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培养译者通过宏观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翻译中的理 解、表达和变通问题的能力。本书的练习材料选自12份联合国文件,由青年译者翻译后,笔者按照联 合国的标准精心修改,并详加解释。译文修改过程显示,即使译者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只要学会思 考、学会查证,仍然可以接近甚至达到专业的翻译水平。本书传授的理念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体 裁文件的翻译。 本书供打算从事或已经从事联合国文件翻译的读者学习参考,也可用作翻译专业的教材。
迅速提升写字技能,轻松写好字! 台湾网上书城艺术类年度畅销排行榜冠军! 写不好字,令许多人都感到困扰,明明照字帖练了很久,但一用到日常写字里,又□得跟以前一样了。其实,这是没有学好正确的写字方法,方法不对,练多少也没有作用。本书从写字基本的坐姿讲起,对握笔的方法,施力的技巧,都用图解做了详细的分析与讲解。与普通的字帖不同,这是一本真正 教写字 的书,让您能快速学到正确的写字技巧,轻松写出好字。 编辑推荐: ★迅速提升写字技能 总是写不好字?其实不是练的不够,而是练的方法不对。写字也是一种运动,掌握好握笔与施力的技巧,才能写出一手工整的好字。 ★轻松流畅的实用写字技巧 照着字帖慢慢写,字虽然好看了,但平时写字时速度却跟不上,可见写字不仅要好看还需要实用。做到写字不费力、手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收录了保罗 利科的三篇探讨翻译相关问题的文章,作为当代阐释学的代表性学者,利科对于翻译的关注来自一种探索主体间理解可能性的本能。 阐释学建立在对言语的不理解之上。 而翻译的任务正是疏通其间种种障碍,使理解成为可能。因此对于利科而言,翻译不限于语间交际行为,也发生于语内甚至是语言于其他符号系统之间。第二部分收录了瓦尔特 本雅明名作《译者的任务》的新译本,并有译者长文导读。此译本以德语原文为准绳,同时参考该文法、英两种语言译本四种,力争在多语言的相互关照中逐渐贴近本雅明所言 重现纯语言 的翻译理想。
《唐诗的域外英译与传播》为加拿大籍华人学者江岚教授代表作《唐诗西传史论:以唐诗在英美的传播为中心》的修订版。该书通过搜集、爬梳英语世界公开出版发行的唐诗译介和研究文本,寻绎出了唐诗在英语世界被译介、传播与接纳的历史进程,并对其历程作了分期;同时对各阶段多位主要译介者的成果和贡献作出了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结合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归纳出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唐诗向英语世界流播的阶段性特征。 该书出版后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不仅被作为唐诗研究领域近年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在学术年会和研究年鉴上专门推介,也得到了比较文学、翻译学、比较文化学、比较诗学、海外汉学研究等其他学科领域的重视,尤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该书已成为多所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必 读书目。本次修订增补了江岚教授
本书以学者对谈形式,就翻译本质、翻译伦理、翻译价值、翻译批评、翻译家研究等涉及翻译的根本性问题展开深入思考,主要内容包括: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把握翻译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创造性;翻译伦理的本质诉求;翻译的定位与翻译价值的把握;走进翻译家的精神世界;翻译研究的问题、路径与方法等。本书立足翻译历史观与文化观,针对以上涉及翻译与翻译研究的基本问题加以探讨,一方面把握翻译本质,进一步思考何为译、译何为,另一方面关注翻译现实,对中国文学外译等重大现实问题予以关照。
《翻译学辞典》由资深翻译家方梦之教授主编。方教授从事译学辞典编纂工作多年,曾主编过小型本的《译学辞典》和大型本的《中国译学大辞典》。为满足初学者所需,方教授又以《译学辞典》为基础,以《大辞典》为参照,编纂本辞典。在《译学辞典》的基础上全面修订1100个词条,通过删除、改写、重写、合并,使收词和释义与时俱进;增加口译研究、翻译技术、翻译教学和语言服务等方面的词条;完善概念体系,增补之前某些概念所缺的对应词条;挖掘传统译论重要词条;将辞典正文改为按音序排列,调整附录的词目分类索引。这本《翻译学辞典》收词总数增加至近1900条,而释义变得精简实用,更适合翻译初学者使用。
进化论的翻译史、传播史是近代翻译史、近代思想传播史的一个经典案例,反映了近代历史性的思想变动。因此,追溯进化论传播的起点 翻译,具有较大的意义。本书选取了清末进化论翻译史上的六部代表性译著,将其与原著进行逐字逐句的对比,通过分析中国译者的増、删、修改等操作,考察译者的政治立场、进化论思想的接受情况等。在此基础上,探讨进化论传播的西方路径和日本路径,即中国从西方直接引入进化论思想(如英文 中文),中国从日本引入经过日本人重构后的进化论思想(如日文 中文),中国经由日本间接引入西方的进化论思想(如英文 日文 中文)。
与那些长途跋涉欣赏美景或观赏艺术珍品的意大利爱好者不同,黛安娜 黑尔斯更喜爱的是意大利语,因为它既美丽又粗俗。它体现出意大利人的天赋:能将任何事物 从大理石到旋律,从不起眼的面条到生活本身 转化成一种欢乐的艺术。 仅凭语言,意大利人就培养出了一种简单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能把沉闷的日子变得生趣盎然,把平凡琐事变成难忘的记忆。例如独具特色的意大利语时态 未完成过去时 :在意大利,未完成的事可能花很长的时间仍未完成,一位研究员告诉黛安娜,他曾向图书馆借阅一本编目内的书,结果收到一份通知,上面写着 此书自1530年出借至今未归还 。 黛安娜将自己在意大利游历、探访的经历,与意大利历史、文学、电影、戏剧、美食等领域的奇闻逸事结合在一起,写成了这本小书。热闹、丰富、性感且有趣的意大利,曾带给黛安娜
