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用户研究》关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用下人与人的关系。 全书从三个关键视角来观察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其一,节点化的用户。作者将新媒体用户视作新媒体的传播、社交关系、服务这三种网络的节点,以此洞察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意涵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塑。其二,媒介化生存的人。移动时代新媒体用户的数字化生存,也是一种典型的 媒介化 生存,媒介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关系。理解这些新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人。其三,赛博格化的人。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促成人的 赛博格 化,也使得人-机关系成为未来重要的传播关系。 人既是新媒体的用户,也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更是复杂的生命体。《新媒体用户研究》既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察视角,更呈现出面向
后台(第二辑)已上市,火热抢购中!!: 这是 追寻真相 的真相,这是 没有表达 的表达。 这本书,展现了一份影响全国的报纸新闻生产的秘密,展现了一个不断追求的媒体新闻后台操作的真相。 有人说,书中文章的价值甚至可能超过南方周末的公开报道。这当然是谬赞。不过,它确实从很独特的角度记录了新闻与新闻人、现实与反思者。 《后台》*辑分 行动 、 思考 、 争论 三部分。 行动 展现了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的辛酸苦乐:如何在垃圾里找到新闻线索;如何靠借宿减缩采访费用来确保客观报道而避免因靠赞助不得不在报道中 卖身 ;如何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关系以获得持续关注;如何通过多方采访使报道更具 肉感 。 思考 凝集了编辑记者的职业思考和经验心得:大到如何理解把握 客观报道 的标准与 道德化 的尺度、如何实现大尺度观
互联网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政治极化,爱豆大战,公共话题之下不同观点水火不容,每个带有特殊含义的纪念日都可能成为一个朋友圈拉黑日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互联网打开了信息的大门,但随着海量信息的涌入,人们不得不进行信息筛选,互联网巨头看到了消费者的痛点,通过 大数据 算法 和 标签 为我们推送出一个只看我们想看的世界,哈佛学者凯斯 桑斯坦给它起名为 信息茧房 和 回音室 。 我们正在被自我隔离,被自己定义的信息包裹,我们耳边围绕的都是自己声音的回声,全然不知自己正在这种愉悦中变得偏狭和无知。不同观点的人通过 标签 划分彼此,各自站队,延伸到公共议题、政治议题,更是阵营对立,抱团对抗,政治极化以至*主义甚嚣尘上。 曾在奥巴马政府主管信息和监管事务的哈佛学者凯斯 桑斯坦对于互联网信息传播一直保
近年来,智能设备的全球互联、工作的远程化,以及自新冠疫情以来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重思,都推动了 数字游民 这一群体的迅速崛起。他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和趣味性的远程工作,努力挣脱传统工作地点的限制,追求自由、灵活和自主的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自由移动,以实现工作与休闲的最佳平衡。数字游牧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西方学界对数字游民的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许多学者围绕数字游民的内涵与类型、数字技术应用、生活方式、自由、流动性与流动体制、(元)工作、休闲、网络叙事、身份认同、纪律实践、社区建设等核心议题展开了大量既有理论深度又充满社会关切的跨学科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球广泛传播,增进和加深了人们对该群体及其生活方式的理解。本书收录了其中颇具
本书是关于社交媒体批判史的专著,研究社交媒体 连接 的本体论(关系、社会资源)与平台理论(技术文化、社会经济、社会重组),展示了对社交媒体、社会关系和盈利机制三者微妙关系的独到发现与见解。 何塞 范 迪克在书中提出了生态系统法,其作为一种超前的框架,在微观上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来理解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又采取政治经济学方法,并引入了宏观经济因素,将二者有效地融会贯通。沿用这种框架,作者选择了五个*常见的网络平台Facebook、Twitter、Flickr、YouTube和Wikipedia作为分析对象,在梳理平台的发展历程和特征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其背后隐含的技术文化元素,从所有权、治理和商业模式三个维度,研究了形成社交媒体的社会经济结构。对于对社交媒体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阅读《连接:社交媒体批判史》当会有所收获。
