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我国自汉末以来散见于各类书刊中有关翻译的文论一百八十余篇,略按时代分为五辑:*辑 古代部分(汉魏唐宋);第二辑 近世部分(明末清初);第三辑 近代部分(近代时期);第四辑 现代部分( 五四 以来);第五辑 当代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与大多只收录自严复以来的翻译理论的书不同,本书首创对古代译论亦有辑录,如鸠摩罗什、僧睿、慧远、玄奘、利玛窦、徐光启、魏象乾等。本书依学术性资料编纂成例,博采众说,百家争鸣。前三辑的文章,按内容或作者,在编排上适当集中。 五四 以来的文章,除鲁迅、郭沫若、茅盾三家集中排列外,悉以写作或发表年月先后编次,以见译事研究之进展。这为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史、从事翻译工作或翻译教学以及对翻译文学或翻译问题感兴趣者,提供了较为集中的资料,也对其实际翻译工作大有助益
《中日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上下)》作者王晓平怀着对中日两国文学经典的尊重,开始了对两国间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问题的初步探讨。本书对中日文学经典翻译和传播的探讨,能够为从事日本文学经典翻译的译者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材料和参照,也为从事中国文学经典日译工作的学者带来域外接受的准确信息,以迎接中日文学和学术交流新局面的到来。
《中籍英译通论》分上下两部,分别为 理论篇 和 应用篇 。 理论篇 共六章。内容分别为:(1)中国文化体系与核心;(2)中籍英译的新思路;(3)西方翻译理论简史;(4)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上);(5)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下);(6)中国典籍翻译理论。 应用篇 共八章。内容分别为:(1)翻译技巧;(2)翻译批評;(3)翻译教学;(4)古文今译;(5)散文美译;(6)哲言精译(上):经;(7)哲言精译(下):子;(8)诗歌翻译。
萨满文化在源远流长,特别是历目前在满族人民的精神生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宋和平研究员在多年进行萨满文化田野调查和文本研究的基础上,著有《满族萨满文本研究》《满族萨满神歌译注》等专著,是靠前该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本书在前两部著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增加了满语复原这一工作,将满族石姓家族萨满文化的概貌呈现得更加透彻,会对萨满文化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是穆木天留给后世的一笔丰厚遗产,是不可复现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存和翻译记忆,具有鲜明的文献史料价值、学术研究价值、艺术观赏价值。本书使不为学界所熟知的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次系统地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从手稿出发,重新梳理新中国外国文学学科(东方文学学科)构建史,阐发俄苏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与影响方式,解析穆木天的生命轨迹、精神向度、书写品质,以及穆木天 翻译家 身份的构建与确认。
大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高效发展的核心引擎。“数据二十条”搭建了中国特色数据产权制度框架,激活了数据要素价值,夯实了数据要素治理制度。本书从大数据理论、大数据战略、大数据技术、数字经济、数字
本书包括五章及后记: 章,ESP的本质属性及其翻译;第二章, 思维模式对ESP翻译的制约;第三章,功能语境对ESP翻译的效用;第四章,ESP翻译中的美学取向;第五章,ESP的翻译策略(第五章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后记,成果结语(成果的主要观点和结论、社会效益等)。
大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高效发展的核心引擎。“数据二十条”搭建了中国特色数据产权制度框架,激活了数据要素价值,夯实了数据要素治理制度。本书从大数据理论、大数据战略、大数据技术、数字经济、数字
本书就典籍英译的标准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整体论观点,圆观遍照地考察翻译之道、典籍英译标准之道和译者的整体翻译标准,并以《庄子》英译为个案研究,以整体论新视角分析译者整体翻译标准在忠实性(信)、可读性(顺)和创造性(创)三元要素上的中心取向。本书的目标读者是英语专业、翻译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广大的翻译爱好者。如果作者对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探索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翻译标准,那么本书写作的目的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