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方言正逐步萎缩。莆仙方言作为一种小众化的方言,夹在强势的闽南方言和福州方言之间,保持生命力不易。本词典以莆田城关和仙游城关的方言为标准,计划收入两地的方言词条1万条。在收词方式上,改变以往绝大多数方言词典以单一方言点为收词依据的路子,而是收录一个方言小区内部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方言点的词条,以便更好地凸显方言内部的差异,为莆仙方言研究者提供手切实可靠的资料。作为闽方言的五大次方言之一,莆仙方言至今未有正规出版的方言词典,本词典的出版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当代吴语研究》(第二版)是在作者对吴语三十多个代表地点作了详细的调查,获得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悉心写成,发表了吴语各地的音系、连读调、两千多个字音、近千条词语以及语法例句和标音举例等。特别有意义的是,它反映了六十年来老、中、青三代语音的变迁,是赵元任教授1928年《现代吴语的研究》一书出版60年后跟踪研究吴语的又一次重大的语言实践。 本书对各地语言的描写准确精细,各章都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进行理论概括和分析研究。他不但可以给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而且对于研究吴语地区的文化、民俗、历史、地方文学的人士来说,也很有参考价值。
《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汉语方言学著作,在汉语史、汉语方言史、古代语言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扬雄方言校释汇证》搜罗数十种版本对勘异文,汇集前人观点,悉心梳理,校雠补正,新见迭出,是《方言》深度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次修订,不仅吸纳了初版问世以来诸多学者的补充论证意见,更将作者十余年来持续的研究和思考融入其中,是能够反映今天学术水平的新校正本。
闽人智慧:言之有理 丛书由福建省委讲师团组织编写。全书共10册,收录了福建九个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1,000多条具有浓厚地方特色与正向意义的方言谚语条目。各册分信念、立场、民本、劝学、为善、辩证、方略、生态、笃行、廉洁十个篇目。丛书对每条方言条目进行篇目分类,组织作者编写注释、句意和相应的运用,邀请各地方言专家为书中每条方言俗语录制慢速和正常语速两种音频,供读者扫码学习使用。丛书以创新的方式,用方言俗语中的微言大义传达积极的人生观和社会意义,对于广大读者习得 闽人智慧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陕西方言集成》是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开展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的通知》(陕政办函【2016】70号)文件要求,由陕西省档案局(馆)统一组织,各市县档案系统共同承担的陕西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的后期成果。它以市为单位,共分十卷,是方言语音档案音频与文字汇综版。《陕西方言集成》(榆林卷)依据统一的写作体例和大纲,对榆林方言语音档案的规定文本和自选文本进行归纳整理,汇编成书。全书分总论、语音、词汇、语法四个部分,系统地展示了榆林方言风貌。另外,书中还附有发音人方言发音二维码。
羌语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和松潘县部分地区,北川县羌族已经专用汉语,丹巴县羌族转用嘉戎语和汉语,黑水县有5万多藏族使用羌语。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羌语方言差异很大,本书根据1956-1960年间调查的羌语材料为基础,介绍了羌语南北两大方言20点的音位系统和每个点1600多词,为羌语方言比较和亲属语言的历史比较提供丰厚的材料。本书为读者了解羌语、认识羌语、发展羌语提供一些参考,是研究羌语的一部重要的参考书。对羌族语言文字的研究、羌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羌族创造了以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雅都土语曲谷话为标准音点的羌族拼音文字。因此,本书的出版对于羌语文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占米话是粤方言在粤东、粤中地区立足后,深受当地客家话、闽南话影响的一支方言土语,其接触性语言特征明显,使用已呈式微。本书以广东海丰县鹅埠占米话为例,通过田野调查详细呈现该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特点,以对比的视角横向着重突出其与周边汉语方言的接触特征,纵向探讨方言的历时发展变异。同时书中融入语言资源保护理念,注重自然语料,以摄像、录音等方式记录了该方言颇具文化价值但又濒临消亡的口传文化,并以照片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词。
《中国语言资源集 河北》是教y部、国家语委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的标志性成果 中国语言资源集(分省) 系列之一。书中所列方言材料是调查团队历时多年实地调查的手资料,内容涵盖了河北境内晋语、冀鲁官话、北京官话、中原官话35个方言点的部分语言和文化特点。丛书共4种(5册),分别为语音卷、词汇卷(上下)、语法卷和口头文化卷。本卷(语音卷)主要包括概况、35个方言点的语音系统 (声韵调、连读变调、异读、儿化、其他主要音变)及1000个单字的字音对照等内容。
