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普利策奖得主、 现代新闻学之父 沃尔特 李普曼的代表作,首次全景式地描述了舆论现象,揭示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复杂性和局限性:由于个人认知的有限性,人们往往通过 拟态环境 媒体构建的象征性现实 来认识世界,而非直接感知客观现实,这种 拟态环境 成为公众形成舆论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可能导致对真实世界的误解和偏见;此外,书中还深刻剖析了 刻板印象 对舆论的影响,强调这些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如何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 作者还探讨了舆论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对成见、兴趣、共同意志的形成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为理解舆论在民主社会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视角。本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经久不衰,被誉为 现代新闻业的奠基之作 ,成为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案头书,比肩《娱乐至死》《景观社会》《消费社会》等
本书通过研究西人围绕《京报》进行的翻译、介绍、研究以及外交等一系列活动,展现中国本土的信息传播载体与近代报刊这种外来的新式信息载体产生联系,建立对接,并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过程,由此考察处于近代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的信息传播领域的状况,阐释中国近代信息空间的构建过程及其时代特征,进而分析这一进程对中国乃至国际社会的意义及其影响。
本书共分为八章,论述了红色文化的本体、走向数字化的红色文化传播媒体现状及变革、媒体融合时代红色文化发展与传播的要求、技术创新应用、内容组织、叙事策略、面向大学生的红色文化传播创新探索等。本书基于红色文化本体研究,系统阐明了媒体融合新格局中红色文化传播的应然规律,把握红色文化传播的战略要义,强化红色文化媒体融合传播效能,立足红色文化传播的思想深度、文化温度等,驱动红色文化发展新动能,构筑并完善红色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在本书中你会发现: 精选自美国数百家媒体的生动材料,使本书读来趣味盎然,绝不枯燥。 每章前简洁精炼、易懂好懂的训练秘诀,帮你掌握报道的技巧与精髓。 大量相关领域的互联网网址,提供了在线资源,极大丰富了本书的内涵。 不管你想从事有关报纸、广播、杂志、公共还是新媒体的职业,你都能从本书中找到你想要的财富。
石涛不仅是有成就的画家,还是出色的诗人,在艺术理论上也卓有贡献。这样一位有大量文字著述的诗人艺术家,却至今没有诗文集行世。朱良志辑注的《石涛诗文集》充分吸收前人成果,在石涛作品真伪考证基础上,尽可能汇
当我和你一起穿过田野来到河畔我看到的河流更美丽;坐在你身边看云我看得更清楚。你不曾把自然从我这里带走,你不曾改变自然对我的意义,你使自然离我更近了。因为你的存在,我看见它更美好,但它是同一个自然,因为
英国北威尔士艺术学院因为其儿童图书插画与出版专业而声名鹊起,在全世界童书出版界有着极高的声誉,毕业生受到了兰登书屋、麦克米伦等国际多家知名出版公司的青睐。本书由三位课程创始人共同撰写,是童书插画与创作专业的入门教材。 本书站在全球的视角,向童书从业者提供大量出版资讯和著名童书作家和插画师的作品案例。以全息式讨论方式,告诉童书创作者,如何让图画与故事叙述结合,并且提供超过50本的专业书籍推荐。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告诉作家、画家、编辑、童书爱好者,如何使用色彩、文字和图画设计出令小读者喜爱并受益的童书。 本书由台湾大学图画书课程讲师、加州大学艺术史硕士、台湾著名童书推广人宋佩老师倾力翻译。
部系统、全面、科学论述新闻学基本原理及报道规律的学术专著。 本书从会议和会议新闻的基本概念入手,深入探讨会议新闻的地位、特性、功能和类型,并对中西会议新闻报道及其研究状况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梳理。并用大量篇幅详述会议新闻与记者思维、会议新闻报道的准备和策划、会议新闻的基本表现形式、记者招待会及其新闻的采访报道技巧、会议新闻的编辑评论及会议新闻报道对采编人员的特殊要求。既有理论探索,又具有可操作性。 适读对象: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学生;一线采编人员、通讯员;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官员、会议组织策划人员。
本书分理论篇和实务篇,主要在公共外交的视野下,对媒体应对涉及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阐释,揭示媒体应对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本书所着力强调的正是这样一种界限,每个观点和另一个观点这间的过渡和关联。当然,作为一本导读和入门性质的书,本书有些说法过于简单了,希望真正有心深研康德的读者开动自己的脑筋将其扩展和深化。也许我今后将要出版的另一个对《判断力批判》作更详细解读的书会在这方面对读者有所帮助。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做为前两个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调和,在美学思想方面产生巨大的历史影响,同时也可看作是人类学的巨著。本书简要介绍了康德的哲学思想,概括地阐释了《判断力批判》的要义。
本书详尽地考查了《新新新闻》日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历程,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追溯《新新新闻》日报产生的缘由,揭示其显著的地域特征,探讨其组织结构、管理特色和编辑观念,重点研究了《新新新闻》日报的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情况,分析了《新新新闻》日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同时也分析了《新新新闻》日报的发展误区和必然的历史结局,为利用《新新新闻》研究民国时期成都社会生活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及传说(中英文对照)》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中影响较大的45个节日。每个节日的介绍内容包括悠久的历史、相关的优美传说、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绚丽夺目的节日服饰、特色鲜明的节日饮食和饶有趣味的风土人情。《中国传统节日及传说(中英文对照)》系汉英对照读物。中文力求通俗易懂、语言畅达,重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译文力求达意流畅、语言准确。《中国传统节日及传说(中英文对照)》可供中外旅游者、旅游工作者、翻译爱好者、民俗研究者以及其他读者使用。
历史上因对中国缺乏了解所形成的各种不正确概念、对中国歪曲污蔑所形成的各种成见和偏见,仍有广泛影响。对外报道的任务是提供有关中国的信息,以增进国际上对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中国有许多独特的事情,有古的、也有今的,很难为外国人所正确理解。国外受众不喜欢、不接受被认为是“宣传”的东西。英国友人、名记者格林说:“……我常常惊奇地发现,在其他方面颇有才智的人,对中国的情况却那样缺乏了解。”……“客观报道”不是完全没有立场的报道,而只是不直接表明立场的报道。……西方记者最善于用这种手法。
新闻观念是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新闻传播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涂凌波编著的《现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兴起》尝试用另一种视角“解读”中国新闻观念史,主要回答什么是现代新闻观念、其为何及如何兴起等问题。 本书以现代性作为衡量的尺度,重点研究了1815-1926年间中国新闻观念的衍变历程,对现代意义的新闻观念如何在中国演进作出了解读。宏观上,本书描绘了现代中国新闻观念兴起的三个阶段及特征,将其置于社会结构、社会思潮、知识观念变迁的历史脉络中加以审视;微观上,阐述了新闻知识的引入、吸收、转换和传播的过程,分析其如何形塑了新闻观念的具体构成。 本书清理现代中国新闻观念兴起过程中的诸问题,对于思考中国新闻业的当下和未来不无裨益。
本书在分析现代档案管理理论变革的基础上,介绍了现代档案管理的知识体系。本书内容丰富、具体、实用,涵盖了档案管理、档案工作、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以及现代信息技术、项目管理、档案馆安全管理等相关知识。目的是让档案学专业的学生、档案工作者以及关注档案事业发展的有志之士了解现代社会档案管理活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认识现代档案管理变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促进档案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推动现代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和档案管理的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