本书以1949-2019年间的中外歌曲翻译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翻译史研究的描述性和规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史料研究入手,收集、整理70年间我国歌曲翻译作品,宏观考察70年间歌曲翻译活动的历程、整体特征、译者构成和社会历史语境,让长期隐身的歌曲翻译作品显身,并加以阐释,彰显其在翻译史上的价值,为翻译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本研究结合翻译学、文学、音乐学、符号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系统分析歌曲翻译的过程、规律及现象,界定歌曲翻译的本质、内涵与外延,总结国外歌曲在我国的传播轨迹,探索歌曲翻译对我国文化建构的作用与影响,预测歌曲翻译的走势与未来,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歌曲翻译史研究填补空白,为歌曲翻译和说唱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本书分为导论、案例解析与论文写作指南三大部分。 导论 部分重点介绍学术研究中方法的定义、类别、作用以及如何根据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理论与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等。 案例解析 聚焦当前翻译研究中较受研究者青睐的不同研究方法,围绕 文本分析法 史料考据法 数据定量法 系统考察法 跨学科综合法 5大主题,遴选《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人文社科类尤其是外语类核心期刊近5年翻译研究方面代表性论文若干,并在文后针对每篇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学习,了解目前主要的翻译研究方法,增强对于各种研究方法实际应用情况的直观认识,掌握它们的实施路径、先决条件与潜在不足等。 论文写作指南 涉及翻译研究论文的写作框架、方法运用与体例要求三方面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术
全书分三编,共十二章,系统阐述了非文学翻译的基本理论与职业发展、翻译理念及工具、以及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本书旨在传播正确的翻译理念,推广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特点如下: 宏观把握,指导性强:从当今职业翻译实践的角度出发,倡导以翻译复查清单为途径实现准确通顺的翻译,并对翻译的职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理念新颖,视角独特:提倡以英文写作原则指导汉英翻译,借助电子工具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速度,利用平行文本弥补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不足,强调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以宏观的视角解决微观的翻译问题; 注重细节,指导实践:强调以批判性思维贯穿翻译的始终,以撰写译者注的方式培养专业翻译精神,关注翻译实践中的细节问题,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指导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本书讲解翻译的基本知识,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论述,又有具体细微的实践指导,篇幅短小,深入浅出。自20世纪70年代出版以来,在华语世界广为流传。 全书凡十八章,前半部纵论古今,介绍翻译的历史、语言学基础、规则、标准,有如知识小品,即使不通外文者,读起来也会兴致盎然;后半部教授翻译的具体步骤,俯拾引用当时欧美优秀作家文句及中国古典作品为例,由简及深,纠偏取正。附录部分列举大量误译实例进行评述改译,可供读者研习实战技巧。 读者可通由此书领略翻译的魅力,掌握翻译的基本知识,增进翻译的能力。
《汉日翻译教程》第三版在2008年重排版的基础上,结合汉日两种语言中出现的新变化,对一部分内容做了更新,对用字用词做了进一步规范,并在版式方面做了调整和提升。 《汉日翻译教程》以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常用的翻译技巧为出发点,以汉日语言对比讲解为主线,分词汇、句子、文章三个层次详解翻译技巧,用七章三十三节的篇幅全方位帮助读者提高翻译技能。全书的例证遍及政治、经济、经典文学作品、日常表达等多个方面,书中涉及到汉日两种语言的比较及翻译方法技巧对日译汉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四年级学生使用,也可供业余翻译爱好者参考之用。本书的使用者须掌握日语基本语法,8000以上词汇和惯用词组,有一定的日语书面表达能力和相应的汉语水平。
