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科的历史不到百年,由于长期受到学科正当性赤字的困扰,其研究史常被各种神话所笼罩。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我们在现实世界遭受社会孤立之苦,被我们寄予厚望打破隔离的互联网,如今也日益变成充满隔阂与暴力的场所。我们把社交媒体平台的政策和内容分发算法视为罪魁祸首,考虑彻底退网的可能,但本书作者克里斯 贝尔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另一种可能。利用经过精妙设计的在线实验和深入访谈,他在本书中证明了走出回声室(信息茧房)会使我们更加极化,而不是减少极化。本书挑战了关于回声室、境外势力和激进算法的常见神话,揭示了社交媒体的功能更像是一面棱镜,它扭曲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增强了追求地位的极端派的力量,让温和派几乎隐形;而政治部落主义的解决之道,就在我们自身深处。
《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是一部媒介与文化学研究的入门读物。作者展示了现代大众媒介是如何与意识形态、情感、霸权、社会规则、权力、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作者将全球性文化融合的主流理论与其*的发展趋势巧妙连接起来,并对当今的文化和信息研究提出了重要的批判性观点。
《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收录了媒介研究领域的13篇经典文本,并由当代该领域的知名学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此书非常适合作为高校《传播学经典文献选读》类课程的教材,也可填补教材规划中此项的空白。
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在本书中,为世界很好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赫克托·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上当受骗有时在所难免。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
不同于传统普通话教材逐一对声、韵、调进行顺序讲解的方式,《普通话训练手册:50天突破》在对丰富的语音样本进行广泛分析与细致总结的基础上,建设性地提出了十个普通话学习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以这十个普通话学习过程中的痛点为切口,有针对地展开各个击破、层层递进式的教学。 教材为普通话学习者构建了一个更为有趣、更富效率的学习场景:十个痛点的学习对应十个章节,每个章节又分别对应了五讲,即五天的学习--这样,每天学习一个小节,一周五个工作日便可完成一个痛点的改错,终通过日积月累,利用十个自然周,五十个工作日,便可通读本书,完成普通话知识的梳理和语音的改错。
成为丑闻的事件是否具备内在的 丑闻性 ,或者说,确实存在本身就会演变为丑闻的事件吗?在《丑闻的力量》一书里, 丑闻 这一概念重新得到了审视。丑闻并非来自于事件本身,而是由公众舆论制造出来的,而公众对某一事件的观念则由媒体叙事建构。丑闻之所以有力,是因为它能够挑战现有体制,削弱其合法性。在丑闻的制造过程中,传媒起到了整合作用,它将真实事件解释为公众有目的性的行为。 通过对当今大众传播中大量丑闻的讨论,艾赫拉特得出了全新而令人惊奇的结论:丑闻是建构出来的观念。 艾赫拉特将经典的符号学和实用主义理论用于对当今传媒的分析,特别针对性虐童案和电视布道中的道德话语进行了深入考察。在他看来,对丑闻的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忽略了传媒的建构本质,而他关注的是有意义的公众叙事方式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通过对
《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简史》讨论了自1872年《申报》创刊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近百年的言论简史。每年一篇,论述当年的典型事件,篇末以“记事”方式列出该年的大事记。本书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漫长历程中,如何运用言论的武器,表达自己的观点,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翻译传播是日益广泛的社会现象,是异语场景中人类借助翻译实现的信息传递活动。翻译传播学是研究翻译传播现象的科学,是研究翻译传播本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本书以推动翻译传播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为宗旨,将翻译传播作为整体进行考察研究,分析了翻译传播与传播、翻译的关系,阐释了翻译传播的本质属性,论述了翻译传播学的学理支撑,初步构建了翻译传播学的基本框架。湖南师范大学翻译传播研究所2019年至2020年开设了研究生创新课程 翻译传播学 ,本书是该课程的讲义,是目前本翻译传播学专著。
