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我国自汉末以来散见于各类书刊中有关翻译的文论一百八十余篇,略按时代分为五辑:*辑 古代部分(汉魏唐宋);第二辑 近世部分(明末清初);第三辑 近代部分(近代时期);第四辑 现代部分( 五四 以来);第五辑 当代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与大多只收录自严复以来的翻译理论的书不同,本书首创对古代译论亦有辑录,如鸠摩罗什、僧睿、慧远、玄奘、利玛窦、徐光启、魏象乾等。本书依学术性资料编纂成例,博采众说,百家争鸣。前三辑的文章,按内容或作者,在编排上适当集中。 五四 以来的文章,除鲁迅、郭沫若、茅盾三家集中排列外,悉以写作或发表年月先后编次,以见译事研究之进展。这为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史、从事翻译工作或翻译教学以及对翻译文学或翻译问题感兴趣者,提供了较为集中的资料,也对其实际翻译工作大有助益
《翻译研究论集》汇编了作者十余年间陆续发表的30篇学术文章。这些文章思路连贯,学理贯通,可前后呼应,相互印证。针对20世纪以来中西翻译理论中出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结合翻译活动和文化传播活动的实际,作者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深入的研究,首次指出了对外文化传播不等于对外翻译,首次提出了翻译的 文本目的 和 非文本目的 这对概念,首次区分了翻译的 文本行为 和 非文本行为 ,首次明确了译介学和翻译学各自的学科概念及其学科范畴,并总结了若干行之有效的翻译技巧和文化传播的策略与方法。
《中日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上下)》作者王晓平怀着对中日两国文学经典的尊重,开始了对两国间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问题的初步探讨。本书对中日文学经典翻译和传播的探讨,能够为从事日本文学经典翻译的译者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材料和参照,也为从事中国文学经典日译工作的学者带来域外接受的准确信息,以迎接中日文学和学术交流新局面的到来。
本书共收中国翻译理论著作757部,其中包括少数再版的著作。收集在本书里的著作,都是能在国内查找到的,它们的藏书地点有: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翻译资料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院资料中心等。本书所收著作.每一本均按以下顺序编排:1.基本信息,主要提供该著作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和总页码:2.内容简介:对该书主要内容加以扼要介绍;3.本书目录:按原书编排方式。全部收录其目录.并标明各章节页码。 本书共编设了三个附录:书名索引、作者索引和主题索引。前两个索引按汉语拼音顺序编排,并在每一条后注明了相应的条目,主要功能是方便读者查找相关的条目内容。而第三个附录“主题索引”则是从著作内容角度进行编排的,每一类的索引条目后设置了“参见”。将本书
《萨维纳的临高语词汇》基于法国萨维纳神父1925-1929年间在海南调查的语料,经著名学者奥德里古尔编辑,1965年由法国远东学院出版。国际学术界早期有关临高语的认识主要来自萨维纳此书,萨维纳也是第一
《萨维纳的临高语词汇》基于法国萨维纳神父1925-1929年间在海南调查的语料,经著名学者奥德里古尔编辑,1965年由法国远东学院出版。国际学术界早期有关临高语的认识主要来自萨维纳此书,萨维纳也是第一
《中籍英译通论》分上下两部,分别为“理论篇”和“应用篇”。“理论篇”共六章。内容分别为:(1)中国文化体系与核心;(2)中籍英译的新思路;(3)西方翻译理论简史;(4)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上);(5)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下);(6)中国典籍翻译理论。“应用篇”共八章。内容分别为:(1)翻译技巧;(2)翻译批評;(3)翻译教学;(4)古文今译;(5)散文美译;(6)哲言精译(上):经;(7)哲言精译(下):子;(8)诗歌翻译。
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翻译的地位和价值发生了一 些变化,文 学翻译商业化、娱乐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生态翻译 学视阈下, 从文学翻译的地位功能、其外围的生态环境、影响文 学翻译生态 环境的特定因素、文学生态翻译系统的主体及主体间 关系等方面 进行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文学翻译维持文化和文学的 多样性,平 抑过多的来自商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干扰,保持文 学翻译的可 持续性发展势头。《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学翻译研 究》由盛俐编著。
《中国传统译论文献汇编》共六卷,选辑汉末佛经翻译(约公元230年)至1949年各时期中国社会各界关于翻译的讨论。收集原始文献1000余篇,后按照 与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相关 的收录原则筛选出800余篇,记录约一千七百年间中国传统译论发展历程。文献均辑自第一手资料,许多都是原始发表后国内首次呈现,对了解中国传统译论概貌弥足珍贵,是翻译工作者、尤其翻译理论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汇编了作者十余年间陆续发表的30篇学术文章。这些文章思路连贯,学理贯通,可前后呼应,相互印证。针对20世纪以来中西翻译理论中出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结合翻译活动和文化传播活动的实际,作者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深入的研究, 指出了对外文化传播不等于对外翻译, 提出了翻译的“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这对概念, 区分了翻译的“文本行为”和“非文本行为”,首次明确了译介学和翻译学各自的学科概念及其学科范畴,并总结了若干行之有效的翻译技巧和文化传播的策略与方法本书适合高校翻译理论与实践、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翻译硕士(MII)笔译等方向的在校研究生和报考者,以及对翻译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包括五章及后记: 章,ESP的本质属性及其翻译;第二章, 思维模式对ESP翻译的制约;第三章,功能语境对ESP翻译的效用;第四章,ESP翻译中的美学取向;第五章,ESP的翻译策略(第五章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后记,成果结语(成果的主要观点和结论、社会效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