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几年,本书作者便以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人类首次“总体战”中英、法、德、美等主要交战国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和高度理性的分析。《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充满着谎言和欺骗的战时宣传的揭示最初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恐慌,有评论家称之为“一本马基雅维利式的教科书”,呼吁“马上予以销毁”。如今,历史已经赋予它美国传播学开山之作的不朽地位。
《云南丛书》收录了明清两代记载滇史的重要文献,收录了有关云南学者撰写的各学科重要著作,共205种,其中已刊本179种,未刊本26种。《〈云南丛书〉书目提要》对《云南丛书》所收的各种著作进行了较为翔实的介绍。编排顺序上,是依照整理影印出版的《云南丛书》的顺序,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先对各部有一个概括介绍,然后叙述了每一种著作的作者生平及著述情况,对每种著作的特点、菁华有较为精要的点评,并逐一介绍了各著作的版本情况。
《关于电视(精)》系布尔迪厄在法兰西公学院讲授的两堂电视公开教学课的内容,该课脉络清晰,对学界所取得的有关电视的研究成果做了综合评介。课一剖析了影响电视的隐形媒介审查行为的内部机制,揭露了电视形象与电视话语这些假象背后的某些运作秘密。课二揭示了统治新闻场域的电视如何通过引入收视率逻辑,即对商业需求的蛊惑性服从逻辑,深刻地改变了不同场域的运作,这些场域不仅包括艺术、文学、哲学和政治场域,甚至包括法律和科学场域。
《给青年编剧的信》揭示故事行业的一切。 资深编剧宋方金在信中谈及了一个青年编剧可能面临的行业规则、权利之争、市场压力和创作困境等。他结合自身经历和大量生动的内幕故事,给出了一份关于这门手艺、这个行业最深情坦诚的答卷。 诚恳生活,大胆写作。归根结底,我们都是故事的手艺人。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原理,结合历史学、社会学、文化批评理论和电影媒介传播理论,聚焦默片时代至今的百年美 战电影发展史,围绕影视作品的题材与创作、主旨与范式、真实与虚构、受众与影响等话题,透过历史、文艺与社会三维视角,对二百多部影视作品进行分门别类、深入浅出的文化解读,分析影视作品的历史叙事、媒介码语与现实社会语境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不同时期电影创作的历史背景、社会心理和商业模式,讲述银幕背后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从而提高读者的影视鉴赏水平和媒介文化素养。 本书采用了历史回溯与现实观照相结合的方法,透过内战历史的银幕造像、商业画像、街头塑像与现实毁像之间内在关联,系统分析内战电影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影响,为深入认识美国现实种族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与学理阐释。
本书根据大卫·马梅在哥伦比亚大学电影学院一系列课程内容的记录而来,凭借独特的编剧技巧及三部剧情片的实务经验,大卫·马梅在本书中向初学者说明了电影的摄制过程。他对一些导演经常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摄影机应该摆在哪里?”“这段故事的主旨是什么?”“怎样指导演员?”等提出了非常独特的见解,这对于刚刚接触导演事务,或是任何一个准备拿起摄影机讲述自己故事的人都将具有建设性的引导作用。
《童年的消逝》初版于1982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 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 波兹曼同时指出,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
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入学考试,有一项大部分考生都感觉颇具难度的科目——即兴评述。许多考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该科目变化万千的题型,感觉自己平日练了很多,可是在考场上,拿到的题目似乎与平日练习的毫无关系,立刻脑子空白,无话可说。 考生在平日文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养成靠记忆知识点或者题海战术来应对文科类考试的习惯。但是在即兴评述的考试中,这招不太奏效,因为出题的范围不是平时课上讲的, 不可能是自己准备过的任何一条新闻,这可把考生们给难住了。到底自己要看多少书、阅览多少新闻,才可能猜中考题呢?我想告诉大家,猜中考题的概率太小了,不要往这个方向去努力了,因为你根本没办法猜中考题。 我曾经遇到过一些考生,他们问我:“老师,是否有好的语录或者材料让我们背一下,这样我们在即兴评述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