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语法讲义》以简约、明晰的语法框架,介绍粤语语法的特点,较连贯,有系统,方便初学者、有志者掌握。全书分为四篇:“导论篇”介绍基本定义和研究方法。“词法篇”介绍粤语词类和构词法。“句法篇”重点分析约四十个助词,还论述具粤语特色的框式结构。“理论篇”从核心部分和边缘层次探讨粤语语法问题,显示粤语独特之处。全书文字浅易清晰,对专门术语都有所说明,例句翔实。
本书收集了19300多个上海话词汇,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用的词、短语、熟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分为26类,包括天文、地理、节令、交通、娱乐、体育、助词等,按照词义归类编排,全部采用汉语拼音拟音,注释简洁明了。词典里收录的词汇不论新老、无谓雅俗,都有囊括。光盘内容包括《上海话900句》、《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老派)、《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新派)。
《湖北方言文化传播研究》(第二辑)一书系湖北方言文化中心专职研究员和专职研究员指导的学生完成的有关湖北方言文化传播研究成果的论文集,包括部分已经发表的成果。全书围绕湖北方言比较研究、湖北方言与湖北文艺传承创新研究、湖北方言文化资源与湖北文化传播发展研究三大方向,秉承发挥各学科优势,促进跨学科研究和学科整合发展,拓展研究视域的原则,将语言学与传播学学科完美结合,关注研究前沿,进行田野调查所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集结成书,对民俗文化传承、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书的书名是《成都平原语音历史层次研究》,这里的成都平原是指狭义的成都平原,也就是以金堂、都江堰、彭山为顶点的一个三角形区域。笔者运用历史语言学、方言地理学及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移民史的相关资料,主要研究了成都平原现代汉语方音及其历史演变。
本书收集了19300多个上海话词汇,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用的词、短语、熟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分为26类,包括天文、地理、节令、交通、娱乐、体育、助词等,按照词义归类编排,全部采用汉语拼音拟音,注释简洁明了。词典里收录的词汇不论新老、无谓雅俗,都有囊括。 光盘内容包括《上海话900句》、《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老派)、《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新派)。
本书收录作者多年来研究语言、文化与人类学的精华作品。身为彝族人,作者从彝语出发来探讨彝族文化,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则涉及语音、词源、语法、口语,文化方面的研究则涉及历史、地理、考古等方面。本书是作者对彝族语言文化研究的一次总结性回顾,是一部重要的语言人类学研究论集。
本书属于“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第二辑)”。本书简要描写绍兴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 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衡山方言有个熟语叫“问咑习谱”,本来的意思是“问了编写家谱”。我从小学习衡山方言就是这么问出来的。研究衡山方言的10多年以来,更没有少问。这个衡山方言的“小家谱”尽我有限的能力写成这个样子了,还不知道怎么样。 一种方言是语言世界的一片小天地,然而它又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小世界。我总感觉一辈子也看不够这个小世界。 我研究衡山方言,可以从上大学算起。1980年我考到湘潭大学中文系读本科。当时我只会说、会听家乡话,连听普通话的能力也没有。这促使我下决心学好现代汉语普通话,渐渐地在李永明、王勤、周显铭等教授指导下,又爱上了语言科学。 在写本科毕业论文以前的1983年暑假,我冒着炎热的太阳,骑着自行车一个公社一个公社(现在叫做乡、镇)跑遍了家乡到,实地调查衡山方言。有一次下坡,自行动散架了,轮子
