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原名《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是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韵文,周兴嗣奉梁武帝之命编撰。它既是启蒙识字教材,又是习书法的范本,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影响广远的蒙学经典,还被翻译为日文、英文、拉丁文、意大利文等,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其基本目的是识字。要读懂蒙学经典,学会并使用通用汉字,必须了解文字的构形理据。《千字文探源》共分四个板块:带拼音的原文、现代汉语译文、对原文的串讲、解字,而重点是解析《千字文》1000字的构字理据及其意义系统,涉及约500个构字部件的形体分析。可适应中小学语文课程和社会上相关爱好者的识字解字需要。因此,《千字文探源》实际上是学习通用汉字的基础教材。
马克 科利尔和比尔 曼利所著的《古埃及圣书 字导读(精)》是一本 的古埃及圣书字入门书。所 选主要是丧葬铭文,这些有趣的文字对我们理解古埃 及的法老政治、家庭生活和看待死亡的方式极有帮助 。本书以清晰而吸引人的图片展示了许多古埃及文物 上的真实圣书字铭文,并以这些铭文为教学材料,循 序渐进地对圣书字和中古埃及语语法进行了简明扼要 的讲解。每章之后设计了极其实用的练习题。自出版 以来已被翻译成荷兰文、法文、德文、日文、韩文、 波兰文、西班牙文等多国语言。 此书 的优点在于集通俗与专业于一身;既能 使读者学习到埃及圣书字和中古埃及语的基本知识, 也能使读者真实地感受埃及文化艺术和古文物。
1.词条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书后另附笔画索引。 2.全书收语词约一千条,以虚词为主,实词主要收用法比较复杂或比较特殊的。量词只收了一小部分,另附《名词量词配合表》;所收量词不列度量衡义项。 有少数条目(如:有点儿、差点儿、来不及)也许还不能算是单词,因为用法值得注意,所以也收录了。 3.本书目的在于说明一个个词的用法,力求少用术语,多用简明的文字说明。书前有一篇《现代汉语语法要点》和一些句式表,为的是供初学的人参考。汉语语法中有许多意见分歧的问题,该书不在这上面进行讨论。 4.各词条都标明词类。如一词兼属几类,在同一条目下分项标明。词类的排列顺序为:名词、量词、指别词、代词、数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但如果名词是由动词、形容词产生的,放在动词
本书从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考察了作为新媒体的网络聊天话语。通过对六个聊天群873万字、近25万个话轮的网聊语料的量化分析,发现了网聊话语在词法、句法和篇章三个不同层次的网聊话语的特点,深入探讨了聊天话语的形式特征和语义特征,探究造成网聊话语特点形成的原因,尝试揭示新媒体话语各个层次的语言使用规律,也为网络语言管理和网络安全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证支撑。
本书共有12章,前7章主要从理论角度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语言体认性得以成立的根据,分别从哲学史、神经科学、语言起源、语言学发展史等角度做出了较为系统的尝试。书中还论述了笔者提出的 语言世界观多元论 、 语言的体认起源 、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 认知 语言 ,且详细剖析了 认知过程 (有助于理解物质如何决定精神)。正如上文所述,认知语言学批判了索氏和乔氏的语言任意观,强调语言的像似性,本书认为,语言的体认性正可为像似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书关注我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专辟一章论述中国古代学者,主要是伏羲、周文王和孔子(《易经》的作者)和荀子等人的相关观点。 本书从第8章开始运用 体认原则 较为详细地剖析了语言的语音、词法、句法、话语、修辞等层面的具体情况,这一方面可为语言提出一个统一
《话语分析--社会科学研究的文本分析方法》是一本难得的集理论阐释和分析方法为一体的学术著作。作者将布迪厄、福柯、哈贝马斯等学者的理论观点融入语言学研究之中,不仅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清晰的社会学研究思路,而且从语体( genre )、话语 ( discourse ) 和风格 (style ) 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基于文本的话语分析路径。该书对文本、互文性、语体及语体结构、话语及话语再现、社会实践、风格、情态和评价等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都有所阐释,并以丰富的分析案例揭示出语言与社会之间相互构建的辩证关系,对于语言学专业师生和社会科学研究者从事话语分析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认知语言学》是长销多年的语言学经典著作,详细阐述了语言与大脑认知加工之间的关系。作者首先解释了概念结构和语言表征的认知过程,进而探讨了词汇语义的认知路向及句法表征,并强调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之间的密切关系。本书结构清晰、观点独到、论述新颖、易读性强,既可用作认知语言学教材,也可为语言学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训诂学原理(增补本)》是一部关于训诂学的相关原理及其应用的学术专著,在1996年初版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订,增加了28篇文章。