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和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县级融媒体中心委员会以及浙江省、江苏省等地方融媒体中心共同出品的2023-2024年度关于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发展的调查研究报告。本书从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运营、创新报道等四个方面,汇集了来自全国会员单位的典型创新发展案例。这些案例符合中央关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原则要求,在媒体融合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手段方法、路径模式上有理突出创新,在加强内容建设、强化先进技术引领、创新运营管理方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培养全媒体人才队伍等在红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创新进展和务实举措。
《中国广播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我国广播的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 (项目号:14CXW012)的研究成果,梳理了中国广播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现状,对互联网时代国内外广播业和传统媒体的转型实践与趋势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总结出前沿、有操作性的理论与经验,初步搭建起中国特色的广播数字化转型理论框架和行动路径。
《〈全国新闻〉:电视与受众研究》一书首次将戴维 莫利和夏洛特 布伦斯顿所著的两部经典文献《日常电视:全国新闻》与《全国新闻:受众研究》共同编纂成册出版。作为对英国广播公司(BBC)时政新闻电视杂志《全国新闻》节目的研究成果,上述两部研究报告分别在1978年和1980年正式出版,并且在研究中创新性地实现了 文本分析 和 受众研究 的有效结合。 在为此研究项目而写的一篇专题性引言中,莫利和布伦斯顿阐明了两部研究报告的产生因由,并回溯了《全国新闻》节目的研究历史轨迹。该项目具体研究方案由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负责实施,莫利和布伦斯顿详细叙述了该研究计划的内外部过程,并对媒介研究和受众分析理论的发展流变进行了阐述。 在两部经典文献之后,本书收录了《日常电视:全国新闻》与《全国新闻:受众研究》的再版
《中国广播收听收鉴(2007)》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部分:综述。主要从收听环境、听众特征、听众听行为、频率竞争、节目竞争以及广播广告设计投放与竞争等方面对2006年中国广播听市场进行了全景式描述与分析;第二部分;专题研究。本部分内容对2006新闻、交通、音乐、文艺和经济几个主要频率收听状况进行分析之外,还包括CSM媒介研究近一年来关于广播收听率方面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听率分析的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法、收听率数据在广播广告投放中的应用、节假日听众收听行为分析等。第三部分:收听数据。这部分是关于CSM媒介研究2006年进行收听率调查的31个城市的收听统计数据,主要内容涉及人均收听时间、全天收听走势、听众构成和频率竞争状况等;第四部分:附录。这部分主要包括CSM媒介研究各城市收听率调查网的基本情况和所监测的频率
电视小品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荧屏节目,也是广大电视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电视小品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元素,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小品看重的则是“声、台、型、表”,即声音、台词、造型和表演。除开哑剧小品这一特殊的分支,我们很难想象,离开了声音,大量的“包袱”怎样才能抖出来。台词是与声音紧密相连的,方言的纳入,使小品更加贴近受众生活,同时增添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许多经典台词甚至发展成为人们日常调侃的语汇。造型方面,小品一般多走直观、写实的路线,力图使观众在时间就产生对角色的身份认同。小品的“小”使得它几乎没有预热空间,演员一上台,就要尽可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所以小品演员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表演功底。
本书突出“变”与“势”,提出“大传媒”的概念,不是只关注以内容制造业为主的传统媒体产业,而是把传媒产业、通讯产业、IT产业统和起来研究其关联变异。并在研究框架、分析模型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调整,重新解构移动互联时代传媒产业发展格局,剖析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发展态势,多角度分析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对传媒产业的深刻影响,把握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探索传统媒体的转型路径,预测产业发展趋势,为中国传媒产业正在发生的变革提供前瞻性的理论和观点。
本书作者自196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编辑以来,一直从事台湾传媒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数次亲赴海峡彼岸,广泛走访台湾媒体,搜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加以系统的整合和深入的研究,历时三年写成此书。 本书运用现代传媒经济学的观点和实证的研究方法,论述台湾平面媒体报刊产业、图书有声出版产业、电子传媒产业、网络媒体产业的历史脉络、转型、现状,及媒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全书共十三章,对包括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等在内的多家台湾重要传媒集团的发展历史、资本构成、运营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并对台湾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网媒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脉络和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台湾传媒产业如此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在大陆尚属初创。鉴于传媒行业的喉舌性质,本书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2)》主要研究了2011年度中国科学传播的发展状况。本报告从科学文化的视角,从国家、传媒、公众三个层面出发,汇集各方力量,深入分析了中国科学文化的现状。为此,编者们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专业的视角,对科学传播中的科学家形象、网络热点科学事件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判。编者们也邀请了科学传播相关单位的主管领导,对过去一年的科学传播工作进行总结,对未来一年的工作予以展望,从而提供管理者视角下的中国科学传播状况。编者们也结合自身力量,对过去一年中国的科学传播状况进行了阐述。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社会语境中的“科学”;采用电话调查法,对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和态度进行了总结;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科学发展观的媒体呈现和媒体的科技宣传指数进行了探讨。同时,编者们还对近期的
