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翻译教程》第三版在2008年重排版的基础上,结合汉日两种语言中出现的新变化,对一部分内容做了更新,对用字用词做了进一步规范,并在版式方面做了调整和提升。 《汉日翻译教程》以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常用的翻译技巧为出发点,以汉日语言对比讲解为主线,分词汇、句子、文章三个层次详解翻译技巧,用七章三十三节的篇幅全方位帮助读者提高翻译技能。全书的例证遍及政治、经济、经典文学作品、日常表达等多个方面,书中涉及到汉日两种语言的比较及翻译方法技巧对日译汉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四年级学生使用,也可供业余翻译爱好者参考之用。本书的使用者须掌握日语基本语法,8000以上词汇和惯用词组,有一定的日语书面表达能力和相应的汉语水平。
本书以1949-2019年间的中外歌曲翻译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翻译史研究的描述性和规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史料研究入手,收集、整理70年间我国歌曲翻译作品,宏观考察70年间歌曲翻译活动的历程、整体特征、译者构成和社会历史语境,让长期隐身的歌曲翻译作品显身,并加以阐释,彰显其在翻译史上的价值,为翻译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本研究结合翻译学、文学、音乐学、符号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系统分析歌曲翻译的过程、规律及现象,界定歌曲翻译的本质、内涵与外延,总结国外歌曲在我国的传播轨迹,探索歌曲翻译对我国文化建构的作用与影响,预测歌曲翻译的走势与未来,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歌曲翻译史研究填补空白,为歌曲翻译和说唱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nbsp nbsp翻译理论经过 作者、文本、读者、解构、文化、生态 等转向之后亦已出现 认知 转向,认知翻译学应运而生,虽有国外学者提及,但尚未建成系统的、连贯的学科。作者努力打通语言学与翻译学、后现代哲学(含体验哲学)、认知科学等之间的通道,尝试将国外的认知语言学本土化为 体认语言学 ,拟构我国的 认知翻译学 ,率先用 体认原则 来统一解释翻译中的诸多现象,用 体 来解释翻译中的 同 ,用 认(十数种认知方式)来解释翻译中的 异 。这既为我国译学界输送了一个全新理论,也为认知语言学、体认语言学拓宽了视野,算是对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学研究开拓了一个新方向。《体认翻译学(上)》是部提出语言的 体认原则 ,且将其运用于认知翻译学研究的著作,将后现代哲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等观点与译学研究紧密结合,用有限的十数种认识方式统
nbsp nbsp翻译理论经过 作者、文本、读者、解构、文化、生态 等转向之后亦已出现 认知 转向,认知翻译学应运而生,虽有国外学者提及,但尚未建成系统的、连贯的学科。作者努力打通语言学与翻译学、后现代哲学(含体验哲学)、认知科学等之间的通道,尝试将国外的认知语言学本土化为 体认语言学 ,拟构我国的 认知翻译学 ,率先用 体认原则 来统一解释翻译中的诸多现象,用 体 来解释翻译中的 同 ,用 认(十数种认知方式)来解释翻译中的 异 。这既为我国译学界输送了一个全新理论,也为认知语言学、体认语言学拓宽了视野,算是对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学研究开拓了一个新方向。《体认翻译学(下)》是部提出语言的 体认原则 ,且将其运用于认知翻译学研究的著作,将后现代哲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等观点与译学研究紧密结合,用有限的十数种认识方式统
本书从跨学科视域考察明清期间(1582—1911年)传教士在华的科技文献翻译活动,研究这个时期传教士在华的社会文化语境、经典科技译著及译者。全书分为三部分共12章,重点研究了40余部传教士经典科技译著及译者,探讨和揭示了传教士在华科技文献翻译活动的基本特征,以及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与作用。这对于我国翻译界、科技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国际上前沿科技领域中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紧跟世界科技文明的步伐,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
本书分为导论、案例解析与论文写作指南三大部分。 导论 部分重点介绍学术研究中方法的定义、类别、作用以及如何根据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理论与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等。 案例解析 聚焦当前翻译研究中较受研究者青睐的不同研究方法,围绕 文本分析法 史料考据法 数据定量法 系统考察法 跨学科综合法 5大主题,遴选《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人文社科类尤其是外语类核心期刊近5年翻译研究方面代表性论文若干,并在文后针对每篇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学习,了解目前主要的翻译研究方法,增强对于各种研究方法实际应用情况的直观认识,掌握它们的实施路径、先决条件与潜在不足等。 论文写作指南 涉及翻译研究论文的写作框架、方法运用与体例要求三方面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术
