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和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县级融媒体中心委员会以及浙江省、江苏省等地方融媒体中心共同出品的2023-2024年度关于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发展的调查研究报告。本书从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运营、创新报道等四个方面,汇集了来自全国会员单位的典型创新发展案例。这些案例符合中央关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原则要求,在媒体融合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手段方法、路径模式上有理突出创新,在加强内容建设、强化先进技术引领、创新运营管理方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培养全媒体人才队伍等在红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创新进展和务实举措。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3)》是中国具有政府背景的广电年度发展报告,享有政府主管部门及中央和全国地方广电机构的权威信息支持,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倾力组织编写,它跟踪并再现行业改革发展轨迹,聚焦并展示战略和政策研究*成果。本书凝集广电系统的智慧和思想,是广电改革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风向标,是海内外、行业内外了解中国广电改革发展具体情况、领略全球广电发展风云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宣告了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的新传播时代的来临。本书是 多卷本《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 中的一卷,本卷共有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发明、应用等内容,介绍了电媒介传播新闻的历史,我国各个时期的电媒介技术,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机构,我国广播电视覆盖技术、制播技术、发射技术、接收技术、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等。作者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借助文献分析、理论分析及跨学科分析等手段,全面呈现了中国新闻传播技术中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脉络。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连续发布的,反映中国信息化*进展的年度报告。2011年度报告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主题,力图全方位描述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型产生的影响、作用及可能的愿景。报告从全球化视角出发,描述和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信息化的*动态,世界主要国家在物联网等技术领域的国家战略、应用的*进展和经验。报告重点对我国信息化总体状况,尤其是以物联网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泛在应用与创新这一年度主题进行了全面描述,内容涵盖了国家的物联网发展战略和政策、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演进路线、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育和成长、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和试点状况、物联网的发展前景等。
组织对全国优秀广播节目的评选并将获奖作品编辑出版,是国际广播学会重要的工作之一。从“中国国际广播新闻奖”评选工作的启动伊始,承办这一工作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就高度重视评选程序、评选标准的规范,重视评奖工作的严格、统一管理,重视加强专家评委会阵容的遴选,以确保这一奖项评选的权威性与公正性。 本书集纳了“中国国际广播新闻奖”2005和2006年度对外广播节目评选的部分优秀广播作品,共计121篇。 《中国国际广播新闻奖2005~2006年度获奖作品选》集纳了“中国国际广播新闻奖”2005和2006年度对外广播节目评选的部分优秀广播作品,共计121篇。这是我国从事国际广播工作者心血与汗水的结晶,也是对我国国际广播工作者在对外报道中努力探索、勇于创新所做工作的展示。
本书是全面反映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风貌,客观记述上一年度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各方面新情况、新资料的大型年刊。《2011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坚持实事求是的编辑方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原则,追求图文并茂的编纂方向,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决策管理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了解和研究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提供可靠信息。
本书对中国广播电视管理实务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制度建设与发展分析,如针对管理创新的内容和目标、具体的管理岗位和绩效考核制度的制订与运用、业务流程与管理程序、数据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管理,等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广电各部门在人力资源方面大量的岗位描述和绩效考核、业务流程、工作表单与规章制度的实例,对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全媒体的内部管理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本书所附光盘包含全书所有文字内容,如岗位描述、绩效考核表与规章管理制度等,便于使用者下载直接或参考修订后使用。
本部书收录上古至隋代作者3497人的文章。按时代先后为序,编为15集;《全上占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 国文》、《全晋文》、《全家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全北齐文》、《全后周文》、《金隋文》和文章朝代不明的《先唐文》。每集作者又分帝、后、宗室诸王、群雄、诸臣、宦官、列女、阙名、外国、释氏、仙道、鬼神等。绝大多数作者前有小传。本书占有资额相当广泛,鸿篇巨制,佚文断句,都加辑录。搜罗唐以前散文较完备。
《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13)》对2012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从收视环境、观众特征、观众收视行为、频道竞争、节目竞争节目特点、节目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描述与分析。《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13)》对电视收视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参考,内容翔实,条分缕析。
为更好地服务于业界,尽可能地满足各方面对收听率数据的需要,CSM媒介研究自2005年起,每年编写出版一部《中国广播收听年鉴》。《中国广播收听年鉴(2018)》是CSM媒介研究编写出版的第十四部广播收听年鉴。 《中国广播收听年鉴(2018)》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部分:综述。主要从收听环境、听众特征、听众收听行为、频率竞争格局、节目竞争格局以及广播广告投放与竞争格局等方面对2017年中国广播收听市场进行全景式描述与分析。第二部分:专题研究。本部分除了对2017年新闻综合、交通、音乐、文艺、都市生活几个主要频率类型的收听状况进行分析之外,还包括2017年广播广告市场洞察、早高峰时段收听特征及典型节目分析、从听众角度出发塑造节目品牌形象、线下活动助力线上收听、传统广播发展面面观、我国广播媒体生存现状及发展策略
《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通过总报告、行业扫描、发展聚焦、亮点展现、观点荟萃、环球视野、附录七个部分着重反映了2011年和2012年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的总体情况,书中总结分析了中国视听新媒体行业,如互联网音视频、IP电视、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移动互联网音视频、视听新媒体内容、视听新媒体终端、视听新媒体广告等的*进展情况。
本书从全球电视产业发展的视角出发,以专业电视人的眼光与头脑,全面系统地深入介绍英美主流电视节目模式,解析当今的电视节目潮流,分析当前流行的电视节目形态模式及电视业界的运行机制和电视理念。本书选择全球近年来热播和较有影响力的40个节目模式进行研究,收集了一批有代表性并获得成功的优秀电视节目,包括脱口秀类、真人秀类、民生类、新闻类、游戏类、科教类和儿童类等节目种类。除了对电视节目模式创意及制作的介绍之外,还结合近一两年的*剧集对经典节目模式类型加以解析和评论,并对电视节目模式的营销、跨国流动与节目模式本土化改造进行深入分析。有些案例涉及中国观众所熟知的外国经典节目的中国化改造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本书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和欣赏价值。
本书分四个部分,以翔实的收视数据为依据,从收视环境、观众特征、观众收视行为、频道竞争、节目竞争等方面对2014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进行全方位的描述与分析。
本书是CSM媒介研究编辑出版的第六部电视收视年鉴。全书共分综述、专题研究、收视数据及附录四部分。主要对对2007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进行了全景式描述与分析,它还对2007年全国电视收视市场以及电视剧、综艺娱乐、体育、新闻和电影几个主要节目类型的收视状况及2006年中国电视媒体大型活动、2007年春节晚会进行了分析。书中还收录了关于全国电视收视市场以及重点市场的收视统计数据、主要指标涉及收视设备的拥有情况、人均收视时间等。附录部分则列出了CSM媒介研究各种收视调查网的基本情况和所监测的频道名称。该书为广大媒介从业人员既可提供有关2007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的全面分析,它是媒介从业人员的一本工具书
经过60多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广东广播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这是广东广播人不断探索与实践的结果,也是广东广播事业的领导人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结果。60多年的辉煌成就,凝聚着几代广播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饱含着他们改革创新、艰苦奋斗、团结拼搏、舍身忘我的奉献精神。我们以《广播的跨越——广东广播插图史》一书,总结广东广播事业的发展成就、经验与得失,并将此书献给老一辈广东广播事业的开拓者、新一代勇于创新的领航者,献给无数默默奉献、坚守理想的广东广播人,献给始终关怀、帮助广东广播事业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同时还要献给支持与厚爱广东广播事业的广大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