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供调查方言音系之用,一共选择了比较常用的字三千七百多个,依广韵的声母、韵母、声调排列。用来调查方言,可以得出方言音系在古今演变上的要点。书前有用法、说明及声母表、韵母表、声调表。书后附音标及其它语音符号表。初步研究汉语音韵的人也可以通过本书的音韵系统得到对于广韵和等韵的基本知识。 第二版据1955年7月版增订重排,增加了一些字,也酌量删去若干不常用的字。 新一版据科学出版社第二版第四次印刷纸型重印,改正 摹、综腙 三字的位置,重排书后所附的音标及其他符号。
方言分类和历史层次都是多年来争论未休的问题,《汉语方言的共时分类与历史层次》是作者近十年来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分上、下两编。上编为 方言分区 ,包括对汉语方言分区方法的再认识、现代汉语方言的历史鸟瞰,具体讨论了两广地区汉语方言和平话的归属问题。下编为 历史层次 ,讨论了 历史层次 的含义、争议问题、学术渊源、分析框架和文白异读问题,深入论述了苏州话、杭州话、闽南话入声尾韵、粤方言古全浊声母的文白异读和历史层次,并对徽州方言古全浊声母无条件分化的成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扬雄《方言》是我国部收集古今方国殊言别语的语言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方言学的诞生。明清以前,《方言》传本 郭注本经过一千五百多年的传抄翻刻, 讹舛相承,几不可通 。明清时期出现多个《方言》校注本,另有王念孙散见于各类著作中的《方言》遗说,以及晚清以降一些学者著作中所涉《方言》的条校条释内容,我们将这些材料加以收集整理,作为《古代方言文献丛刊》第二辑推出。 卢文弨《重校方言》是继戴震《方言疏证》之后清人的第二个校本。 论学识卢不如戴,论详审戴不如卢 ,卢氏在搜集版本资料的完备性和运用理校考证勘误方面成就较高。《重校方言》和《补遗》有乾隆四十九年抱经堂丛书本、同治十二年古经解汇函本以及该本的光绪十四年蜚英馆石印本、光绪十五年湘南书局刻本等,此书从未整理。此次以抱经堂丛书本为底
扬雄《方言》是我国部收集古今方国殊言别语的语言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方言学的诞生。明清以前,《方言》传本 郭注本经过一千五百多年的传抄翻刻, 讹舛相承,几不可通 。明清时期出现多个《方言》校注本,另有王念孙散见于各类著作中的《方言》遗说,以及晚清以降一些学者著作中所涉《方言》的条校条释内容,我们将这些材料加以收集整理,作为《古代方言文献丛刊》第二辑推出。 戴震是清代位对郭璞注《方言》进行全面整理与研究的学者,他的《方言疏证》考辨《方言》的作者,校订传本《方言》中大量讹脱衍倒、误连误分、内容窜乱等问题,同时对《方言》原文逐条进行疏通证明,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成为后来者使用和研究《方言》的重要基础。 本书稿整理者深耕《方言》及其注家数十年,在深入调查《方言疏证》存世版本的基
本书收集了一百来种不同汉语方言的用字资料,这些方言涵盖了全国各大方言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专门的 汉语方言用字资料库 。根据这些资料库资料,分别编制官话、晋语、吴语、闽语、粤语、湘语、赣语、客家话、徽语、平话土话等10类方言的分区 方言字表 ,后总合成 全国汉语方言用字总表 ,总字数近3500字,分为式用字、宽式用字和其他用字三种。每字附有在有关汉语方言里的实际用例。本书可以作为方言学、文字学、方言文学、社会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研究工作的参考。
东北话是产生于黑土地的,广泛使用与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广大地区的独立的方言体系。东北话具有形象生动、言简意赅、风趣幽默、表意准确的特点。近些年随着东北文艺作品如电影、电视剧、二人转、小品等的广泛传播,东北话也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高永龙编著的《东北话词典(精)》作者历时7年,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深入民间采风,收集采撷了一万余词条,包括曾经流行使用过,现在较少使用的词语、一直流行至今的词语和少量近年流行的新词语。与市场上同类词典相比,收词量大,所收例句大部分都是从读者较为熟悉的文艺作品中选取,针对性比较强,对于非东北方言区的读者理解东北话有极大的帮助。
破除 理论 迷信,强调 理论出于事实,并且受事实的检验 。如何为汉语这种方言分歧严重的语言分区,如何把现代方言和历史文献结合起来考订本字,如何从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来研究汉字问题,作者在本书所收论文中均有深刻论述并提供了精彩纷呈的研究实例。本书收录作者1983年以来发表的文章计51篇。第1至10篇讨论学风和研究方法,11至16篇讨论汉语方言分区,17至27篇研究音韵和语音,28至33篇讨论词典及词汇问题,34至46篇研究汉字与本字考证,47至49篇是李方桂、丁声树、朱德熙三位语言学家的小传,50至51篇是国际音标的文章。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方言正逐步萎缩。莆仙方言作为一种小众化的方言,夹在强势的闽南方言和福州方言之间,保持生命力不易。本词典以莆田城关和仙游城关的方言为标准,计划收入两地的方言词条1万条。在收词方式上,改变以往绝大多数方言词典以单一方言点为收词依据的路子,而是收录一个方言小区内部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方言点的词条,以便更好地凸显方言内部的差异,为莆仙方言研究者提供手切实可靠的资料。