我国数字电视产业运营模式进行了集中探讨,既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战略以及三大数字电视领域的市场状况,又针对当前我国数字电视发展中面临的几个核心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曾值业务、数字电视广告、服务体系建设、用户市场分析等问题,同时还从海外观角对服务体系、高清市场以及DVR市场等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此为我国的数字电视发展提供借鉴。书中对上海、杭州、深圳、广西、淄博等数字电视产业运营的典型个案进行了分析,为全国数字电视产业运营提供参考。
博客给了每个人一台印刷机,其释放的社会推动力可以与印刷机相媲美。《说一切》便讲述了那些推动社会进步的人物、文化与科技的故事。斯科特·罗森伯格从一个亲历历史之人的角度,向我们指出了社会进步的方向。本书精彩讲述了博客的历史,有力地证明了博客的历史意义。罗森伯格完美融合了个人与概念性的东西,与网络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