《唐诗的域外英译与传播》为加拿大籍华人学者江岚教授代表作《唐诗西传史论:以唐诗在英美的传播为中心》的修订版。该书通过搜集、爬梳英语世界公开出版发行的唐诗译介和研究文本,寻绎出了唐诗在英语世界被译介、传播与接纳的历史进程,并对其历程作了分期;同时对各阶段多位主要译介者的成果和贡献作出了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结合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归纳出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唐诗向英语世界流播的阶段性特征。 该书出版后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不仅被作为唐诗研究领域近年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在学术年会和研究年鉴上专门推介,也得到了比较文学、翻译学、比较文化学、比较诗学、海外汉学研究等其他学科领域的重视,尤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该书已成为多所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必 读书目。本次修订增补了江岚教授
本书以英汉双语交替传译过程为研究对象,对交替传译过程中记忆机制和信息加工过程的运作机理以及相互关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者借鉴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翻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文本分析和实验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同时采用历时描述和共时对比相结合的研究设计,*终推导出“交替传译的记忆与信息加工模型”。本书从翻译的角度解读语言、文化、心理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章选择了**代表性的三个经典话语:“信、达、雅”“神似说”“意境”,以当代视角和思维对其予以重新闸释,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翻译中的延伸和泛化做了解读;第二章选取“翻译、改编和传播”“翻译和翻译体”两个议题,以翻译为“经”,以中国语言文化为“纬”,编织三者相互交织的历史图卷,厘清翻译、改编对文化产生的影响、对汉语演变产生的作用;第三章探讨了中国文艺审美在翻译中的意义,汉语的诗性与汉译中的诗性意识,描述了用汉语意识践行翻译的体验,意在提倡传统审美意识,增强汉语自觉,继承和保卫民族语言的优秀品质;第四章借鉴西方话语对翻译做了精密理性的思考和阐发,选取西方语言学和文学研究中的若干命题来拓展翻译研究的空间和视野。
本书从翻译产业出发,总结了翻译从纯学术走向行业这10年来的发展情况和所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就翻译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为翻译的实际工作和管理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翻译活动在中国现代性的构建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中国的现代性离不开翻译。本书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翻译与中国现代性的互通互融:翻译对中国的语言革新、文学改造和社会变革起到了革故鼎新的作用;翻译本身是一种教育行为,通往承前启后的改造之路,并折射出为现代性所强调的科学理性之光;好的翻译疏通淤塞,成为文化传播的桥梁,使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结缘;翻译研究本身是一门具有创新性的学科,它以自身作为结点,借助其他学科丰富自身,究理探新,体现着现代性的价值理念。全书以丰富的翻译史料和理论研究构建出翻译与中国现代性交相辉映的图景,既为已完成的研究成果梳理出清晰的脉络,也期待为后续的研究铺设道路。
长期以来,衡量翻译作品好坏的标准一直被囿于是否能让译文在各个方面与原文实现对等这一框架内。这种衡量模式过于注重原文和作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对于译者、目的语读者和译文没有足够重视,忽略了译者本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影响译文成败和效果的目的语文化社会因素也多有疏忽。为了亲身体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者不但将研究对象选定为澳大利亚著名华裔作家布莱恩?卡斯特罗和他的小说Stepper,而且自己把英文原版小说翻译为汉语,以求**程度上实现译者的价值和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意义,并且充分利用本书所提出的十维翻译补偿理论与方法,*终确保汉语译本能兼顾原作作者和译文读者的意图与需要。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积淀与视角》编著者谭载喜等。本书为第四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香港浸会大学,2011年7月)论文选集。中国内地与香港、台湾、澳门等地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提交了论文。本书依照会议主旨,匿名评审,择文而编,集中反映两岸四地学人的*研究成果,对于翻译与跨语言文化交流研究者、各大院校语言文化院系师生以及相关研究感兴趣的其他人士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文学翻译技巧散论》为著名翻译家曾胡集近四十年翻译经验写成的文学翻译技巧指导用书,旨在帮助文学翻译者和有志于文学翻译者了解文学翻译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翻译技巧,望能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助一臂之力,其中的许多内容对其他文体的翻译也有参考价值。