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初涉传播学学术研究的读者撰写的导论性著作,旨在提供传播研究的完整路径与方法。全书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为学术研究的基本知识,包括对知识这一概念的阐释以及对知识合法性的介绍;第二板块为问题意识,讨论如何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第三板块为方法意识,讨论如何设计研究方法,其中包含三种方法论范式以及计算机环境下的19种具体研究方法;第四板块为论文结构,介绍论文的常规结构模式。全书在对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及论文结构进行讨论时,不但提出了应该达到的规范,而且结合核心期刊大量已刊登论文和未采用投稿进行了案例说明,意在提供前车之鉴,为学术研究及学术表达指点迷津。
跨媒介叙事往往会产生仅墨守媒介本位的文学艺术所无法达到的神奇的艺术效果,表征出单一媒介所无法表征的丰盈的艺术内涵。本书考察以语词为表达媒介的文学叙事与以图像、音符等其他媒介表达的艺术叙事之间的相互模仿、相互影响问题,从理论上探讨了跨媒介叙事现象的创作规律和内在逻辑,并考察了语词与图像、文学与音乐、文学与建筑等几种典型的跨媒介叙事类型。本书阐释的具体现象和文艺作品既有涉及中国的,也有涉及西方的,力图在对现象的描述和作品的分析中抽象出具有普适性的跨媒介叙事理论。
《巴黎烧了吗?》 作者:(美)拉莱 科林斯;(法)多米尼克 拉皮埃尔 译者:董乐山 装订:圆脊精装 规格:195×135毫米 内文:70克瑞典环保纸 页数:496 定价:58元 书号:ISBN 978-7-5447-5460-6 出品:读库 出版:译林出版社 “巴黎烧了吗?”这是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发出的责问。 《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译者董乐山先生在“译序”中说:两位作者拉莱 科林斯和多米尼克 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gaoji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
《钱学森情报思想及其应用研究》较为全面地探讨了钱学森情报思想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发展历程、总体架构及其主要内容,总结提炼了钱学森情报思想的本源、特质与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用该思想创新科技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科的模式及有关举措建议,后展望了钱学森情报思想在大成智慧时代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前景。 《钱学森情报思想及其应用研究》可供情报信息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管理人员、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学生阅读和参考。
《传播力》一书延续了卡斯特的宏大叙事线索,记述了传播过程对于树立与维护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重要性。卡斯特认为,在网络社会这种新型社会形态中,传播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时空。在传播这个链条上,政治、市场以及公民社会力量正在进行跨越时空的大博弈,需要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方能看清他们博弈的过程。虽然卡斯特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曾招来质疑,被认为缺乏学术规范,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卡斯特的思想在学术江湖中已经自成一家,构成了思考网络社会各种问题的起点,他的书籍也成为开展此方面学术辩论的书籍。此外,卡斯特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中国的走向。在他曾经撰写的书中,既可以看到孔子的只言片语,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以及此时中国复兴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面临的各种挑战。 卡斯特作品的核心观点
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是探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那些不同的发展参与者(通常是缺少资源和权力的困境群体)如何使用传播传统或适宜媒介,通过进行社会对话、社区发声、知识分享来参与发展进程,以改善自身状况及社会状况并促进社会变革。这样一个领域具有理论批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行动主义研究等重要特征,主要采用 批判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取向 ,即将研究者与社区群体结合起来,通过研究确保在当地发生可持续性的社会变革。 本书提供了对理论和研究范式来源、研究问题来源、文献来源、实践来源、研究伦理和政治等进行反思的方法。研究者的任务不是在西方框架中填充数据,而是根据中国的发展实践探讨理论并致力于让这些理论能够在改变社会中发挥作用。由于文化、媒介等议题广泛地渗透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作为促进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的一
