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我国自汉末以来散见于各类书刊中有关翻译的文论一百八十余篇,略按时代分为五辑:*辑 古代部分(汉魏唐宋);第二辑 近世部分(明末清初);第三辑 近代部分(近代时期);第四辑 现代部分( 五四 以来);第五辑 当代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与大多只收录自严复以来的翻译理论的书不同,本书首创对古代译论亦有辑录,如鸠摩罗什、僧睿、慧远、玄奘、利玛窦、徐光启、魏象乾等。本书依学术性资料编纂成例,博采众说,百家争鸣。前三辑的文章,按内容或作者,在编排上适当集中。 五四 以来的文章,除鲁迅、郭沫若、茅盾三家集中排列外,悉以写作或发表年月先后编次,以见译事研究之进展。这为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史、从事翻译工作或翻译教学以及对翻译文学或翻译问题感兴趣者,提供了较为集中的资料,也对其实际翻译工作大有助益
本书汇编了作者十余年间陆续发表的30篇学术文章。这些文章思路连贯,学理贯通,可前后呼应,相互印证。针对20世纪以来中西翻译理论中出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结合翻译活动和文化传播活动的实际,作者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深入的研究, 指出了对外文化传播不等于对外翻译, 提出了翻译的“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这对概念, 区分了翻译的“文本行为”和“非文本行为”,首次明确了译介学和翻译学各自的学科概念及其学科范畴,并总结了若干行之有效的翻译技巧和文化传播的策略与方法本书适合高校翻译理论与实践、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翻译硕士(MII)笔译等方向的在校研究生和报考者,以及对翻译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稿定位国际文化交流与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研究与教学案例相结合,既有中国传统诗词外译的理论概括,又精选极具代表性的、影响广泛的、风格多样的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包括《诗经》、《汉乐府》、魏晋诗词、唐宋诗词、明清诗词。译文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英语格律形式,如歌谣体、十四行诗体、素体诗等,多数诗行的节奏呈现为抑扬格,押韵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音律美。同时配有翻译要点解释,通过重点字、词的译法讲解,尽力再现中国诗词的空灵俊秀,力争在义、理、神、韵、格、气、调、法、象、境等诗学美学范畴上至臻完美。提升传统文化的翻译水平,使读者理解古文译英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传统文化国际推广工作。本书稿具有三大特点。*,短小微课化。内容大多取材于中国人熟知的古诗文,加上一定的该语法使用说明,通俗易懂又严谨
萨满文化在源远流长,特别是历目前在满族人民的精神生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宋和平研究员在多年进行萨满文化田野调查和文本研究的基础上,著有《满族萨满文本研究》《满族萨满神歌译注》等专著,是靠前该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本书在前两部著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增加了满语复原这一工作,将满族石姓家族萨满文化的概貌呈现得更加透彻,会对萨满文化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