《无处不在的翻译》这本书探索了翻译的内涵,认为翻译既是一种解释学的、伦理的、语言学的和人际的实践,更是一种关键的认识论概念。翻译为各个人文学科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础,同时质疑和挑战了许多传统的边界,并提供了一个超学科的认识论范式。通过采取创新的研究方法,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翻译是无处不在的。本书跨越哲学、认知语言学、人类学,对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阐释,对国内界定翻译的讨论大有裨益。 作者在章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前提,即翻译是一个相当大的概念,大到无处不在。第二章从哲学的角度提出翻译即理解、解释和诠释。第三章强调翻译是一种过程。第四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将翻译重写为意义、概念化、解释和隐喻。第五章从人类学角度说明翻译是与他者及自我的相遇。
古诗译文受源语言和目的语的制约,既昭示文化适应的深广程度,又闪炼着文化权力的魅影。翻译过程中,意义在双重语境干预及文化权力的支配下发生 位移 ,故而古诗译文常常韵致不足,诗意寡淡,予人以精神阙如之感。本书以古诗意义的生成机制为核心,描述翻译过程中意义的佚失与转换现象,探讨意义的语际转换模式,并立足翻译诗学、翻译美学等领域进行批评与阐释;同时,透过古诗翻译的视域审视汉、英双语的区别性特质。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包括笔译、口译、理论、通识和工具书五大系列,是国内套专门针对MTl学牛编写的专业教材,具有专业化、实践性、应用型的鲜明特色。整套教材以职业翻译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应用型翻译理论为指导,配合不同学科领域的专题训练,旨在完善学习者的翻译学科知识结构,有效提高学习者口、笔译实践能力。 本书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专业选修课教材。 本书共十四章,介绍了翻译研究中的常用方法,有助于培养学习者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翻译研究的意识,增强研究的理据,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将研究结果建立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使研究*限度地趋于合理化、科学化,更好地凸显研究价值与意义。本书具有以下特点:针对翻译学学科特点,重点阐述人文社会科学常用研究方法在翻 译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并选取大量研
中国的翻译史源远流长。概括地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个阶段,是从汉代到元代的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僧人翻译了大量的佛教典籍,这些典籍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鼎盛时期是唐朝。第二个阶段,是明末清初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这个时期的翻译高潮是由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而引起的。第三个阶段,是中国近代对于西方科技、思想乃至文艺的全面翻译介绍。这一阶段大约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本书所介绍的翻译史主要侧重于第三个阶段,其中不仅涉及西方近代科技书刊的翻译、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书刊的翻译情况,而且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著作与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情况。通过《翻译史话》,读者可以对近代中国的翻译史有一个大致而清晰的了解。
《中日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上下)》作者王晓平怀着对中日两国文学经典的尊重,开始了对两国间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问题的初步探讨。本书对中日文学经典翻译和传播的探讨,能够为从事日本文学经典翻译的译者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材料和参照,也为从事中国文学经典日译工作的学者带来域外接受的准确信息,以迎接中日文学和学术交流新局面的到来。
本书收录我国自汉末以来散见于各类书刊中有关翻译的文论一百八十余篇,略按时代分为五辑:*辑 古代部分(汉魏唐宋);第二辑 近世部分(明末清初);第三辑 近代部分(近代时期);第四辑 现代部分( 五四 以来);第五辑 当代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与大多只收录自严复以来的翻译理论的书不同,本书首创对古代译论亦有辑录,如鸠摩罗什、僧睿、慧远、玄奘、利玛窦、徐光启、魏象乾等。本书依学术性资料编纂成例,博采众说,百家争鸣。前三辑的文章,按内容或作者,在编排上适当集中。 五四 以来的文章,除鲁迅、郭沫若、茅盾三家集中排列外,悉以写作或发表年月先后编次,以见译事研究之进展。这为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史、从事翻译工作或翻译教学以及对翻译文学或翻译问题感兴趣者,提供了较为集中的资料,也对其实际翻译工作大有助益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