本丛书第一辑收录清末民初上海话方言读物五种,主要为科普读物。内容包括生理读物、乐理读物、数学课本等。本丛书将通过原文影印与文字转写的方式呈现,同时提供对应的官话、英语文本与之对照,不仅生动地记录了百年前上海话的真实面貌,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教育、文化娱乐的一些有趣面向。
《福建南平官话》主要以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官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为研究对象。南平官话属于征战、屯守式官话方言岛,大约形成于明代早期。目前南平官话的使用人数大概有三万,绝大部分集中在市区周边的一些乡镇,城区内已经找不到比较集中的南平官话社区了。本书以南平官话优选的片区——西芹镇的发音人为主要调查对象,也注意与市区内零星分布的发音人进行核对。全面、系统地描写了福建南平官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并记录了丰富的话语材料。语音部分描写、讨论南平官话音系、连读变调、不同性质的异读现象、音韵特点。词汇部分从方言特别词、方言古语词、民俗文化词三个方面展现了南平官话词汇特点。语法部分较为全面地描写了方言的词法和句法,词法部分主要描写和讨论了南平官话的构词法、重叠与语缀、数量、方所和指代、性状与
《福建南平官话》主要以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官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为研究对象。南平官话属于征战、屯守式官话方言岛,大约形成于明代早期。目前南平官话的使用人数大概有三万, 大部分集中在市区周边的一些乡镇,城区内已经找不到比较集中的南平官话社区了。本书以南平官话 的片区——西芹镇的发音人为主要调查对象,也注意与市区内零星分布的发音人进行核对。全面、系统地描写了福建南平官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并记录了丰富的话语材料。语音部分描写、讨论南平官话音系、连读变调、不 质的异读现象、音韵特点。词汇部分从方言特别词、方言古语词、民俗文化词三个方面展现了南平官话词汇特点。语法部分较为全面地描写了方言的词法和句法,词法部分主要描写和讨论了南平官话的构词法、重叠与语缀、数量、方所和指代、性状与程度、介
《中国语言资源集 河北》是国家语委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的标志性成果 中国语言资源集(分省) 系列之一。书中所列方言材料是调查团队历时多年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内容涵盖河北境内晋语、冀鲁官话、北京官话、中原官话35个方言点的部分语言和文化特点。丛书共4种(5册),分别为语音卷、词汇卷、语法卷和口头文化卷。本卷(词汇卷)分为上、下两册,主要以表格形式展示河北省35个调查点的1200个普通话词目对应的河北方言词汇情况。书中具体标注了每个词目对应的河北方言词语的读音和必要的说明文字,以便在不同方言点、方言和普通话之间进行比较。
《河北方言词汇编》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李行健先生主编的一部大型河北方言工具书。 李行健先生于1958年开始调查河北方言,初从调查昌黎方言开始试点,然后在河北省范围内开展,三百多名同志参与了调查。一年多后,书稿整理完毕,送交河北人民出版社。然而,历经 文革 时的书稿丢失、 文革 后的补查整理恢复原稿,1995年《河北方言词汇编》终于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并且于2012年重印。 本书以普通话词为词目,按意义分成二十七类,收方言词三万多条,包括生产活动、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词。这些词来源于当时河北省以县为单位建立的一百四十九个调查点以及后来两次复查所补充的方言材料。本书是全国一次全省范围的方言词汇大调查成果,保存了很多珍贵的方言资料,是河北省方言研究成果的典范之作和标志性成果,功莫大焉。 此次修
《浙学与现代文明》丛书之一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明清白话文献与吴语语法专题比较研究 (18BYY047))研究成果。明清白话文献与现代吴语的语法研究各自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把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薄弱。本书稿主要研究吴语语法的历时演变,细致考察明清白话小说、戏曲的语法现象,充分利用传教士文献、契约文书等,并与其他方言、南方民族语言、海外华人社区方言等进行共时比较。与同类成果相比,本书稿有如下几点特点:(1)理论色彩浓厚:如类型学、语法化、认知语言学、接触语言学等理论。(2)纠正了一些错误认识:对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认为 为因 等明代白话小说中使用的词语在《红楼梦》中已消失,进行了更正补充。(3)充分挖掘新事实:比如明清白话文献的一些拟声词,但音未明,本书进行了补充。
盛京总管内务府是清朝设于陪都盛京之内务府,掌理盛京陵园及祭祀等项事务,并掌本府职官升迁调补、生死逃亡之事。在处理各项事务的过程中,盛京总管内务府形成了大量的往来文书档案,这些档案现存于辽宁省档案馆,其承载的信息十分丰富,涉及以盛京为主体整个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风俗、建筑、司法、民族、外交等内容。本书是对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百余件满汉文档案进行的一次系统梳理及翻译,为研究清代东北政治军事制度、经济发展状况、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研究清代盛京的特殊地位、宫廷礼制和皇室经济形态、清代文书制度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档案史料价值。
