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景展现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历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入分析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在新时代背景下,作者关于档案工作的新思考、新发展,不仅对我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记录史实、传承文化、弘扬正确价值观、提高档案领域干部队伍建设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丰富档案学理论,把对档案的认识再拓展、再深化、再升华,是反映新时代新十年档案工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适合档案工作者和研究者阅读,也可用作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本书以现代信息革命所催生出的信息社会为背景,基于信息社会的创新方向、工具手段、思维理念和创新模式等角度,对信息社会下的新特征、新技术、新思维、新模式展开了全面的梳理与研究,揭示了信息社会所具有的空间四维化、去中心化、扁平化等新特征突破了工业社会管理局限和弊病,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社会形态和治理体系;创造性提出管理学云计算模式、物联网管理模式、空间四维化思维、去割裂化思维等新模式和新思维,为信息社会变革中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思路。
东莞图书馆对2015年《图书馆规范管理工作手册》的篇章内容进行调整、更新、完善,以《图书馆规范管理指南》之名、分为《规范篇》和《实战篇》出版。《图书馆规范管理指南(实战篇)》收录东莞图书馆规范管理中具有特色和实操意义的业务建设与读者服务案例75篇,分为战略管理、绩效管理、业务管理、体系管理、科研管理、行政管理6章。对具体而丰富的实践案例的归纳、分析有利于图书馆工作制度的落地生效,而丰富、鲜活的案例对于新开展的业务工作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书对于全国图书馆同行能成为鲜活而实用的实践指南。
编著者张美生先生不仅收藏、赏鉴侨批,还对侨批进行研究,成果卓著。在本书中,他进一步澄清了侨批的定义:侨批通常被认为是 银信合一或合封 ,但笔者通过对比研究大量侨批实物和走访侨属,认为侨批不一定为银信合一或合封,故提出侨批为 银或银信 的观点。 银 指有银无信, 银信 指银和信。 而且,识见不一般。他认为:年代越久远,批封、批信齐全,没有残缺、未被污染的侨批就是好侨批。但从华侨寄批赡养亲人的角度来说,一封侨批就是一份爱和牵挂,皆为华侨故乡情结的体现,每件侨批都是有温度、有味道、有感情的,见信如见面,件件都是好侨批。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宪法文献资料的宣传出版工作,解决在立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缺少我国制宪修宪工作系统翔实文件资料的现状,特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宪法室相关专家在第一本的基础上继续系统整理汇编制宪修宪工作重要文献资料。本书根据1954年宪法起草过程中由当时宪法起草委员会办公室编印的《宪法草案初稿讨论意见汇辑》编辑而成,共刊意见汇辑二十五辑,以全面展现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实践,为立法工作和理论研究提供相关参考资料。此书为第二本,此前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宪修宪重要文献资料选编》一书实现了双效俱佳的好成绩,这次将收录更多关于宪法的历史文献,有些属于首次公开的文件,均保留历史资料原貌,具有极高的出版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是作者继《〈诗经〉的科学解读》《唐诗的博物学解读》后的又一新作。作者花费十数年时间精心研究,以现代科学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工具,运用丰富的学识,配以图画解析,对环保有关的中国古诗中涉及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天文、地理、气象和水文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种社会人文现象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考证,纠正了历代注释和理解上的谬误和差错,赋于这些千年古诗以全新的现代面貌,对读者阅读古诗词,对当今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本书详细阐释了最新的国际编目标准,包括其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和创新之处;深入分析了我国现行的文献编目规则,包括其历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国际编目新标准对我国文献编目工作的影响,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我国文献编目工作如何适应国际新标准,以及如何在保持我国特色的同时进行改革和发展的建议;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实践指南和操作步骤,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国际编目新标准。 本书适合图书馆工作者、对图书馆工作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图书馆管理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和使用。
总分馆制是国际上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本书对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将国内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主要模式总结为:联盟协作式的松散型总分馆模式、业务统筹式的集约型总分馆模式、集中管理式的垂直型总分馆模式等。深圳市宝安区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区、街道、社区三级紧密型垂直管理模式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即 宝安模式 。本书从体系设计、读者服务、营销与阅读推广、资源建设、业务保障、考评机制和创新思考等不同角度,对 宝安模式"实践经验进行全面总结,为区域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建设运营提供一套 可行的方案。