本书从古人实际的训诂工作、训诂材料中,总结和概括出训诂学的基础理论,并应用于相关领域。就训诂理论方面,该书围绕着训诂原理、训释原理、词源原理三个部分,辨别了词的贮存状态和使用状态、训和义的差别,阐发了形义关系、音义关系、引申理论、反训问题等训诂学核心理论命题,并就一分为二的义素分析法在词义辨析、词源理据的探求中的运用加以阐明。就训诂学的相关应方面,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训诂学史、训诂学与语言学、训诂学的普及与应用方面的相关论著及单篇考证。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明了训诂学的相关原理,明确了训诂学在当代的学科定位,奠定了当代训诂学的术语体系,在学界有着有重要的
《成语误用辨析手册》由《成语误用辨析200例》(商务印书馆,2013)一书扩充、改编而成。《成语误用辨析200例》收录200篇小文章,基本上每篇文章是对一条易被误用的成语的解析。本手册对这些文章进行改编,改为词条形式,并新增了200多条目。 《成语误用辨析手册》共收录成语400余条,都是媒体中常常被误用的,基本涵盖目前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每条成语下包括释义、出处、范例、用法提示、误用辨析五部分。 手册形式眉目清晰,简明实用。其中 用法提示 和 误用辨析 举例充分,分析详尽,便于读者理解掌握成语,是本手册有特色的部分。
本卷收人王力先生的专著《中国现代语法》,这是《马氏文通》以后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是由一部书发展而来的,原来是1940年度王力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所编的一部讲义,那时就叫做《中国现代语法》。后来根据闻一多先生的建议,把它分为两部书:一部专谈理论,即《中国语法理论》;一部专讲规律,即《中国现代语法》,并于1943~1944年由商务印书馆分上、下册出版。1954年中华书局用原纸型增订重印时(后称 中华本 ),王力先生写了一篇新版自序,并将西南联大讲义的三篇附录补入。1985年商务印书馆根据中华本重排,并请作者校阅一过,合为一册出版(后称 商务本 )。
诺姆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是我们这个时代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可他的观点却常遭误解。在这个此前未曾发表过的访谈系列中,乔姆斯基挑战传统,对其有关语言、人类本质以及政治的重要思想做了深入探讨。乔姆斯基论及众多话题 人类语言的设计和功能、语言演化、表征论、人的概念本质、普遍语法的优性和完美性、人类本质、进化心理学、道德、认识论、人类理解的生物限度等问题。麦克吉尔弗雷教授广博的评论则可以方便不同类型的读者理解这个内容深刻的系列访谈。此书对语言和心智研究者而言,对任何想了解乔姆斯基思想的人而言,都是重要读物。
《汉语语音史/王力全集》收入王力先生的专著《汉语语音史》。 《汉语语音史》是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的基础上修订改写的一部新著。据《王力文集》第十卷的编印说明介绍,王力先生1978年秋开始改写,1980年春完成。期间曾经给78级汉语史研究生和古代汉语进修教师讲授过。 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汉语语音史》单行本。1987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力文集》第十卷收入《汉语语音史》(后称 文集本 ),该卷由唐作藩先生根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本编校。商务印书馆2010年再版。 此次收入《王力全集》,我们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本为底本,同时参以商务本和文集本进行了整理和编辑。并请孙玉文先生通读了书稿,在此谨向孙先生致以深深的谢意。
本规范是《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配套规范,依据《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1997)、GF3002-1999《GB13000.1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GF2001-2001《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 》进行编制。按照笔画序,给出《通用规范汉字表》8105字的跟随式笔顺和数字编码式笔顺,并附《通用规范汉字表》序号和Unicode字符集编码。
郭锡良编著的《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精)》收录了古代汉字一万一千六七百个。每字后面列出其上古和中古的音韵地位,并加注拟音,以供学习,研究古代汉语,汉语史,汉语音韵,文字学,训诂学,文学史,古代史和汉藏诸语言比较研究等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同志作参考。
