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和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县级融媒体中心委员会以及浙江省、江苏省等地方融媒体中心共同出品的2023-2024年度关于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发展的调查研究报告。本书从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运营、创新报道等四个方面,汇集了来自全国会员单位的典型创新发展案例。这些案例符合中央关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原则要求,在媒体融合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手段方法、路径模式上有理突出创新,在加强内容建设、强化先进技术引领、创新运营管理方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培养全媒体人才队伍等在红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创新进展和务实举措。
陈若愚主编的《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14)》对 2013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从收视环境、观众特征、观众收视行为、频道竞争、节目竞争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描述与分析。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部分,综述。主要从收视环境、观众特征、观众收视行为、频率竞争格局等方面对2013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进行全景式扫描与分析;第二部分,专题研究。对 2... 显示全部信息 陈若愚主编的《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14)》对 2013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从收视环境、观众特征、观众收视行为、频道竞争、节目竞争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描述与分析。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部分,综述。主要从收视环境、观众特征、观众收视行为、频率竞争格局等方面对2013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进行全景式扫描与分析;第二部分,专题研究。对 2013年新闻、交通、音乐、文艺等主要频率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3)》是中国具有政府背景的广电年度发展报告,享有政府主管部门及中央和全国地方广电机构的权威信息支持,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倾力组织编写,它跟踪并再现行业改革发展轨迹,聚焦并展示战略和政策研究*成果。本书凝集广电系统的智慧和思想,是广电改革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风向标,是海内外、行业内外了解中国广电改革发展具体情况、领略全球广电发展风云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本书从全球电视产业发展的视角出发,以专业电视人的眼光与头脑,全面系统地深入介绍英美主流电视节目模式,解析当今的电视节目潮流,分析当前流行的电视节目形态模式及电视业界的运行机制和电视理念。本书选择全球近年来热播和较有影响力的40个节目模式进行研究,收集了一批有代表性并获得成功的优秀电视节目,包括脱口秀类、真人秀类、民生类、新闻类、游戏类、科教类和儿童类等节目种类。除了对电视节目模式创意及制作的介绍之外,还结合近一两年的*剧集对经典节目模式类型加以解析和评论,并对电视节目模式的营销、跨国流动与节目模式本土化改造进行深入分析。有些案例涉及中国观众所熟知的外国经典节目的中国化改造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本书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和欣赏价值。
《中国广播研究报告(2011-2012)》不仅记录了2011年中国广播市场的前进脚步,而且思考和探索了中国广播的经营管理策略和发展之路。本书分为分析篇和数据篇。分析篇收录了由资深研究人员撰写的中国广播市场研究报告,涉及2011-2012年度中国广播市场,各级电台、各类频率的竞争格局和广播市场发展的一些新趋势。通过赛立信媒介研究在全国范围的收听率调查数据,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了2011年广播市场以及听众的特点和趋势,并在包括专业化广播、手机广播、广播收听率调查的自动仪器测量(BSM)、广播媒体的广告价值和电台广告营销、中国移动收听市场以及美国移动收听市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数据篇以全国*的广播调查网络为支撑,以大量科学数据为基础,以简单直观的图表为主要表现形式,收录了全国50个重点城市的收听率调查数据和10个主要城
本书是全面反映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风貌,客观记述上一年度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各方面新情况、新资料的大型年刊。《2011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坚持实事求是的编辑方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原则,追求图文并茂的编纂方向,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决策管理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了解和研究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提供可靠信息。
