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辞典》由资深翻译家方梦之教授主编。方教授从事译学辞典编纂工作多年,曾主编过小型本的《译学辞典》和大型本的《中国译学大辞典》。为满足初学者所需,方教授又以《译学辞典》为基础,以《大辞典》为参照,编纂本辞典。在《译学辞典》的基础上全面修订1100个词条,通过删除、改写、重写、合并,使收词和释义与时俱进;增加口译研究、翻译技术、翻译教学和语言服务等方面的词条;完善概念体系,增补之前某些概念所缺的对应词条;挖掘传统译论重要词条;将辞典正文改为按音序排列,调整附录的词目分类索引。这本《翻译学辞典》收词总数增加至近1900条,而释义变得精简实用,更适合翻译初学者使用。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红楼梦》五种七版英译本副文本翻译(英译汉)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开展的评论,分为 上编 和 下编 两大部分。其中 上编 为热奈特副文本视域下针对《红楼梦》各英译本副文本内容展开比较研究。 下编 为《红楼梦》五种七版英译副文本的翻译,共计约11万字。这七版英译本分别是:亨利?本克拉夫特?乔利(HenryBencraftJoly)译本、王际真(Chi-ChenWang)译本两版(40回版和60回版)、麦克休姐妹(FlorenceandIsabelMcHugh)译本(转译自德国库恩(FranzKuhn)的德文译本)、杨宪益和戴乃迭(GladysYang)译本两版(三卷本和四卷本两种)、霍克斯(DavidHawkes)和闵福德(JohnMinford)译本。副文本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标题、副标题、前言、跋、附录、注释、说明、插图、插页等内容。
《汉日翻译教程》第三版在2008年重排版的基础上,结合汉日两种语言中出现的新变化,对一部分内容做了更新,对用字用词做了进一步规范,并在版式方面做了调整和提升。 《汉日翻译教程》以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常用的翻译技巧为出发点,以汉日语言对比讲解为主线,分词汇、句子、文章三个层次详解翻译技巧,用七章三十三节的篇幅全方位帮助读者提高翻译技能。全书的例证遍及政治、经济、经典文学作品、日常表达等多个方面,书中涉及到汉日两种语言的比较及翻译方法技巧对日译汉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四年级学生使用,也可供业余翻译爱好者参考之用。本书的使用者须掌握日语基本语法,8000以上词汇和惯用词组,有一定的日语书面表达能力和相应的汉语水平。
编著者本人从2000年以来长期给学术硕士和翻译硕士讲授 翻译理论 与 翻译概论 ,本书就是根据这些年的讲课内容整理改造而成的。全书以精选的西方翻译理论选文为主体,揉入编著者对选文的解读、课堂讲授、翻译、编译等,同时附上部分专家学者对某个理论的解说和阐述,目的就是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全书编著及选材,不求面面俱到地展现翻译理论诸种流派和观点,而是紧密围绕着编著者的学术取向,始终关注翻译理论的实践意义、指导意义和认识价值。虽然如此,本书还是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基本情况。使用对象:学硕、翻硕、高校教师、翻译工作者等。
本书是国内以农业和手工业典籍《天工开物》、建筑典籍《营造法式》和航海典籍《赢涯胜览》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建筑和航海术语四大类科技术语进行系统英译研究的著作。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基础和可行性分析等。第二章对术语翻译和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研究进行综述。第三章为中国古代科技术语英译研究的立论基础,在简述相关翻译基础上,建构了指导后续案例研究的理论框架。第四到第七章为个案研究,对上述四大类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的英译进行个案分析,论述了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的英译是否取得有效对外传播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总体翻译效果。第八章为结论,论述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贡献,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展望。
◆许钧总主编◆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莫言题字◆ 本书为 中华译学馆 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 之一。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纵古今,跨经纬,全面系统介绍中华历史上著名翻译家以及他们的翻译思想,选择他们具代表性的译文,列出每位译者的译事年表,该文库积极回应国家文化战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收录的翻译家是玄奘(602或600 664)。他的影响力不仅仅限于宗教界,亦涵盖思想界、哲学界、翻译界、外交界等。玄奘法师为佛学的研究与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外文化交流架设了友谊的桥梁,无愧于 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 的称号。玄奘所创建的翻译思想开启了佛经 新译 的时代。 本册收集了玄奘的代表性译文,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导言、代表性译文和译事年表。第一部分为导言,包括玄奘身世、译经历