川渝地区存在着一些湘语方言岛,这些方言岛是在明末清初 湖广填四川 的移民运动中形成的。根据近些年的调查发现,重庆市内仅在潼南区还残存有湘语方言岛。潼南区的湘方言岛主要分布在今龙形镇。另外,与龙形镇相连的古溪镇的廖家村(原属飞跃镇)、龙滩村和玉溪镇的长沟村等地也有部分分布。龙形湘语当地俗称 茶店话 土话 或 辰州话 。 本书是对重庆潼南龙形湘语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的成果,全面、系统的描写了龙形湘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并记录了当地方言中丰富的话语材料。语音部分描写、论述龙形湘语音系、单字音表、连读变调、异读、其他语流音变、古今语音比较、音韵特点,归纳了方言的同音字汇等。词汇部分按意义分类全面系统地描写方言的词汇面貌,并从方言特别词、古语词、民俗文化词三个方面展现龙形湘语的词汇特点。语法部
《福建南平官话》主要以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官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为研究对象。南平官话属于征战、屯守式官话方言岛,大约形成于明代早期。目前南平官话的使用人数大概有三万,绝大部分集中在市区周边的一些乡镇,城区内已经找不到比较集中的南平官话社区了。本书以南平官话最大的片区 西芹镇的发音人为主要调查对象,也注意与市区内零星分布的发音人进行核对。全面、系统地描写了福建南平官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并记录了丰富的话语材料。语音部分描写、讨论南平官话音系、连读变调、不同性质的异读现象、音韵特点。词汇部分从方言特别词、方言古语词、民俗文化词三个方面展现了南平官话词汇特点。语法部分较为全面地描写了方言的词法和句法,词法部分主要描写和讨论了南平官话的构词法、重叠与语缀、数量、方所和指代、性状与程
语言除了分化,还以其他语言为底层扩展。汉藏语系诸语族语言享有同根词,还有南岛语、南亚语、印欧语、阿尔泰语的对应词。汉藏语的一些基本词甚至和非洲的语言对应。从非洲到东亚,有南、北两条主要的语词传播链:一是从非洲到中东、南亚、华南和东亚,二是从非洲、欧洲、北亚到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非洲和东亚可能都是早期语言的发源地。从东亚和非洲带流音的对应的词干看,可能在晚期智人的早期开始,因语言的接触和人群的迁徙,史前的语词有所交流并保存。看来在今天诸语系产生之前,数万年中亚欧和非洲大陆上还有多次语系存亡和交替的历史。 为便于研究者查阅,书后的附录《亚欧语言中汉藏语的词根》中列有汉藏语系数百个基本词词根(或词干)词源关系的区分,以及它们和其他语系语词对应的解释。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构筑天津城市文化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随着文化的交融与经济的发展,有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天津方言和俚语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有语言专家指出,再过20年,恐怕很难听到纯正的天津话了。因此,记载和保存原汁原味的天津话就显得意义非凡。 全书收录约7500条天津方言里比较常用的词语、俗语与谚语、歇后语、名俗文化词语等,词汇量丰富,是掌握天津方言词语、了解研究天津民俗文化的大型方言工具书。该书是在原《天津方言词典》的文本基础上,以点读笔的形式对方言例句进行惟妙惟肖地诵读,使简洁生动、质朴幽默的津味跃然纸上。通过原汁原味的天津方言语音点读,为了解和传承纯正的天津话提供了鲜活的蓝本,留住了乡音乡愁。这种以有声读物的形式结合地方方言词典的出版
本书为《20世纪四川方音大系》之*部分 岷江地区方音字汇 。收入四川省岷江中游流域的40个汉语方言点,每点收3058字音,成稿约110多万字。每市县(区)选1点,差别明显者增加选点。分布范围以地理位置邻近和方言关系密切,不按照行政区划,主要为岷江流域地区。本书方言点主要是今属成都市、眉山市、乐山市、雅安市和自贡市等地区的市县,是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次方言区的方言。
本书全面调查、记录上海市区及郊区方言,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音档和方言地理等。作者将30年前调查上海地区方言所得材料加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同时调查、记录当代方言,并且比较两者的异同,从而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移民与流动人口的变化以及普通话的强势影响,上海地区方言的变化现状。书中对全市各地方言内部差异的系统归纳,为了解各种语言的接触、变异提供了生动范例。尤其是作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上海方言老派口音正在萎缩,并逐渐消失,已处于濒危状态,更加凸显了及时加以抢救性的记录与整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本书是迄今全面、详赡的描写上海地区方言的著作,它不仅是汉方言学的重要成果,而且对汉语史、社会语言学等都有重要意义。
\"《闽方言文存》是李如龙教授从事闽方言研究60多年的成果精选合集。内容涉及闽方言概论,闽方言的一致特点和内部差异,闽方言分区,闽方言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闽方言区域比较(包括福建闽方言和外省闽方言的比较,闽北、闽中和闽西北三区方言的比较,与其他方言诸如吴方言、赣方言、客家话以及其他民族语言的比较),以及闽方言调查报告,闽方言韵书研究,闽方言文化及外部关系研究等。 所有文章由作者本人精选,并做修订,不仅订正讹误,也有内容的补充和替换。另外,对于每一篇文章的由来以及新的思考和见解,都随文以“说明”和“附记”的形式加以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