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我国自汉末以来散见于各类书刊中有关翻译的文论一百八十余篇,略按时代分为五辑:*辑 古代部分(汉魏唐宋);第二辑 近世部分(明末清初);第三辑 近代部分(近代时期);第四辑 现代部分( 五四 以来);第五辑 当代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与大多只收录自严复以来的翻译理论的书不同,本书首创对古代译论亦有辑录,如鸠摩罗什、僧睿、慧远、玄奘、利玛窦、徐光启、魏象乾等。本书依学术性资料编纂成例,博采众说,百家争鸣。前三辑的文章,按内容或作者,在编排上适当集中。 五四 以来的文章,除鲁迅、郭沫若、茅盾三家集中排列外,悉以写作或发表年月先后编次,以见译事研究之进展。这为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史、从事翻译工作或翻译教学以及对翻译文学或翻译问题感兴趣者,提供了较为集中的资料,也对其实际翻译工作大有助益
《中日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上下)》作者王晓平怀着对中日两国文学经典的尊重,开始了对两国间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问题的初步探讨。本书对中日文学经典翻译和传播的探讨,能够为从事日本文学经典翻译的译者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材料和参照,也为从事中国文学经典日译工作的学者带来域外接受的准确信息,以迎接中日文学和学术交流新局面的到来。
《中籍英译通论》分上下两部,分别为 理论篇 和 应用篇 。 理论篇 共六章。内容分别为:(1)中国文化体系与核心;(2)中籍英译的新思路;(3)西方翻译理论简史;(4)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上);(5)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下);(6)中国典籍翻译理论。 应用篇 共八章。内容分别为:(1)翻译技巧;(2)翻译批評;(3)翻译教学;(4)古文今译;(5)散文美译;(6)哲言精译(上):经;(7)哲言精译(下):子;(8)诗歌翻译。
萨满文化在源远流长,特别是历目前在满族人民的精神生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宋和平研究员在多年进行萨满文化田野调查和文本研究的基础上,著有《满族萨满文本研究》《满族萨满神歌译注》等专著,是靠前该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本书在前两部著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增加了满语复原这一工作,将满族石姓家族萨满文化的概貌呈现得更加透彻,会对萨满文化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书共收中国翻译理论著作757部,其中包括少数再版的著作。收集在本书里的著作,都是能在国内查找到的,它们的藏书地点有: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翻译资料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院资料中心等。本书所收著作.每一本均按以下顺序编排:1.基本信息,主要提供该著作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和总页码:2.内容简介:对该书主要内容加以扼要介绍;3.本书目录:按原书编排方式。全部收录其目录.并标明各章节页码。 本书共编设了三个附录:书名索引、作者索引和主题索引。前两个索引按汉语拼音顺序编排,并在每一条后注明了相应的条目,主要功能是方便读者查找相关的条目内容。而第三个附录“主题索引”则是从著作内容角度进行编排的,每一类的索引条目后设置了“参见”。将本书
本书为满足世界地名标准化的要求,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于1967年在日内瓦召开了届地名标准化大会。这标志着地名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开始。在联合国第二届地名标准化犬会上,各国代表对地名标准化有了共同的认识:,每个国家都要实现本国地名标准化;第二,使用非罗马字母文字的国家必须提供一种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形式;第三,制定一套各国公认的(音译或形译)转写法,将地名转写成另一种语言的形式。 由于外国语言文字情况各异,汉字多音字、生僻字很多,字意有褒有贬,加上外语地名工作者的译写风格千差万别,因此制定和贯彻执行外语地名汉字译写标准是实现我国地名国家标准化和国际标准化的必由之路,将极大地促进中外国际交流合作和我国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马如森教授出自学者孙晓野(常叙)先生门下,上承罗王学脉,于甲骨金文造诣甚深,多有著述。日前承他寄示新作《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书稿,嘱我写几句话。追忆1992 年,他所著《殷墟甲骨文引论》书成,有胡厚宣、孙晓野先生撰序,我也厕身其间。荏苒近20 年,马如森先生将三篇序移录于他这部新作,而胡、孙两先生都已过世,念此不禁感怀系之。马如森先生这部《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冠以“甲骨文概说”、“金文概说”,发凡起例,作为读者入门阶梯。然后列举有代表性的甲骨九片、金文七篇,循字逐句,细加论析注解,附以语体译文,其深入细致,不厌其详,可谓。书末还为学习书法者着想,附以精美的临写作品,以作示范。全书设想之周到,工作之详密,体现出马如森先生长达十年的功夫,很值得读者品味。 在这里我特别想
傅雷先生的全部著译,在其身后,经三十余年的努力整理,在《傅雷译文集》与《傅雷文集》两部巨帙的基础上,加上多方发掘,辑录阕佚,现已具备条件慎重编篆一部*终版二十六卷本《傅雷著译全书》。
本书是系统研究中国科学口译史与笔译史的专著,大纵深,多角度地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科学翻译史。 全书由4编组成。首编为译科口译史,以历史时期为纲,论述遍涉外交、外贸、军事、科学与政治等领域的重大口译事件、口译人物与译才培养等。对清末同文馆等培养的二百余名外交翻译官员作了深入的发掘,对其中的佼佼者均有详尽的介绍;对明清翻译科学西方口译人员,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傅兰雅等的历史贡献予以客观报道;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重要历史事件的口译人员首次进行系统发掘与报道。 二、三两编是外国科学文献笔译为中文的历史,以外译中的附庸期、萌芽期、成长期与形成期为经,以翻译出版机构、翻译人物、翻译成果以及翻译方法与理论等为纬,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重点探究与报道重要的翻译出版机构及其出
《中国翻译年鉴2005-2006》是我国翻译史上部全面记录中国翻译行业发展现状,展现中国翻译行业*成果的大型工具书,也是中国翻译界向今年国际翻译日和明年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献礼。《年鉴》近100万字,设有法律法规、特别报道、翻译工作概览、译界出版物、译界组织机构、译界人物、大事记、资料统计、国际译界、附录等11个篇目和诸多栏目。内容丰富的栏目,几乎涵盖了2005-2006两年间我国译界重大活动、国际往来、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翻译服务、人才培训等方方面面基本情况。“资料统计”向社会首次公布了从1980年到2006年国家权威部门对我国翻译人才的各项统计。
该书以上千种原文著作为基础,将中日两国文学经典在对方国家的传播和翻译放在一起对照分析,对推进中国文学经典走出去,提高外国文学经典的翻译质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资料翔实,考据严谨,结构合理,研究成果有利于中日文化交流,为中日文学经典的翻译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释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是翻译学的入门教材,广获欧美高等院校采用。全书综览现当代重要的翻译学说与辩论,阐释之余亦作评议,更辅以逾八种语言的文本为解说。 每章专述一项译学议题,各章又互相参照,层次分明,包括:主要观点及术语表、小结、剖析与讨论、研讨要点、个案研究、中文版另附英汉/汉英的[词汇对照表]及[人名对照表]、参考文献及补充读物。 本书各章均由中港澳高等院校的翻译学教授及博士译成,确保译文的准确和忠实,朴实清晰,并照顾到华文读者的研习需要,适量保留英语原文,俾便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