本书对汉英翻译语体进行研究,采用语料库文体统计学的方法对汉、英翻译文本的词汇、句法和其他语言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发现两种语言中的翻译文本都存在一些显著区别于各自语言中原创文本的特征,简化、显化和杂合化等特征在汉英翻译语体中存在共性,为翻译共性、翻译规范和汉英语言接触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导言、代表性译文和译事年表。导言包括赵元任生平介绍、赵元任翻译思想、编选说明等。第二部分为赵元任代表性译文。第三部分为赵元任译事年表,把赵元任所有的翻译实践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包括年代与发表渠道。
本书以探究翻译的“义—意”形态识解机制为重点,以溯源“义—意”形态成因及其体认与建构范式为哲学基础,以表征翻译理解与表达认知过程的区间规律为旨归,系统阐释了翻译认知过程的主客观互动及其理据,从不同维度揭示了翻译活动的本质。本书的显著特色是宏观—中观—微观统一,剖析从义素、语词、概念、短语、命题、语句到句段和语篇层次“义—意”的体认与建构的动态过程。本书创新性地建构了翻译过程的“体认—建构范式”和“翻译认知过程识解机制结构链”,突出了可分析、可阐释、可描写、可推论、可确证、可操作的科学方法论。
本书以1949-2019年间的中外歌曲翻译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翻译史研究的描述性和规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史料研究入手,收集、整理70年间我国歌曲翻译作品,宏观考察70年间歌曲翻译活动的历程、整体特征、译者构成和社会历史语境,让长期隐身的歌曲翻译作品显身,并加以阐释,彰显其在翻译史上的价值,为翻译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本研究结合翻译学、文学、音乐学、符号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系统分析歌曲翻译的过程、规律及现象,界定歌曲翻译的本质、内涵与外延,总结国外歌曲在我国的传播轨迹,探索歌曲翻译对我国文化建构的作用与影响,预测歌曲翻译的走势与未来,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歌曲翻译史研究填补空白,为歌曲翻译和说唱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国家话语翻译与国际传播》围绕国家话语的主要类型及其翻译特点,在剖析国家话语翻译与媒体传播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国家话语的特点、外译技巧及传播实践的异同。《国家话语翻译与国际传播》注重跨学科理论融合,有助于读者系统了解国家话语翻译与国际传播理论;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入浅出的理论框架可用于不同文本类型的案例分析;注重专业性与实用性,读者可通过研读丰富的译例和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提升翻译能力。
本书为2024年上海市重点图书,由傅敬民等翻译界知名专家撰写,着眼于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大类的翻译史实和史论,兼顾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心理学、地理学、翻译学等重要学科,对我国上述知识系统形成过程中翻译的史实、作用和翻译先哲近贤作了描述,凸现了翻译构建中国现代学科的重要学术意义,把应用翻译史的研究带入了广阔的天地,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应用翻译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范例。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对甲午战前日语译才的培养过程进行细致地梳理,旨在通过相关文献的考辨和分析,探明晚清日语译才培养的机运、初期模式及成效。第二部分对甲午战后日语译才培养机制的内外部要素进行逐一考察,探寻该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准确把握其历史原貌。第三部分对机制下日语译才的日本文学翻译与西方文学转译译本进行分析,在反观该机制成效的同时,重点考察日语译才的译本特征。第四部分对古代翻译文学的译本特征加以论述,在此基础上,以晚清日语译才培养机制为视角,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阐述中国翻译文学的近代转型。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从事相关研究使用,也可为中国近代外语教育史的全面建构提供参考。 ?