《广州话正音字典 广州话普通话读音对照(修订版)》 广州话的正确读音是怎样的?一直以来地方方言界有不同的说法。为了规范广州话的正确读音,广东省地方方言界的专家联合起来,共同制定了广州话正音字典。《广州话正音字典》由粤港澳三地粤方言专家共同审订广州话标准音读,采用国际音标标注广州话语音,正文按部首笔顺编排,备有部首检字表,对于方言字和方言用法大都配以句例以及普通话翻译,使读者更好地掌握字义和用法。总的说,这是一本很实用的字典,对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对非广州人士学习广州话,以及语言工作者,都很有参考价值。
本书《彝人论彝:语言·文化·认同》收录了巫达教授多年来研究语言、文化与人类学的精华作品,共计15篇论文。身为彝族人,巫达教授从彝语出发来探讨彝族文化,其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涉及语音、词源、语法、口语,含大量表格以及彝文、语法结构、汉语的对照分析,文化方面的研究涉及彝族的历史、地理、考古等方面,人类学方面主要探讨了彝族及相关族群的民族和文化认同等。全书视角多元,内容扎实,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相结合。本书是作者对彝族语言文化研究的一次总结性回顾,是一部关于彝族的人类学重要研究论集。
《湖北方言文化传播研究》(第二辑)一书系湖北方言文化中心专职研究员和专职研究员指导的学生完成的有关湖北方言文化传播研究成果的论文集,包括部分已经发表的成果。全书围绕湖北方言比较研究、湖北方言与湖北文艺传承创新研究、湖北方言文化资源与湖北文化传播发展研究三大方向,秉承发挥各学科优势,促进跨学科研究和学科整合发展,拓展研究视域的原则,将语言学与传播学学科完美结合,关注研究前沿,进行田野调查所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集结成书,对民俗文化传承、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日占朝鲜时期汉籍”是指日占朝鲜时期在朝鲜(包括韩国)所见用汉字书写的书籍,主要包括这一地区于当时留存的、由域外文人用汉文书写的文献典籍,其中主要是出于朝鲜、日本、琉球、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文人之手,也包括一部分欧美传教士用汉字书写的著作;二是中国典籍在域外的刊本或抄本,有所谓的朝鲜本、和刻本、越南本等;三是流失在域外的中国古籍。
《汉语方言地理学》是由贺登崧神父(W.A.Grootaers)在20世纪40-50年代发表的四篇论文及相关资料构成的,这些论著反映了贺先生在中国大陆时设计的方言调查计划及其具体成果。论文发表于1945年到1958年间,从调查时起算,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现在把它们介绍给日本的读者,一是因为作者是中国现代方言学初创时期的人物,对于汉语语言学的研究,其主张至今还具有积极的意义;二是因为作者对战后日本方言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而对于贺先生的研究工作是从对汉语方言的研究开始的这一事实,却鲜为人知。
本书主要研究常德方言,全书共分五章,一是导言,介绍本地方言地点的人口和历史地理概况以及本方言地点内部的方言差;二是本方言的语音系统,包括它跟北京语音、跟唐宋时代的古汉语语音系统的比较研究,使读者可以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了解本方言语音系统的发展和演变规律;三是本方言的辞汇,有一个十分的,包含三千多个条目的分类词表,每个条目都有标音,有些难懂的条目还附有必要的简明注释;四是本方言的语法扼要了本方言最重要的语法和特点;五是本方言的语料配音,包括民歌故事传说,谚语,山歌,儿歌等等。
衡山方言有个熟语叫“问咑习谱”,本来的意思是“问了编写家谱”。我从小学习衡山方言就是这么问出来的。研究衡山方言的10多年以来,更没有少问。这个衡山方言的“小家谱”尽我有限的能力写成这个样子了,还不知道怎么样。 一种方言是语言世界的一片小天地,然而它又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小世界。我总感觉一辈子也看不够这个小世界。 我研究衡山方言,可以从上大学算起。1980年我考到湘潭大学中文系读本科。当时我只会说、会听家乡话,连听普通话的能力也没有。这促使我下决心学好现代汉语普通话,渐渐地在李永明、王勤、周显铭等教授指导下,又爱上了语言科学。 在写本科毕业论文以前的1983年暑假,我冒着炎热的太阳,骑着自行车一个公社一个公社(现在叫做乡、镇)跑遍了家乡到,实地调查衡山方言。有一次下坡,自行动散架了,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