本教材依据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的教学目的和课程设置的实际需要编写。全书包括引论、语音、汉字、词汇、语法、语用六章。本书的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用并重:一方面系统介绍相关语言学知识,另一方面注重与现代语言生活和对外汉语教学实际相结合。各主要章节均设有相关的语言规范化及教学小节,介绍*的研究成果和动态,讲解各语言要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和难点。每节之后还设有 思考与练习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总结归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本教材条目清晰,内容简明实用,体现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的特点。 本教材可供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师生使用,也可供其他研究者学习、参考。
本书是认知语言学的经典著作,是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的集大成者。作者采用大量翔实的例证,探究了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强大认知机制 概念整合。本书不仅发展了原有的心理空间理论,展示了概念整合的普遍作用和基础地位,还探究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这个古老的问题。作者批评了语言能力天赋和语言产生呈现渐进性等理论,对人类思维的整合能力发展模式提出了假设,并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论证了整合能力发展的渐进性和语言产生的突发性,强调了双域整合是语言和现代人类产生的必要前提,是语言和人类的其他特有能力同步发展的基础。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8章)论述概念整合网络模型,是理论框架构建部分;第二部分(9-18章)论述概念整合如何造就了认知意义上的现代人,是本书的实证和应用研究部分。
《语言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内容包括:语言的研究、语言的用途、言语社团、世界上的语言、音位、语音结构、句子类型、语音演变、文字记载、方言地理学、语义变化、文化上的借用等。
《同源字典》以上古二十九韵部为纲,以三十三古声纽为目,收集了三千余个同源字,引用了大量的古人的训诂,将同源字之间的同音、叠韵、旁转、对转、通转、旁对转、双声、准双声、旁纽、邻纽等关系加以分析、考证,可以说这是汉语语源研究史的一座里程碑。
《名词和动词》,作者沈家煊。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对汉语词类问题的Z新思考,同时也是其一生研究成果的总结性著作、集大成者。从《马氏文通》开始,中国的语言学领域一直向西方借鉴语言理论和研究方法。中国的语言学界要摆脱印欧语的研究框架、寻找汉语自身的特点,做起来殊为不易。本书则成功摆脱印欧语眼光的束缚,对一些基本的、传统的观念做了大胆的改变。作者从汉语事实出发,指出汉语里名词和动词的性质和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印欧语的名词和动词,提出 名动包含说 ,动词作为名词的一个次类是 动态名词 。接下来的章节,作者尝试用这一学说解决汉语语法学界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如: 名动词 的问题,违背 中心扩展规约 和 并列条件 的问题, 类无定职 和兼类词的问题,补语和状语的界定问题,等等。同时把汉语置于世界语言的范围内,
《语言变化原理:认知和文化因素/国外语言学译丛 经典著作》是拉波夫的巨著《语言变化原理》第3卷。作者首先基于实验的结论证明认知因素与语言变化在跨方言的理解中的效应,随后通过一系列章节展示一种语言演变的全部历史:从起始到终结,进而提出一种方言分化的普遍模型。书中列举出调查实例说明社会历史中存在着语言变化的触发事件,社会文化是语言变化的重要驱动力量。作者试图解决历史语言学中长期存在的谱系树模型与波浪式发展的模型之间的对立:谱系树模型是从父母向儿童传递的一种不间断的系列,保留系统的总体作为儿童语言习得能力的结果;而波浪模型是在成人之间扩散的结果,反映出年长的说话人语言习得能力的有限性。
本书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诞生的几部汉语语法著作之一,影响深远,至今仍是研究汉语语法的经典。全书共包括二十三章,行文严谨,尤其以下卷 表达论 极具启发性。 表达论 发展了法国语言学家吕诺的设想,认为学习一门语言既要能理解,又要能表达,故作者独辟蹊径,包括了从形式到意义与从意义到形式两个角度的描写,既有句子形式的理解,又有语法意义的表达,这部分相当于语法手段的 同义词典 ,与语义学、修辞学关系密切,在汉语语法研究上是一个首创。
王建勤主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编写,也可供其他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研究者参考,同时也可以作为大专院校语言文学类专业的课外参考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系统介绍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学科性质、发端与发展,分专题阐述了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多元发展模式、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编写思路和理论框架来源于主编王建勤教授的讲义,作者广泛参考了国内外已经出版的相关文献,甄别提炼,结合多年从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力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