麦家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本书力图借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通过自建 专业读者书评语料库 和 普通读者书评语料库 ,对麦家小说英译的译者评价及读者评价进行研究,对目标受众阅读麦家小说译本后的真实想法和文学偏好进行考察,并探索译者评价和译语读者评价在推动麦家小说国际传播过程中的合力作用。
求是杯 国际诗歌创作与翻译大赛由浙江大学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文学》杂志社、浙江大学出版社等多家单位协办,参赛者来自世界各地,评委、颁奖嘉宾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等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本书系该大赛第四、五届获奖作品集,包含诗歌创作类与诗歌翻译类的获奖作品、评委精彩点评、颁奖典礼活动报道及图片等内容,诗歌语种涉及中、英、日、法、德、俄、西语。本书有助于培养人文情怀,增进中外诗歌创作与翻译交流。
系统功能语言学用 投射( projection) 这一概念来讨论人类语言如何表达所说所想,其他语言学流派对应的概念有 报道语 转述语 言据性 等。投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语言现象,是句法分析、话语分析、类型学、文学、哲学等领域的重要交汇点。 其中 嵌入投射( embedded projection) 是指 所说所想的信息 作为小句, 嵌入或级转移( rankshift)至一个名词短语结构之中,如在 the assertion that it is possible that 中, that 小句 作为一条信息嵌入至 the assertion 和 it is possible 结构中。 嵌入投射 有其独特的句法行为、语义特征、 与语篇功能,广泛分布于各种类型的语篇之中,是语言学界一直关注的热点。早期的传统语法把该结构归为 名词小句 noun clause ( Alexander 1988),随后很多学者发现小句所修饰的名词有其特殊性,从而产生了 概指名词 载体名词 空壳名词 等概念,
本书从宏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观(行业和社群)和微观(译者)三个层面系统梳理了翻译中的伦理问题。首先,本书以“忠实”为翻译伦理批判的起点,主张以“真诚”代替“忠实”,实现“真”与“善”的统一;认为译者肩负目的语社会未来之责任,应前瞻性地参与目的语社会的规划,进而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以满足社会需要,维护职业声誉。其次,本书批判了机器翻译系统设计中的伦理缺席,提出翻译机器应是工艺性目的和社会性目的的统一;行业伦理规范是翻译行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行业信誉和激发译者责任感的方式。最后,本书提出,翻译是一个塑造文化他者形象的过程,也是文化自我不断重构的过程,更是人类跨文化交往关系的建构过程。翻译有助于文化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逐步建立
本书以英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兼翻译家霍克思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国典籍英译实践及其翻译思想展开系统全面的研究。本书立足霍克思《楚辞》《杜诗初阶》《红楼梦》《柳毅与龙女》四部译作,结合其汉学研究心得,将 翻译家霍克思 置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还原其译介活动的历史语境,观照其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的价值和意义。本书综合运用翻译学、历史学、哲学、文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对其译介活动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研究,探讨他作为翻译家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方面的卓越贡献。
在当今互联网、自媒体时代,何止是 信息爆炸 ,甚至 信息泛滥 亦成为一种世界现象,于是如何选择阅读、阅读精品成为一个课题,《短文译析(英汉汉英)/翻译讲堂》正是这样背景下的一部作品。 《短文译析(英汉汉英)/翻译讲堂》作者长期在高校翻译专业主持日常翻译竞赛和《英语世界》 翻译擂台 栏目,与翻译专业师生和广大翻译爱好者有着广泛互动,因而为实地点评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原文多选自未曾翻译过的经典著作、媒体时文(包括佚名作品)及作者随笔,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诸多方面,经编辑加工,短小精悍;译文则重对比,讲分析。整体分为 英译汉部分 与 汉译英部分 ,每篇由原文、译析、参考译文组成。 从来精炼费功夫。希望这些 浓缩品 能集知识性、专业性、可读性于一体,真正雅俗共赏。 《短文译析
本书从跨学科视域考察明清期间(1582—1911年)传教士在华的科技文献翻译活动,研究这个时期传教士在华的社会文化语境、经典科技译著及译者。全书分为三部分共12章,重点研究了40余部传教士经典科技译著及译者,探讨和揭示了传教士在华科技文献翻译活动的基本特征,以及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与作用。这对于我国翻译界、科技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国际上前沿科技领域中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紧跟世界科技文明的步伐,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
翻译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与冲突归根结底都属于伦理问题。本书借助伦理学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构建一个新的翻译伦理研究框架,以厘清翻译伦理中的重要概念,提出翻译伦理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元翻译伦理(纯理论)和应用翻译伦理(应用性理论)。其中,应用翻译伦理又包含规范翻译伦理和美德翻译伦理。此外,本书还对翻译中的伦理关系与伦理诉求做了深入讨论,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典籍英译为例,分析其中的翻译伦理问题,以期为中国典籍走出国门提供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