作为闽方言的五大次方言之一,莆仙方言至今未有正规出版的方言词典,本词典的出版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扬雄《方言》是我国部收集古今方国殊言别语的语言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方言学的诞生。明清以前,《方言》传本 郭注本经过一千五百多年的传抄翻刻, 讹舛相承,几不可通 。明清时期出现多个《方言》校注本,另有王念孙散见于各类著作中的《方言》遗说,以及晚清以降一些学者著作中所涉《方言》的条校条释内容,我们将这些材料加以收集整理,作为《古代方言文献丛刊》第二辑推出。 本书以王念孙手校明本《方言》、手校戴震《方言疏证》、《方言疏证补》、《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等王氏父子全部传世著作为辑录范围,选择各部著作版本,在逐字逐句阅读中辑录其中校勘《方言》的成果和引用《方言》的内容,分列于《方言》原文相应条目之下,条内按王氏著作时间顺序编次。所辑内容均加以断句、标点,并核校引文
《汇音妙悟校注新编》,清黄谦原著,王建设、张甘荔校注。据黄谦自序所云,《汇音妙悟》一书始作于乾隆六十年(1795)前后,版称为 薰园藏版 ,为木刻本。现存民国八年(1919)石印本。《汇音妙悟》以《等韵》为基础,以清代所颁布五十字母为经,以十五音为纬,特将用字、僻字列表,并加以简释,以便于科举考试所用,与传统方言类著作大不相同。书中所收录的泉音,与传统音韵大异,是研究泉州地方音韵发展演变历史的重要资料。校注者逐一寻绎原书之字,与历代韵书之韵、声、调不同处,用力甚勤。尤其是对原书所列注解的铺衍,对确定改字之意义,有一定帮助。
《彝文文献选读(北部方言)》精选20篇彝族经典文献,内容丰富,涉及彝族婚嫁歌、情歌、教育经典、创世史诗等。汉译庄重、典雅,契合古籍原文的风格。通过阅读彝族文献,可以增加阅读量并了解彝族的文化、文学、历史、宗教和习俗。每篇文章精心地设置有词语注释、生词和练习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词义和学习彝语。本书对于传承彝族文化、推动彝语的普及,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书将溧水街上话的研究纳入城市语言学视野中观察,详细说明样本研究的各方面:采用变异语言学的方法分析语言变项与语言变式的汉语模式、变异特征与社会因素的相关性、制约机制与演变模式的系统性;依据过渡语理论分析过渡语的性质、类型与状态;还介绍了城市方言变异与变化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趋势。本书将传统方言学调查方法运用于社会语言学,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汉语方言变异,是方法运用上的一次突破。结合汉语音节构成确定语音变项,是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的一项创新。第一次揭示出方言向普通话过渡过程中与 地方普通话 不同性质的过渡语 普通地方话 ,并构建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过渡语的类型且做出理论解释。
扬雄《方言》是我国部收集古今方国殊言别语的语言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方言学的诞生。明清以前,《方言》传本 郭注本经过一千五百多年的传抄翻刻, 讹舛相承,几不可通 。明清时期出现多个《方言》校注本,另有王念孙散见于各类著作中的《方言》遗说,以及晚清以降一些学者著作中所涉《方言》的条校条释内容,我们将这些材料加以收集整理,作为《古代方言文献丛刊》第二辑推出。 陈与郊《方言类聚》是明代一种《方言》校注本,将《方言》原文条目依《尔雅》篇目重新编为《释诂》《释言》等十六门,使以类相聚。郭璞原注则总附每节后,低一格以别之。间有双行夹注,为与郊所考订。此次整理以万历刻本为底本,用其他明本校对《类聚》所引《方言》正文,用陈与郊校语所引源文献校其按语,同时断句标点。 《扬雄方言零札伍种》
本书针对汉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类型学和相互关系,以及方言文化等诸方面的比较,从方言语音的区域特征,异读特点谈到方音演变的类型、动因以及演变规律;从音义相生谈到方言词汇差异的产生,进而提出方言特征词划分方言区的标准;从对闽方言、粤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晋方言、客家方言进行相关比较,提出方言共同点和差异之处,从而进行语言学理论上的解释,为解决现代汉语研究中的难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语料和有说服力的解释。
研究中国语音详细又多的,大概要首推瑞典的中国音韵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他的成绩都发表在1915-1926陆续出来的Etudes sur la phonologie chinoise。不过一个全国的方言调查不是个把人一年工夫或一个人年把工夫可以做得完的。高本漠的所得的材料可以够使他考定隋、唐时代的古音的大概,但是假如要做中国的方言志,那还得要许多人许多年有系统的调查跟研究才做得好呐。这种事业的重要,无论是本身的重要,或是在国学上地位的重要,或是应用于教育上的重要,也已经有过好些人谈过的了,可是空谈了许多时候怎末也没有结果呐?这大半是因为有几种必需的条件还不能实现。一,要有组织跟经费能一致的办这种事情,这是无消说的。第二,要有有相当训练的工作者。但这是一种很专门的训练,不是几个月速成科可以练出来的。假如随便到各处走走听听记记
本书为进行方言文化田野调查的记录手册,包括两大部分:第一编是工作规范,对进行方言文化田野调查的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包括调查规范、语料整理规范、图册编写规范、音像加工规范、资料提交规范。第二编是调查表,详列了方言文化田野调查中需要记录、描写的九个方面:概况、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收录近万条方言文化条目,是实现方言文化调查规范化、精准化、全面化的重要工具。