全书开篇为一篇导言,较细致地讲解了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正文分口语化语言、散文和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剧的翻译四大部分,每部分包含大量典型实例,每一实例下附有一个或两三个参考译文,供读者比较参考,有些实例下有解说,讲解了各种文学翻译中的处理技巧和作者的心得体会。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服务国家对外话语传播的“翻译修辞学”学科构建与应用拓展研究》(17BYY201)的结项成果。本书系统地提出了翻译修辞学的学科体系,是国内第一个在体系上最完整论述翻译修辞学的研究,并阐明了其对中国对外话语翻译的重要理论意义。全书由绪论和七章内容组成,从翻译修辞学的历史发展、学理定位与研究前景,翻译和对外翻译的修辞思考,对翻译受众、译文话语和语境的再认识,基于认同的翻译“说服”规范,翻译文本类型与修辞资源的对比借鉴,翻译修辞策略,对外话语传播的翻译修辞等方面,系统地勾勒了翻译修辞学研究的基本概貌。
雷雨田、万兆元主编的《宗教经典汉译研究》系2012年5月在穗举办的首届“宗教经典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文集从语言学、历史学、诠释学、社会学、比较宗教学等多个角度,对宗教经典翻译的理论共性和实践多样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既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梳理,也有对当代翻译实践的审视,具体涉及翻译思想、翻泽原则、翻译过程、翻译方法、译本传播、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宗教经典汉译研究》是国内出版的本宗教经典汉译文集,有望推动宗教经典汉译研究的发展,促进中外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设有联络、接待外国及中国少数民族往来信使的专门机构,这一机构出于日常翻译参考和培养生员的需要,编写过一批汉语和外国语或少数民族语对译的辞典,后世统称为“华夷译语”。成书于乾隆十五年的《西番译语》为其中之一。它展示了近300年前四川省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面貌,提供了数百则常用词语,是藏缅语族历史、文化、语言研究一份珍贵的参考资料。
本书是作者近两年围绕新时代中外文学与翻译、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的系列学术思考。 部分“翻译与文学思考”对文明对话视野下中外文学译介与传播展开文化批评视角的宏观思考和典型个案分析,倡导在翻译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应秉持文化立场。第二部分“翻译与文学对谈”走进文学家、翻译家的精神世界,畅谈人文学者的情怀与担当,助力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第三部分“翻译与文学散论”聚焦文明互鉴中的文学家与文化巨匠,描绘文学、译学何以拓展人类的思想疆域。第四辑“序言”系作者为八部各具特色的著述撰写的序言,是对文学经典翻译与翻译文学经典的纲领性书写。第五部分“专访”系2021年度《现代快报》《解放日报》和香港《文汇报》的专题访谈,全面介绍本书作者毕生在译的层面、学的层面和中外文化交流领域的学术倡
本书对钱锺书翻译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将视野从其“化境”论拓展开来,既进行翻译文本对比分析,也对散落的翻译论述进行梳理和解读,探索其翻译思想与学术思想的关系,揭示其翻译思想中的中西哲学基础和文化意识。本书在翻译思想研究的方法论上有所创新,一改聚焦有关翻译策略、方法、标准等的讨论,从本体论、功能观、要素论、方法论、维度观等方面建构钱锺书翻译思想的体系结构,旨在为中国传统翻译思想走向现代提供范例,以中国译学隐性知识显化、零散话语体系化、普适性理论命题提取,助推传统译论在现代语境中实现价值重构。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本书引入伊瑟尔的美学反应理论阐释读者阅读文本获得美学价值享受的过程,从而探讨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取向。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尽力保留原作含蓄的美学效果,不要因填满原作的空白而补偿过量,从而剥夺译文读者的想象力。因此,译者应洞察原作文化缺省成分隐含的艺术动机,尊重原文作者的艺术创造,努力使译文读者获得原作美学价值的享受。翻译的困难就在于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达形式,而译者不得不就选用何种策略来补偿文化缺省做出抉择。通过系统的学术讨论和考察得出结论:文化缺省成分隐含的原文作者的艺术动机、文化因素以及目标语言文化接受语境是文学翻译中决定文化缺省补偿方法的三大策略。 读者对象:从事外语研究、翻译理论与实
《哲学维度的中西翻译学比较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比较翻译学,并主要针对中西译学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1)在比较翻译学视角下勾勒出中西译学的哲学思想比较研究的范围;(2)厘清翻译的定义与分类,从当代和哲学的学术视角再度解构翻译的本质;(3)探索翻译的本体及翻译研究的本体,归纳各翻译学范式的核心思想;(4)探索中西译学的方法论及翻译技巧,分析规范、描写与解释的研究途径;(5)分析翻译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尤其讨论译者主体的特性;比较中西译论所普遍关注的意义观、翻译批评、翻译美学等,且关注当前一些热门话题,包括翻译伦理、翻译规范、翻译作为文化资本积累与流通途径等内容;后,讨论中西译论接受、融合与创新的途径。以上论述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中西译论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动因,促进比较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