索绪尔区分了语言与言语,他用符号学解读了语言,但对言语的研究,虽有所关注,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乔姆斯基则把语言抽象成一套高度形式化的规则系统,用数学的思维来解读语言,把语言的解释进一步推向抽象化与理想化。功能语言学家虽把语境引入语言研究,但关注的重点还主要是“如何更好地、完整地理解语言”,这同从体验哲学角度理解语言的认知语言学,也是不谋而合的。总的来看,各大理论都受历史阶段的局限,忽视“大众化与网络新媒体视域下语言的种种变异现象”。本书的研究对象,就是“大众化与网络新媒体”这个大环境下,语言的各种变异现象,具体就是:考察语言打破时空界限时的存在样态——“网络语言”;语言满足时代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流行词语”,及相伴而生的“流行体”;语言适应社会交际需要而产生的“日常称谓语的流
本文集总结了萧山日报自2020年以来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从体制机制创新、内容生产创优、融媒传播迭代、品牌栏目锻造、产商运营突围五个方面出发,阐述了区域性党媒萧山日报立足萧山、深耕本土、以优质内容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破圈之路”。
此书稿是作者职业生涯中的文章积累,大多与出版职业相关。主要分为“视点”“序跋”“评论”“创意”四个板块,其中前三个板块是作者的一些学术研究类文章、序跋和评论类文章,都是其独立思考的文字凝结,体现了作者的学术功力和观点。第四个板块,基本是策划方案、项目申报和出版凡例与说明,大多属于出版背后的文字,是作者创意和主持下由编辑团队完成起草工作的,其中一半是作者独自起草的。附录部分也全部是作者的创意,团队合作完成。体现了作者那一代出版人的观点和精神。
本书分七个章节,分别对抗战时期重庆的“音乐机构及组织”“音乐教育活动”“群众歌咏活动”“专业音乐演出活动”“音乐创作”“音乐刊物的出版和发行”“音乐文论”等方面进行介绍,试展现重庆抗战音乐活动的全貌。总结了群众抗战歌咏的方式和特点,厘清了抗争期间“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中华交响乐团”等专业音乐院校和机构的建立、发展脉络,考证了抗争期间重庆的音乐创作、音乐评论等。
跨媒介叙事往往会产生仅墨守媒介本位的文学艺术所无法达到的神奇的艺术效果,表征出单一媒介所无法表征的丰盈的艺术内涵。本书考察以语词为表达媒介的文学叙事与以图像、音符等其他媒介表达的艺术叙事之间的相互模仿、相互影响问题,从理论上探讨了跨媒介叙事现象的创作规律和内在逻辑,并考察了语词与图像、文学与音乐、文学与建筑等几种典型的跨媒介叙事类型。本书阐释的具体现象和文艺作品既有涉及中国的,也有涉及西方的,力图在对现象的描述和作品的分析中抽象出具有普适性的跨媒介叙事理论。
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几乎渗透到我们公共和私人生活的所有领域。《德国传媒体系:结构、市场、管理》一书的目的,在于从传媒的概念出发,兼顾传播、组织和制度等维度以及各种媒介技术,系统分析德国传媒的组织、结构和制度秩序,以开放的、动态的目光观察传媒体系。全书分为六章,分别为传媒与传媒体系、 德国传媒体系的规范性框架、德国传媒体系的基础设施、大众媒体、德国传媒体系的发展动态和德国体系系统概况。
跨媒介叙事往往会产生仅墨守媒介本位的文学艺术所无法达到的神奇的艺术效果,表征出单一媒介所无法表征的丰盈的艺术内涵。本书考察以语词为表达媒介的文学叙事与以图像、音符等其他媒介表达的艺术叙事之间的相互模仿、相互影响问题,从理论上探讨了跨媒介叙事现象的创作规律和内在逻辑,并考察了语词与图像、文学与音乐、文学与建筑等几种典型的跨媒介叙事类型。本书阐释的具体现象和文艺作品既有涉及中国的,也有涉及西方的,力图在对现象的描述和作品的分析中抽象出具有普适性的跨媒介叙事理论。
我不止一次地发现具备背景知识的学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和研究生——特别欣赏本书的明白晓畅。……第七版仍然坚持了高标准的读者定位。本书不是写级那些对传播理论一无所知的入门者。虽然我可以把本书的写作“降低”到这种最基础的层次,但那些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更需要一本传播学理论进行概观式介绍的教科书。这本《人类传播理论》旨在为这些学生提供一本高质量的教科书,帮助他们完成本科的专业学习,为他们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在林林总总的传播学著述中,这部《人类传播理论》堪称上乘之作。本书自1987年版问世,迄今为止已经出到第七版,对传播学这门二战后兴起的新学科来说,一部学术著作能连续25年高居“排行榜”,其地位与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
社交媒体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从西塞罗和其他古罗马政治家用来交换信息的莎草纸信,到宗教改革、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期间印制的宣传小册子,过去人类跟同伴交流信息的方式依然影响着现代社会。在报纸、广播和电视在散播信息上面统治了几十年后,互联网的出现使社交媒体重新变成人们与朋友分享信息的有力工具,并推动公共讨论走向一个新的模式。 汤姆?斯丹迪奇在书中提醒我们历史上的社交网络其实跟现代社会的社交媒体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会在回应马丁?路德的攻击上的两难境地很像今天那些大企业回应网络上的批评时的状况;17世纪人们对于咖啡馆会分散人们工作、学习注意力的指责也很像今天对社交媒体负面作用的担心。借助对托马斯?潘恩和“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等人物的讨论,作者还探索了一些人们一直争论的话题:从言论自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共十七章。 部分采用抽样和人工编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并对中国情境下的研究方法的应用态势进行分析,该部分主要对应本书 章。第二部分主要对调查法、实验法、元分析、机器学习、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计量分析法、知识组织技术等具有代表性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分析各研究方法的适用情境并提供参考范例论文,该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