本书分四个部分,以翔实的收视数据为依据,从收视环境、观众特征、观众收视行为、频道竞争、节目竞争等方面对2014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进行全方位的描述与分析。
《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通过总报告、行业扫描、发展聚焦、亮点展现、观点荟萃、环球视野、附录七个部分着重反映了2011年和2012年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的总体情况,书中总结分析了中国视听新媒体行业,如互联网音视频、IP电视、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移动互联网音视频、视听新媒体内容、视听新媒体终端、视听新媒体广告等的*进展情况。
本部书收录上古至隋代作者3497人的文章。按时代先后为序,编为15集;《全上占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 国文》、《全晋文》、《全家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全北齐文》、《全后周文》、《金隋文》和文章朝代不明的《先唐文》。每集作者又分帝、后、宗室诸王、群雄、诸臣、宦官、列女、阙名、外国、释氏、仙道、鬼神等。绝大多数作者前有小传。本书占有资额相当广泛,鸿篇巨制,佚文断句,都加辑录。搜罗唐以前散文较完备。
组织对全国优秀广播节目的评选并将获奖作品编辑出版,是国际广播学会重要的工作之一。从“中国国际广播新闻奖”评选工作的启动伊始,承办这一工作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就高度重视评选程序、评选标准的规范,重视评奖工作的严格、统一管理,重视加强专家评委会阵容的遴选,以确保这一奖项评选的权威性与公正性。 本书集纳了“中国国际广播新闻奖”2005和2006年度对外广播节目评选的部分优秀广播作品,共计121篇。 《中国国际广播新闻奖2005~2006年度获奖作品选》集纳了“中国国际广播新闻奖”2005和2006年度对外广播节目评选的部分优秀广播作品,共计121篇。这是我国从事国际广播工作者心血与汗水的结晶,也是对我国国际广播工作者在对外报道中努力探索、勇于创新所做工作的展示。
《译书公会报》是译书公会的刊物,因此该报在选译外国报刊杂志文章的同翻译和介绍东西方比较有系统、有体系的著作,曾经连载过的翻译著作有奉未》、《拿破仑兵败失国记》、《威灵吞大事记》、《维多利亚载记》、《英民史通志》、《柬游随笔》、《中日构兵记》、《万国中古史略》、《各国金银铜三品货寿新法》等。 片会成立后势头很猛,特别是《译书公会报》出版发行后,传播日广,影响很奎年出版四十六册,稍后则计划改周刊为日报,「以期迅捷」,日报的报名也外捷报》。但是《译书公会报》出版了仅半年左右,就遇到经费支绌的尴尬二十册,即于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五日(一八九八年五月一一十四日》终刊。影印的《译书公会报》后一册虽有著录,但在各大图书馆遍寻不得,为方便学术计,先将前十九册影印刊行,待获得后一册,再行增补,
本书对中国广播电视管理实务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制度建设与发展分析,如针对管理创新的内容和目标、具体的管理岗位和绩效考核制度的制订与运用、业务流程与管理程序、数据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管理,等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广电各部门在人力资源方面大量的岗位描述和绩效考核、业务流程、工作表单与规章制度的实例,对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全媒体的内部管理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本书所附光盘包含全书所有文字内容,如岗位描述、绩效考核表与规章管理制度等,便于使用者下载直接或参考修订后使用。
为更好地服务于业界,作为中国*、权威的视听率调查公司,CSM媒介研究从2003年起每年编辑出版一部《中国电视收视年鉴》。《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9)》是CSM媒介研究编辑出版的第七部电视收视年鉴。 《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9)》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部分:综述。主要从收视环境、观众特征、观众收视行为、频道竞争、节目竞争、电视广告投放与竞争等方面对2008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进行了全景式描述与分析;第二部分:专题研究。本部分内容除对2008年全国电视剧、综艺娱乐、新闻、体育和电影几个主要节目类型的收视状况进行分析之外,还对2008年发生的几个重大事件(5.12地震、北京奥运会)的收视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近年来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新旧媒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电视广告收视衰变规律、电视推荐会策略、城市电视台发展的困境与
本书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数据信息量和加深分析深度。上到中国传媒市场渗透,下到广播广告经营剖析,从频率间竞争到广播受众经营,多方位、多层面考量,深入浅出分析。打破了传统分析局限,将一个系统全面、客观公正的2006广播发展架构图展现给广大读者。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加入了广告公司以及广告主的各位高层代表进行的多方对话、从更开阔的思考角度解析了2006年广播市场的发展与问题。
徐立军编*的《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16)》分为 四个部分,以翔实的收视数据为依据,从收视环境、 观众特征、观众行为、频道竞争、节目竞争等方面对 2015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进行全方位的描述和分析, 为媒介经营机构、广告代理公司、广告主以及节目制 作机构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