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翻译史源远流长。概括地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个阶段,是从汉代到元代的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僧人翻译了大量的佛教典籍,这些典籍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鼎盛时期是唐朝。第二个阶段,是明末清初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这个时期的翻译高潮是由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而引起的。第三个阶段,是中国近代对于西方科技、思想乃至文艺的全面翻译介绍。这一阶段大约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本书所介绍的翻译史主要侧重于第三个阶段,其中不仅涉及西方近代科技书刊的翻译、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书刊的翻译情况,而且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著作与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情况。通过《翻译史话》,读者可以对近代中国的翻译史有一个大致而清晰的了解。
本书属于“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选择翻译选题和传播翻译成果,是实现翻译价值整个链条中重要的环节。本书精选作者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涉及翻译出版的文章六十余篇。其中包括如何判断选择翻译选题,如何约请高水平译者,如何争取名家的支持,如何恰当处理译稿,以及采取哪些指施,最大限度地扩大译作的传播效果,等等。对于当前翻译领域出现的种种现象,作者也以翻译编辑的视野作出客观评论。如认为必须从学术和传播不同的层面,来判断翻译争议中的是非。对翻译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事物,主张采取包容、引导和坚守的态度,倡导译者要做升级版的翻译家。此外,书中还收有作者与名家交往的故事,以及多位著名学者对作者观点和作为的评说。关心翻译和出版的朋友。将会从阅读本书中获得一些有益知识和乐趣。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不仅精通英文、德文、法文等现代外文,而且掌握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他既有丰富的译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为古代中外历史和文化关系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又在长期翻译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许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体现在他几十年来写出的谈翻译的文章中。这些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练,蕴涵着深刻的道理。现在,编者将季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编辑成《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奉献给读者,相信会对广大读者、特别是有志于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实用的英语写作教材,适合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非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以及其他希望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学习者使用。 权威,作者集二十余年英语写作教学经验之大成,精心编写。本书已经数次再版,是历经锤炼的经典写作教材。 系统:详细介绍写作过程,讲解九种作文的方法,针对学生习作进行评析,并选用名家作品供分析和模仿。 实用:讲解大学阶段常用体裁的写作,如怎样写文章摘要、学习报告、简历、求职信和研究论文,以及如何查阅资料等。范例丰富,实用性强。 便捷:提供各类练习和网上辅助教学资源,便于学习者和教师使用。
本书从符号学和多模态视角考察新兴多模态翻译实践,在多模态翻译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多模态翻译理论,实现多模态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对话,回应数字化时代多模态翻译实践对多模态翻译理论的呼吁。本书主要结合网站本地化翻译、绘本翻译、字幕翻译等案例,从多模态翻译研究的学术史考察、视觉多模态翻译案例分析、视听多模态翻译案例分析、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多模态翻译与符际书写、多模态翻译研究焦点与前瞻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并回应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跨文化传播问题,提出基于多模态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符际书写和多模态书写路径,从而有助于提升中外文化的双向和多向交流的效果。
辜鸿铭,谙熟欧洲文明而服膺儒家传统文化的立化怪杰学贯中西的学者,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大师经典文库:中国人的精神》为辜鸿铭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在中国人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历程写下了独特而醒目的一笔。
内容简介 本书属于 中华译学馆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译丛 第一辑。本书为纪念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思想家约翰 弥尔顿诞辰400周年所作传记,由世界著名的两位弥尔顿学者 戈登 坎贝尔、托马斯 N. 科恩斯撰写,以详实的史料深入考察了弥尔顿的著作、思想和生活,尤其是弥尔顿在面临失明、丧亲和政治衰落等人生逆境时所取得的惊人成就,展现了这位文艺复兴时期巨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本书是近几十年来对弥尔顿第 一 次新的认真研究,出版后备受好评,《文学评论》( Literary Review )等媒体均撰文赞誉,获著名作家菲利普 普尔曼力荐,荣膺美国弥尔顿协会的 詹姆斯 霍利 汉福德图书奖 (James Holly Hanford Award) 编辑推荐: ? 世界闻名的弥尔顿学者戈登 坎贝尔、托马斯 N.科恩斯撰写,深入考察了弥尔顿的著作、思想和人生 ?
《翻译艺术通论》可谓许渊冲的集大成之作,书中探讨了翻译中的矛盾论、实践论、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等论点,还举出了大量的译例加以佐证。作者从理论到实践,从过去到现在,讲述了如何做到既符合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又使译文与原文的思想内容、文字风格相一致,甚至使译文比原文 加出彩。书中作者所阐明的关于文学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他多年来在从未间断的翻译实践中总结的心得体会和理论提炼。
本书以中国特大城市为例,通过采取“城市区街道社区小区受访者”多阶段分层抽样与抽样相结合的实证调查研究方法,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五大城市共选取调查样本1250个,同时充分结合外已有的城市社区冲突治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混合研究方法等对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进行化的研究。
精辟阐述翻译培训的基本方法,从理论上、方法上,通过实例分析告诉我们会议翻译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为愿意当翻译、愿意教授翻译的人指出一条与成见大相径庭的道路:如何学习和教授翻译,如何使学习翻译的年轻人少走弯路,如何使组织翻译教学的机构事半功倍。本书介绍的翻译方法是:捕捉话语的意思,把讲话者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再用译入语重新表达这一思想,同时又遵守译入语的语言规则。本书旨在为各层次的国际交流解决翻译质量问题,让教授翻译和准备教授翻译的教师培养出既能够为国家元首做交传,也能够在高度专业性的会议上担任同传的译员。
1. 包含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科技、环保、旅游、人物、叙事、散文等13个主题和文本,力求满足读者参加各种翻译考试和从事多种主题翻译的需求;2. 英汉互译同步讲解和练习,洞悉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使译文表达 符合语言习惯;3.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强化各种翻译技巧,总结翻译规律;4. 结构清晰,每篇文章由四节组成:英译汉讲解(两篇)、英译汉练习(两篇)、汉译英讲解(两篇)、汉译英练习(两篇)。讲练结合,助力读者复习所学技巧,夯实翻译实践基础
本书是关于介绍“手语翻译概论”的教学用书,书中具体收录了:手语翻译的历史和职业化、中国手语与汉语之间的互译、我国聋人课堂配置手语翻译的情况、手语翻译员守则、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形式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