《中国语言资源集 河南》为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河南汉语方言调查 系列专项调查任务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涵盖了河南省境内中原官话和晋语两大方言区的33个方言点的语音、词汇、语法和口头文化调查材料。本成果共分为四卷,包括语音卷、词汇卷、语法卷和口头文化卷。 本书为语音卷,包括33个调查点的语音系统、各种音变和1000个字的字音对照表,以期为河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汉语方言语音比较研究以及河南语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
语言接触 是指说不同语言的个人或群体在相互接触过程中引发语言在结构及功能上的变化。本书以 语言接触 为理论视角展开研究。全书重点描写了关中山东方言岛及源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并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山东方言岛与源方言、关中方言。语音方面的比较研究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比较研究,词汇比较研究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数量词的比较,语法比较包括词法和句法比较。通过较为广泛的比较,呈现出关中山东方言岛在关中方言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各种语言演变。
《中国语言资源集 河南》为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河南汉语方言调查 系列专项调查任务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涵盖了河南省境内中原官话和晋语两大方言区的33个方言点的语音、词汇、语法和口头文化调查材料。本成果共分为四卷,包括语音卷、词汇卷、语法卷和口头文化卷。 本书为语法卷,包括33个调查点的50个语法例句对照表,以期为河南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以及河南语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
南北朝隋唐时期为古代方言研究的衰微期,宋代逐渐走出低谷,开始回升。上述时期的方言学史料极其零散,有北魏王长孙《河洛语音》、北魏刘?《方言》、隋释智骞《方言注》、唐李商隐《蜀尔雅》、宋王浩《方言》、宋王资深《方言》等数部方言专书,但均已亡佚。《世说新语》《匡谬正俗》《酉阳杂俎》《容斋随笔》《困学纪闻》《癸辛杂识》等笔记杂谈蕴含了一些方言论述,话题有方言观、各地方言、南北方言、方言名源、方言本音本字和诗文中的方言等。大量的方言记载散见于《玉篇》《汉书注》《慧琳音义》《广韵》《梦溪笔谈》《老学庵笔记》《淳熙三山志》等文献,主要涉及秦晋、赵魏、幽燕、齐鲁、巴蜀、荆楚、吴越和闽粤等地域。
本书是对宁波方言语法的择点研究,研究的重点在于语法事实的描写和挖掘,以翔实的方言材料来展现宁波方言固有的语法形式和特殊的用法,并根据 小居中枢 和 句管控 的理论在相关的章节对宁波方言的若干语法现象作了普方差异、古今演变和共时分布状况的考察。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到宁波方言语法,尤其是句法方面的一个概貌,弥补了长期以来宁波方言句法研究方面的不足。笔者认为,就方言语法的研究而言,方言的固有形式更值得重视,它们最能够反映方言的特点和个性,也最能够显示方言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具有特征性的语法现象,弄清其地域分布,不仅可以为建立一地方言的语法体系服务,也可以为整个汉语的语法体系的完善、方言的科学分区、语言的类型归纳等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书是*部江淮官话音韵系统的综合性研究著作。作者从跨方言比较的视角,结合历史文献材料,以中古音类为纲,比较江淮官话内部以及与周边方言的语音类型、音变模式上的对应关系,离析语音层次,讨论分析了江淮官话语音发展的共时与历时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江淮官话的音韵性质、语音层次、形成与发展等相关问题。本书着重以语音特征地图的形式对语音类型进行描写,以历史层次的解析为研究重点进行音变过程的梳理与解释,提出了 江淮官话主体结构的源头是近代前期的中原方言,南宋至明,完成了主体结构的同化 近代南系官话的后裔即今江淮官话,是公元14 19世纪前叶汉语的权威方言口语系统 江淮官话的语音层次有4个底层、1个主体层、2个外来层次 等创新性观点。本项著作对江淮官话乃至整个官话的音韵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语言资源集 河南》为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河南汉语方言调查 系列专项调查任务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涵盖了河南省境内中原官话和晋语两大方言区的33个方言点的语音、词汇、语法和口头文化调查材料。本成果共分为四卷,包括语音卷、词汇卷、语法卷和口头文化卷。 本书为词汇卷,包括33个调查点的1200个词汇对照表,以期为河南汉语方言词汇研究、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以及河南语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