《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是一本媒介人类学著作。媒介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无法逃避的一部分。但媒介的重要性有时会凌驾于日常惯习之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样的时刻呢?在危机降临或者胜利凯旋的时候,媒介怎样在公众中打造出一种社区共同体的感受,并且塑造人们的个人行为,或者让我们相信它有这种能力呢?在媒介饱和的时代,本书让我们重新思考已经被广为接受的对仪式性行为的认识。它把仪式与权力、管制和监视等问题直接联结起来,并且探究了媒介构建的仪式空间 媒介的权力在其中得以合法化。
为了帮助众多初学自媒体写作的读者和学生更快掌写作基本功和自媒体写作基本规律,实现通过自媒体平台满足表达欲望,乃至实现下班后价值提升和个人创业,本书全面讲述了写作一篇文章所的基础知识、方法和技能,生动阐述了新媒体写作的基本属性与特点、新媒体写作的基本规律、初学者的写作开启模式、新媒体写作底层逻辑、新媒体写作的进阶等内容。这些内容分别对应了自媒体写作初学者的写作基本功训练、自媒体认识和自媒体写作进阶等方面的痛点和需求点。从原理、方法、技巧等层面讲述自媒体写作的基本功,结合具体案例讲解,让初学者水到渠成地掌握自媒体写作。 本书突出案例讲解和技巧分析,对写作方法的阐述深入浅出,且技能实用,是初学自媒体写作者的入门读物,也是自媒体写作进阶的自修指南。更是简书、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写作爱
随着技术、文化和经济的变迁而兴起的互动新闻,是一种可以让用户和信息报道进行互动的叙事性视觉呈现。如今,互动新闻正处于一个连结点上:它既是传统新闻编辑室的组成部分,但又足够新颖,从而能为新闻行业贡献创新性的实践与思想。 在《互动新闻:黑客、数据与代码》一书中,尼基 厄舍对互动新闻这一全新的新闻样式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探讨了数字技术对新闻报道及相关领域的影响。从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的互动性创作,到英国《卫报》声誉卓著的数据部门,再到《纽约时报》在此新领域向普利策奖发起冲击的努力,她的田野研究均有所涉及。 《互动新闻》一书从全球14个不同的新闻编辑室搜集到的经验数据表明,新类型的记者 他们使用代码进行工作,使用计算手段来处理数据,他们远离文本叙事的日常建构,用一种新型的结构来帮助用户更好地
本书探讨了互联网技术在全世界的普及对国际传播的影响,包括对国际传播理论、国家间的信息传递、国家信息安全的影响,互联网对国际传统媒体变革的影响,个人、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行为对国际传播的影响。本书是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浪潮背景下,审视国际传播的变化,力求为读者勾画国际传播领域近20年来的新图景和新变化。
互联网的发展蔚为壮观。如今,全球的互联网用户达到20亿之众,约占世界人口的30%。这无疑是一个新的现象,对于当代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意义重大。有关互联网的大量大众读物和学术著作鼓吹其潜力将从根本上被重新认识,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片唱好时表现尤甚,那时许多论者都对互联网敬畏三分,惊叹有加。虽然敬畏和惊叹可能已成过去,然而它背后的技术中心主义 相信技术决定结果 却阴魂不散,与之伴生的则是对互联网的误读 不能将其置于社会经济政治语境中去理解。本书从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视角,简明扼要地讨论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全书分三部分:*部分讲互联网的历史,总览其社会地位;第二部分聚焦于互联网的规制和互联网经济;第三部分审视其政治影响和文化影响。
《网络空间的劳动图景》探讨的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新鲜话题。作者认为,网络用户劳动是互联网时代资本和劳动重构的产物。在网络空间,网络用户数量不只是数字,而是代表着生产、传播与消费等加快信息资本积累的力量。从网络用户的信息活动是一种生产性的劳动出发,本书深入地研究了劳动者(网络用户)、技术与资方权力控制中的网络用户劳动、网络用户劳动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劳动力的再生产以及劳动的报酬等诸多问题。 按照与作为资方的网络媒介是否存在着劳动合同关系、是否获得经济报酬来划分,作者将网络用户分为UGC(用户原创内容,没有获得任何经济报酬)、PGC(专业生成内容,在生产高质量的内容后会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OGC(职业生产内容,可以视为网络媒介的雇佣者,会定期获得报酬)三种类型,并分别做了具体分析。 作者分
本书从时政、经济、社会、网络四个维度梳理了2019年的网络舆情热点,勾勒出2019年网络舆论场的概貌。无论事实描述还是评论分析,都力图客观理性,以重现网络舆情的演变,进而呈现网络如何反映、理解并塑造社会现实。
对于一个处于成长阶段的设计类别而言,它的内容、范围、价值与目的等属性难免会处于一种模糊与游离的状态,如同平面设计在发展初期被看做是纯粹的装饰艺术一样,数字视频设计也常常被人们与影视艺术、动画艺术混为一谈。但是,这并不能阻挡它在数字信息时代发展的速度与广度。本书写作的初衷就是希望在模糊与游离的状态中牵出头绪,将数字视频设计与影视视听语言的概念方法区别开,梳理出相对独立的表达语言与方式,为数字视频设计的教学与设计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让我们用这样一段话来认识数字视频设计:“今天,一位经验丰富的数字视频设计师应该具备操控一系列令人迷惑的组合专业技能的能力,其中尤其包括以下能力:出版印刷设计师对于字体排版的能力,动画师对动态和时间掌控的灵气,插画师在画面风格化表现上的才气,作家
