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自我修养》借助戏剧学校师生学习表演的故事,从艺术观、想象力、注意力、情感记忆等多方面讲述表演的方法和技巧。不仅是一部经无数表演工作者成功检验的关于演员职业、责任与使命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演员与社会相结合,提升与完善演员艺术修养、道德修养的人生著作。普通读者通过这本书,可以在许多方面获益,例如:欣赏影视作品和表演、学习真实表达自我的方法、如何让自己更加自信、如何调动自己的情感素材去实现目标、像角色一样去感受和思考。
《文本盗猎者 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 文化白痴 ,而是将电视粉丝看作是在节目方式上的主动的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介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进行拼贴重组。本书从一个知情人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从电视粉丝中收集的生动事例,具体分析了《布莱克斯七号》《异型国度》《美女与野兽》《双峰》等电视节目,对粉丝群体进行了一次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的叙述和考察,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以及与大众媒体和资本主义消费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这本书是一群年轻的新闻圣徒满怀新闻理想和产业抱负而茁壮成长及《21世纪经济报道》成为“中国商业报纸领导者”的创世纪十年记录,是他们共同的梦想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的见证。这群新闻人用他们的好奇、热血和勇敢,使《21世纪经济报道》从一张报纸成长而为一个报系,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深刻变革,于跌宕磨砺中逐渐散发出人类智性的光芒。本书也是精彩的财经媒体案例教科书。 这是一本适合年轻人阅读的书,它关乎一个人阅读当下经济社会的经验,字里行间反映了年轻人的锐利观察力和迅疾判断力,当然也有这个年龄段不可避免的意气风发及离愁别绪。 本书由范以锦、李良荣、喻国明、胡舒立推荐阅读。
乡村是整个中国的抹不去的底色。著名摄影家、纪录片导演焦波带领团队在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驻扎373天,拍摄了荣获20多项大奖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中国电影出版社推出的这本《乡村里的中国》,就是焦波对该片拍摄历程的详实记录。 该书向读者展示了影片拍摄的缘由、困难、进程、人物冲突等丰富的背后细节,对于看过该纪录片的观众,阅读此书可以对片中人物和情感有更深刻的了解,对乡村中国有更深刻、更细微的思考;对于没有看过该片的观众,本书则无疑是一位好的推荐人。 在叙述拍摄历程中的细节的同时,焦波导演自然也披露了他在这373天里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看到这位对乡村满怀深情的导演是如何去寻找和跟踪拍摄线索、如何思考对乡村生活和人物的表达。阅读本书,是一次与导演的对话,也是一次与乡村中国,甚至与我们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我国新闻传播业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向研究 (19ZDA327)的阶段性成果。本书以推动提高新闻媒体主流价值传播力与引领力为方向和统领,基于对新闻媒体主流价值传播的发展历程、表现特征与核心问题进行阐释,旨在厘清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媒体主流价值传播的赋能与影响机制,并结合多层次多要素分析,探索如何用主流价值驾驭算法,为智媒时代提升新闻媒体主流价值传播力与引领力提出学术思考与对策建议。
......
