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和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县级融媒体中心委员会以及浙江省、江苏省等地方融媒体中心共同出品的2023-2024年度关于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发展的调查研究报告。本书从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运营、创新报道等四个方面,汇集了来自全国会员单位的典型创新发展案例。这些案例符合中央关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原则要求,在媒体融合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手段方法、路径模式上有理突出创新,在加强内容建设、强化先进技术引领、创新运营管理方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培养全媒体人才队伍等在红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创新进展和务实举措。
《中国广播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我国广播的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 (项目号:14CXW012)的研究成果,梳理了中国广播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现状,对互联网时代国内外广播业和传统媒体的转型实践与趋势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总结出前沿、有操作性的理论与经验,初步搭建起中国特色的广播数字化转型理论框架和行动路径。
电视小品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荧屏节目,也是广大电视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电视小品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元素,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小品看重的则是“声、台、型、表”,即声音、台词、造型和表演。除开哑剧小品这一特殊的分支,我们很难想象,离开了声音,大量的“包袱”怎样才能抖出来。台词是与声音紧密相连的,方言的纳入,使小品更加贴近受众生活,同时增添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许多经典台词甚至发展成为人们日常调侃的语汇。造型方面,小品一般多走直观、写实的路线,力图使观众在时间就产生对角色的身份认同。小品的“小”使得它几乎没有预热空间,演员一上台,就要尽可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所以小品演员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表演功底。
本书突出“变”与“势”,提出“大传媒”的概念,不是只关注以内容制造业为主的传统媒体产业,而是把传媒产业、通讯产业、IT产业统和起来研究其关联变异。并在研究框架、分析模型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调整,重新解构移动互联时代传媒产业发展格局,剖析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发展态势,多角度分析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对传媒产业的深刻影响,把握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探索传统媒体的转型路径,预测产业发展趋势,为中国传媒产业正在发生的变革提供前瞻性的理论和观点。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2)》主要研究了2011年度中国科学传播的发展状况。本报告从科学文化的视角,从国家、传媒、公众三个层面出发,汇集各方力量,深入分析了中国科学文化的现状。为此,编者们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专业的视角,对科学传播中的科学家形象、网络热点科学事件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判。编者们也邀请了科学传播相关单位的主管领导,对过去一年的科学传播工作进行总结,对未来一年的工作予以展望,从而提供管理者视角下的中国科学传播状况。编者们也结合自身力量,对过去一年中国的科学传播状况进行了阐述。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社会语境中的“科学”;采用电话调查法,对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和态度进行了总结;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科学发展观的媒体呈现和媒体的科技宣传指数进行了探讨。同时,编者们还对近期的
《广播影视产业支柱性转型发展研究》一书立题于国家重要文化发展战略,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优秀成果,紧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与现实状况,倾力破解制约发展的核心问题与根本障碍,试提出我国广播影视产业支柱性转型发展基本的愿景目标、总体规划和指导原则,创造性地选定国外与国内、事业与企业、国企与民企、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业内与业外、传统广电与新兴媒体等八对关系,全面、系统地梳理我国广播影视产业支柱性转型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详尽、深刻的SWOT矩阵分析与学术研究,并从思想方法性、政策法规性、行政管理性、体制机制性、战略规划性、业务管理性、战术策略性、规避防范性和关系处理性等九大方面提出了系列、具体、多维度的对策措施与意见建议。
《媒介市场调查与研究丛书·中国电视观众现状报告: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与分析》是中央电视台在全国范围进行的第六次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次观众抽样调查始于1987年,之后每五年一次,至今已延续25年了。为了更全面准确地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收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此次调查主要遵循“延续性与当下性相结合”、“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怎么办”的设计理念,重点考察了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电视观众现状,较全面地了解新时期全国电视观众的规模、结构,收视行为、习惯、需求和态度的变化,既描述了我国电视观众的宏观轮廓,又具体解读了观众行为变化的内在原因。与上次(2007年)调查的问卷相比,此次调查问卷保留了观众规模和结构、电视收视环境的相关问题,取消了诸如具体收视时长、主要收视时段等日常收视率调查能够并已经回答的问题