作为一部学术史,本书既没有按照编年方式撰写,也不存在一条线性的发展线索,而是通过追溯包括哲学、史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控制论以及认知科学等多学科在传播领域的 张力和对抗 ,把握学科发展的态势。
开门办报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一份报纸面世,要经历采访、编辑、审核、校对、印刷等多个环节,难免出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错了就改,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气度。古训云,正人先正己。早在2010年初,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就由旗下的《南国早报》编印了内部“警示教材”《我们错了》。 2011年初,为响应全国新闻战线“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坚守媒体公信力,集团在内部版《我们错了》基础上,综合广西日报及其旗下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南国今报在内的虚假、失实、差错新闻案例,加以扩展、整合与精选,编成本书,公开发行。 全书收录各类虚假、失实报道及其他差错90多个案例,每个案例包括稿件差错部分的原文、造成差错的原因、差错引起的后果,并以教训的形式予以分析和点评。
本书是北京大学大数据与新媒体课程所用的教材,主要研究网络舆情生长的基本规律,探讨公共治理与社会化媒体的良性互动,讲述网络舆情发生、兴起壮大的全过程,分析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如何重塑和改造政府治理并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传播学概论》共分为三大部分。*部分注重从宏观角度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包括人类传播行为的历史进程,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传播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第三部分把大众传播这一20世纪以来对人类社会影响*为深刻的传播类型作为重点进行系统的介绍,触及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思想和这一学科研究的经典成果。
《新闻精品是这样采成的》向读者介绍什么是新闻精品,新闻精品是如何抓问题的,是怎样进行访问、观察和调查研究的,是怎样求新的;新闻精品的标题、导语、背景、结尾是怎样写就的;新闻精品的语言、美感和角度是如何选择和运用的;新闻精品是怎样采写典型报道、人物通讯、会议新闻、批评报道的;新闻精品是怎样进行长期积累和精心修改出来的,等等。
游戏世界 既展示了在视频游戏中设计的虚拟世界,也凸显了游戏所表现的更广泛的环境:玩家之间的社交关系;硬件与软件;游戏的虚拟世界与它们所延伸扩展的媒体宇宙(例如《神奇宝贝》、《哈利 波特》、乐高、《星球大战》);由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产生的游戏世界(角色扮演、绘画以及户外游戏)。 吉丁斯教授就游戏中的人物和事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并充分利用近期在科学和技术研究方面、游戏研究和新媒体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指出了数字游戏与其他建立已久的游戏模式之间的延续性和差异,希望通过关注日常生活中现实游戏世界与虚拟游戏世界之间的关系来填补研究空白。
传播学诞生不过百年,而成为当今显学,既受惠于多学科的滋养,也得益于学者们的不懈追求。本书涉及的28位学者均为传播学发展史上首屈一指地人物,所撷选的文本亦是传播思想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篇章。全书按文本的出版时间为序,契合传播思想史上的内在逻辑,便于展现传播学发展的历程。书中对每位人物均作了介绍,对其研究领域编制了分类索引,阅读起来非常方便。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近四分之三的内容属首次翻译成中文,有着很高的理论含量和收藏价值。对研究者来说,本书无疑是很好的参考工具书,对媒体人员和初学者来说,更是极佳的入门教材。
《新闻的边界:〈新闻伦理与法规〉案例选编》主要探讨了保障知情权、言论自由的边界、新闻采编的边界、媒体的自律及消息来源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每一部分均由案例入手,整合各方面资料对案例进行较为全面的还原,进而提出分析与评价。
书名:融合新闻学 装帧:平装 页数:284 版次:1 出版日期:2021年9月 字数:350千 书号:978-7-5491-2425-1 主编:陈伟军 主编 定价:48.00元 开本:16开 印张:17.75 内容提要 本书紧密追踪数字时代全媒体发展趋势,既注重融合新闻技术、理念的阐述,又结合传媒实践及业务形态变革,针对国内外主流媒体在融合新闻方面的探索进行案例分析,全方位透视融合新闻的各种形态,包括数据新闻、H5 新闻、短视频新闻、移动新闻直播、VR/AR 新闻、新闻游戏以及人工智能、算法与融合新闻生产,构建了融合新闻学的理论框架、方法策略、实践路径和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