舆情危机发生后,如何把握“黄金四小时”、如何疏导舆论化解危机?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工作。如何建立自己的网络舆情工作体系? 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在中国是一项崭新和重要的业务。 本书是全国靠前本全面、系统地详细介绍网络舆情解读及应对的图书。 该书靠前部分概括当今网络舆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重点介绍舆情选题,包括选题定位、提炼、途径和如何抽样。如网络舆情的五大灾难、六大关系、十六热点和涉外舆情的不同特点。第三部分重点介绍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如何书写网络舆情分析报告。附带网络舆情报告文案写作,并提出了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建议。 人民日报网络中心舆情室是靠前很早开展网络舆情监控、分析和应对调研的机构之一。近年来,他们借助技术手段,24小时监控靠前主要网站的舆论和论坛访问情
互联时代,植入式广告井喷式发展,渐成广告新 主流。然而,广告实践中有不少问题悬而未决:植入 式广告的传播力如何?传播效果是否理想?植入式广 告与消费者决策之间有何关联?重要的是,如何评 价? 针对上述问题,赵曙光所著的《幻影注意力--基 于眼动实验的植入式广告效果研究》以电影为研究对 象,采用*的眼动实验方法,细致深入地分析了植 入式广告的诸多重要命题,建立了包含受众、信息呈 现、主观评价、转化率等关键因素在内的评价指标体 系。 本书对植入式广告的前沿探索,填补了广告实践 和广告研究的空白,极具启发价值。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网络传播管理研究》内容包括:网络传播问题与现状、互联网问题的分析框架、时间延伸导致的互联网问题、空间延伸导致的互联网问题、人类行为延伸导致的互联网问题、互联网问题的类目建构、网络传播中的主要问题、网络不良信息、网络隐私、网络安全等。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网络传播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成为多门学科的研究重点。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之迅速,令人目不暇接。网络传播从技术到应用已不仅仅是互联网,还包括移动通信、传统传播网络(如广播电视网、有线电视网)的数字化以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而互联网本身,也从Web1.0向Web2.0发展,一些新技术、新应用不仅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甚至也是对所谓“第四媒体”的挑战。本书吸收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传播学研究者有关网络传播的研究成果,追踪新技术的发展,重新审视网络传播,将研究的视角从互联网扩展到移动媒体以及Web2.0应用等领域。 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语言深入浅出,可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新闻媒体(包括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以及计算机网络管理人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多维视野下的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技术与媒体、网络传播的内容与方式、网络传播的特征与功能、网络信息传播与管理、网络传播符号、网络传播受众、网络传播效果、网络经营与管理、网络传播规制及网络传播展望。本书注重吸收近年来网络传播研究的*成果,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网络传播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本书每章后配有思考题,便于学生复习和自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传播类和影视类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传媒业从业人员进修的参考用书、传播学科领域爱好者的继续教育与自学用书。 读者对象: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传播类和影视类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传媒业从业人员进修的参考用书、传播学科领域爱好者的继续教育与自学用书。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要求学生能够把握传统媒介和新媒体与信息网络领域的变革趋势;理解信息网络交叉融合的发展方向、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业态的多样性;掌握和运用新媒体内容策划与制作、新媒体与信息网络的传播战略、现代互动营销理论和媒体经营模式、新互动广告类型 策划与创意、新媒介数据监测系统分析应用等知识结构体系。本书服务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与讲析相呼应,传统网新业务与新媒体业态相比照,适用于在校网新专业学生和业界一线工作者。
本教材按照数据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选题、数据获取和处理、数据可视化 展开细致讲解,并配合案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据新闻制作技能,并能够在学习结束后完成自己的数据新闻作品。同时解答数据新闻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一些共同的困惑,包括什么样的选题适合做数据新闻,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本土化的问题怎么办,如何使用合适的图表将数据内涵传递出来,以及数据可视化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