《广播影视产业支柱性转型发展研究》一书立题于国家重要文化发展战略,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优秀成果,紧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与现实状况,倾力破解制约发展的核心问题与根本障碍,试提出我国广播影视产业支柱性转型发展基本的愿景目标、总体规划和指导原则,创造性地选定国外与国内、事业与企业、国企与民企、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业内与业外、传统广电与新兴媒体等八对关系,全面、系统地梳理我国广播影视产业支柱性转型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详尽、深刻的SWOT矩阵分析与学术研究,并从思想方法性、政策法规性、行政管理性、体制机制性、战略规划性、业务管理性、战术策略性、规避防范性和关系处理性等九大方面提出了系列、具体、多维度的对策措施与意见建议。
张绍刚编著的本书中提到的部分节目,还有更多没有提及的节目。在国内电视节目中都能发现它们的“孪生兄弟”。然而,高收视率的“洋节目”被本土化以后,超过原型者却寥寥无几,很多节目呈现出的是同质化、庸俗化。 难道国外的金牌节目就注定“一直被模仿,很难被超越”吗?作者选取的25个全球流行的真人秀节目,从节目规划、舞台设计、选择嘉宾、时间分配等操作层面的问题入手,进行了专业的结构解剖。并在每个节目后都做了深度分析——如果把这些节目移植到中国,本土电视人应该如何结合本土情况,如何调整。 作者张绍刚是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也是电视行业一线从业人员,让本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对于广大一线的电视工作者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媒介市场调查与研究丛书·中国电视观众现状报告: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与分析》是中央电视台在全国范围进行的第六次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次观众抽样调查始于1987年,之后每五年一次,至今已延续25年了。为了更全面准确地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收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此次调查主要遵循“延续性与当下性相结合”、“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怎么办”的设计理念,重点考察了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电视观众现状,较全面地了解新时期全国电视观众的规模、结构,收视行为、习惯、需求和态度的变化,既描述了我国电视观众的宏观轮廓,又具体解读了观众行为变化的内在原因。与上次(2007年)调查的问卷相比,此次调查问卷保留了观众规模和结构、电视收视环境的相关问题,取消了诸如具体收视时长、主要收视时段等日常收视率调查能够并已经回答的问题
《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以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社会为立足点,以提升中国社会各界的媒介素养和舆情应对能力,实现中国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为终价值指向,整合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安全等多学科研究视角,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2012年中国社会舆情、分类舆情、企业舆情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简单预测了2013年社会舆情走势。
关于本书的写作理念:编纂者采取编年体例,尊重原作所表达的思想,再现作品的原生态。因此,以原作者的解说词作为阐释作品的*注脚;部分20世纪90年代记录生活的作品,则采用代表性的段落对白以表现作品;有的作品年久失传,或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获得手资料,我们就采用专家评述或概括方式描绘出作品的轮廓,确保评论的公允和权威。 在此必须提出的是: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在产生伊始,就得到了纪录电影的帮助。而纪录电影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尤其在1958年至1978年这二十年间,电视纪录片还处在探索阶段时,纪录电影在中国就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电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新名词,而“电影”却早已经是家喻户晓: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等一些电影厂用胶片拍摄了大量有现实性和历史意义的纪录片。在这
《2013中国广播收听年鉴》编著者陈若愚。 本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主要从收听环境、听众特征等对中国广播收听市场进行全景式扫描与分析,并进行专题研究。CSM媒介研究2012年对全国37个城市进行收听时间、全天收听走势等进行分析与数据统计,囊括了*的数据和案例。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4(2013)》集结了国内研究新媒体的著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专业、权威的数字,独特的理论视角分析,解读中国和世界新媒体的发展大势,盘点新媒体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书中概括了当前中国新媒体发展的态势,盘点了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客、大数据与云计算、社交媒体、三网融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与物联网、移动应用ADD、OTTTV等热点发展,全面解析了中国新媒体的传播社会影响。
本书是扬州广电杯“创新与融合:城市广电媒体改革与发展”征文参评作品集,以奖项为划分,整理了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获奖作品。获奖作品阐述了城市广电传媒在“媒体融合”视域下的运用发展转型、创新及突破。探究和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多媒体互联时代中,城市广电传媒、电视节目的新媒体发展趋势和盈利新模式。探析了多个不同城市广电媒体节目作品的建设及转型策略。
《标准指南》,是中国电视人借鉴国际通行制作理念和操作模式,重点结合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赛事公用信号制作标准,经过国内外近千场大型体育赛事公用信号制作的考验和实践,归纳并提升属于我们自己的、面向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事公用信号制作的标准体系。需要说明的是,《标准指南》课题组的主体由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的六个项目的导演和中国传媒大学的六个研究生组成。导演们长于体育转播的经验,短于理性的归纳和总结;研究生们长于文字的整理,短于对信号制作专业的理解和体育项目的深入了解。 有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的电视信号制作的相关技术和岗位的标准。每个项目分别由比赛项目介绍、人员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案例分析,以及音频部分组成。本书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撰写,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