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 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本书是以上海图书馆所藏丰富的历史文献为基础,对翻译馆在其存在期间有关西学的全部出版物,逐一扼要介绍其内容,查出原著名称及其简要内容,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当然,尽管本书以上海图书馆馆藏文献为基础,但它绝不是资料的简单堆砌。它根据扎实的资料,充分吸收了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夹叙夹议,作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本书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具体的例证,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补充了生动的内容,它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尤其是近代西学东渐的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中国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范式演进研究》将我国厂播电视有严谐言传播发展史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并提出了三个阶段所形成的主导性范式,选择了三个影响中国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范式演进的因素,从横向的维度对我国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范式演进的主导性范式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辩证地分析总结中国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范式演进学科基质和核心要素的 适变 与 守恒 之间的关系。
本书以全新视角探索了当代大学生在社交媒体浪潮下的情感经历与体悟。书中收录的每一篇文章均以第一人称视角,细腻地描绘了自己在数字空间中如何建立、维护和深化各类情感关系。这些篇章不仅是对友情、爱情等情感关系的思考,更是对青春时代如何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情感归宿的探索。书中文字流畅,情感真挚,每一篇都仿佛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带领读者一同感受屏幕背后的情感波动。这不仅是一本关于社交媒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青春、成长与情感的书,它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述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情感故事。 本书适合所有对新媒体时代情感问题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尤其是年轻一代,它将引领你走进一个真实而又充满思考的情感世界,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生活。
本书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电影电视。本书稿为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终期成果,在 重写电影史 的研究视野下,对中国早期电影的拓荒者、但尚未受到电影史学界充分研究的张石川进行全息式的人物志研究。书稿以张石川的个体呈现为经,以早期中国电影与上海都市文化为纬,史论结合,在重新认识和评价张石川的电影生产经营与导演创作的基础上,深化中国电影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读者对象为中国电影史和都市文化研究者。本书是中国目前的中国品牌双年度报告。每年会对城市、消费品、工业品、流通业、文化与媒体、服务业等各行各业在双年度的品牌发展进行系统盘点,既有宏观的行业分析,又有微观的个案研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本书为学术专著。由《电影艺术》《电视艺术》《行业观察》三辑组成,汇集了作者近年来从事影视艺术研究的部分成果,计15篇文章(其中7篇已发表于报刊)。既有对当代消费社会背景下,影视艺术发展现状的阐述与分析,又有聚焦于具体实践案例,对部分影视作品的深入评议。整体而言,本书立足于当代影像实践,探寻影视艺术创作的叙事策略、价值理念、美学转向等,进而延伸至对行业发展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本书将电视访谈节目分为人物类访谈、事件类访谈和话题类访谈,分别探讨了这三大类访谈的进一步分类、价值要素和对主持人的个性化要求.总结了电视访谈的一般规律、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能力建设和在节目运作中的整合策划,展望了新媒体语境下访谈节目主持的发展趋势。
在《读书》创刊三十周年之际,编者从三十年来的已刊文章中选择精粹,依循杂志自身的风格特征,按如实、说短论长、蜻蜓点水等编辑成《灵蛇之珠(读书笔谈精粹)》,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同时也是答谢那些在三十年间始终不渝支持编者工作的读书界的朋友们。 ????《灵蛇之珠(读书笔谈精粹)》(作者读书杂志)收录《佛寺与宗教学系:相隔有多远》、《日记是可怕的》、《想象:被搁置的天赋》、《谁“懂”音乐》、《从“建筑之树”说起》、《从服装开始的改革》、《文人的青春文人的病》等文章。
《*国译制片研究》全面回顾了*国译制片6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从外政治、经济、**和媒介环境发展变*等角度,深入阐述*国译制片自新*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变*和现状,力图丰富和完善人们对于*国译制片的了解,探讨*国译制片在市场*改革*遇到的困难,以期*国译制片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国译制片研究》包括前言、五章内容和结语。前言是对《*国译制片研究》内容的简要介绍。章探讨了译制片的定义和分类,使读者对译制片的概念、分类和各类译制片的特点有清晰的把握,从而更好地探讨各类译制片*出现的具体问题。首先通过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方式,区分这两大类译制片在制作内容和特点上的不同。然后按照译制片制作过程*所涉及的三方面内容,即译制片语言转换、译制片语言制作方式、译制片*播媒介和*播内容体裁,对译制片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
本书立足于传播学的研究旨趣,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接受美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多种学科、学派的视角回顾和梳理了有关受众学说的历史发展和表现样态,从理论上对受众学说进行了整合和系统梳理,力图为搭建本土科学的受众学提供一个多维学术理论的框架和视野。本书还考察和分析了我国学者近些年在受众研究方面所作的宝贵努力和成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尊重受众、尊重文化,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受众学”的学科发展构想。 本书适合所有付“受众——阅听人”文化现象感兴趣的人士,可作为新闻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院系开设“受众研究”课程的参考教材和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