对学科建设来说,研究方法是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规范应用在学科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科研人员来说,熟练掌握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培养科学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对具体研究任务来说,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或对其进行创新应用常常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编写研究方法类教材是各个学科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书以时间为序,对国家图书馆的馆舍变迁历程进行了全景式回顾。其中,对文津街馆舍以及白石桥馆舍两期工程的建设情况做了详细梳理;对国家图书馆常态化的功能更新项目以及院落内部分精美的园林小品也做了扼要介绍。书稿中,与文字同样重要的还有两百多幅插图,它们源自馆史资料、历史档案、老报纸、网络资讯以及个人的工作积累。这有助于通过馆舍变迁影像重温国家图书馆百十年的发展历史。这是新一代图书馆基建工作者献给国家图书馆的一份礼物,也是向百十年来为国家图书馆基建工作做出贡献的前辈们致敬。
本书是国家社科重点项目 新型出版模式对学术图书馆的影响研究 成果。课题组历时三年多,通过学术图书馆与新型出版的基本认知、不同类型出版模式对学术图书馆的影响、新型出版模式下学术图书馆建设策略,试图对新型出 版对学术图书馆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和分析,进一步明确图书馆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向,在转型变革中,应对变化,驾驭未来,赢得图书馆发展的主动权。
邵力子(1882 1967),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金陵图书馆收藏有邵力子先生自1911年12月29日至1913年9月4日发表在《民立报》上的文章手抄本10本、发表在上海《民国日报》附刊《觉悟》上的文章手抄本5本及各种演讲内容抄本4本。本书选编其中早期发表在《民立报》《觉悟》上的文章四百余篇加以标点、整理出版,主要内容为邵力子先生对民初政治、经济、外交、教育、社会思潮等重要事件或人物的社论、时评。这些资料不仅有助于研究邵力子早期思想,填补了《邵力子文集》的空白,也是研究民初历史和民众思想的重要史料。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近年来,纸品收藏日趋兴盛,花笺、书札是其中的重点,其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都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影印名家书札、花笺图案的出版物不胜枚举,但系统准确的追源析流之作,仍不多见。本书简述笺纸、书札以至信封的前世今生,上溯渊源,下追变异,并以实物为例,对于近代以来的书信载体,分门别类予以介绍,希望对于晚清江南花笺与文人制笺,能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其中对现当代书信及其载体的衍生变化的分析,也能对收藏者有所启发。花笺、信札这一收藏专题,遂成为窥探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新窗口。得闲时手持一纸,品评揣摩,个中滋味,如鱼饮水。 《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是著名文化学者、藏书家薛冰先生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编织近现代中国出版的宏观
本书探讨了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对于策展的认知:策展不再局限于以视觉艺术为核心的观念性表达,而是突破了艺术、历史、文化等范畴,成为一种没有任何体制化界定的自由形式。策展包含着文化的参与、选择、安排, 带有策展人批判性的评价和分享,关联着一整套价值观、信仰、习俗和社会活动。策展可以在以视觉 或非视觉 的生命的各个领域开展,这种 挑战性的多样性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书中对策展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哲学色彩的探讨,涉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在西方哲学 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哲学家。作者以批判的精神去审视哲学概念在当代话语体系下的新的意义和对于策展、对于人的新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观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书对于与策展密切相关的博物馆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作者的研究路径也为我们提
本书包括了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中的四本著作,徐望之的《公牍通论》、许同莘《公牍学史》、陈国琛《文书之简化与管理》、黄彝忠《档案管理之理论与实际》,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不仅是民国时期档案学成果的一个典型缩影,也是一笔珍贵的档案学遗产,而且对今天档案学的发展仍有重要的启迪。这批著述为档案学赢取了发展的空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专业知识与档案人执着奉献的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学术薪火的持续传递则促使学界要不断研读这些经典之作。
本书总目部分,包括第1-200册目录,对约2000种日志和报告按类编排,对于未著录出版年、调查的班次等重要信息的手稿,详细考辨其调查路线、调查内容等,进而确定其归属的类别和序列;索引部分,包括人名、地名、调查类别等索引,以方便读者使用;附录部分,包括东亚同文书院历届学生名单、调查线路、手稿本与整理本比勘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