《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以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社会为立足点,以提升中国社会各界的媒介素养和舆情应对能力,实现中国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为终价值指向,整合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安全等多学科研究视角,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2012年中国社会舆情、分类舆情、企业舆情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简单预测了2013年社会舆情走势。
本书是扬州广电杯“创新与融合:城市广电媒体改革与发展”征文参评作品集,以奖项为划分,整理了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获奖作品。获奖作品阐述了城市广电传媒在“媒体融合”视域下的运用发展转型、创新及突破。探究和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多媒体互联时代中,城市广电传媒、电视节目的新媒体发展趋势和盈利新模式。探析了多个不同城市广电媒体节目作品的建设及转型策略。
《标准指南》,是中国电视人借鉴国际通行制作理念和操作模式,重点结合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赛事公用信号制作标准,经过国内外近千场大型体育赛事公用信号制作的考验和实践,归纳并提升属于我们自己的、面向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事公用信号制作的标准体系。需要说明的是,《标准指南》课题组的主体由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的六个项目的导演和中国传媒大学的六个研究生组成。导演们长于体育转播的经验,短于理性的归纳和总结;研究生们长于文字的整理,短于对信号制作专业的理解和体育项目的深入了解。 有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的电视信号制作的相关技术和岗位的标准。每个项目分别由比赛项目介绍、人员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案例分析,以及音频部分组成。本书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撰写,具有
《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4)》是一部权威的年度性国家纪录片发展报告,集纳了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中央电视台、广电总局等政府权威部门、业界精英和学界专家的30多名课题研究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对中国2013年纪录片发展动态进行了深入地解读,具体包括2013年纪录片频道发展动态、纪录片栏目发展动态、纪录片作品状况、纪录片市场情况、纪录片文化美学特征及理论研究,以及中国纪录片发展主要问题与对策等。
本书对传播理论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做了实用、有趣并且具有针对性的探索。全书以平易、有趣的大量实际和具有应用性的案例把抽象理论转化为易于学习者接受的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的知识,很好的祛除了理论的神秘感,帮助学习者更为系统的、批判的思考问题。 全书加入了很多新的专栏,如学以致用箱、研究笔记箱、页边术语表、理论关联等等,有助于学习者加深对传播学领域原理、核心概念及重要理论的印象和理解,对不具备传播学理论背景的初学者也大有裨益。
东北/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家电影制片厂,素有 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之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段内,担负着塑造和展现 新中国 形象和 人民 风貌的使命。这些形象不仅制造美感和崇高感来吸引观众,镜头语言所营造出来的观看世界的方法,也直接作用于人们认知社会、认知世界、认知政治的方式中。文艺作为一种文化政治,参与进社会关系的建构中。 本作以上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东北/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影片《白毛女》《光芒万丈》《董存瑞》《平原游击队》《五朵金花》《达吉和她的父亲》《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为媒介,来分析这一文化政治的运作,探讨社会主义文艺改造如何与现代文艺、乃至与传统文化展开对话,尤其是被认为早已被推翻的传统文化如何在潜移默化中仍然影响到中国人观视和感觉的方式,这种方式又如何被社会主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6)》(2016年广电蓝皮书),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纂的第十一部广电行业年度发展报告。中央和省级广电行政部门及中央和地方广电机构提供权威资料支持。全书由 总报告 、 发展报告 、 专题研究报告 、 综述报告 和 附录 (大事记、发展亮点一览表与数据图表)等构成。 总报告 统领全篇,全景呈现中国广电事业产业在2015年的新情况新亮点,并对2016年发展总体趋势做出判断。 发展报告 从新闻宣传、广播影视文艺创作、公共服务、广播影视产业、视听新媒体发展、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以及技术发展应用等方面,发布年度权威信息和数据,全面深入展现2015年中国广电行业改革发展的进展和特点。 专题研究报告 涵盖当下广电领域的热点问题,如知识产权与创新、网络视听节目的发展等,从专业、权威的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