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兼顾学科传统及其*发展,以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为核心,系统地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分为五单元十课:目录学、版本学为入门篇,校勘学、注释学为提高篇,编纂学、辑佚学为博览篇,考证学、辨伪学为深化篇,专科文献学、古籍电子文献为拓展篇。每单元都相对独立,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讲授。 本书的突出特点如下: 简明实用。本书简明扼要、图表生动、例证丰富,力求用浅显的语言将枯燥的文献学理论和方法讲解透彻,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利于教学。本书在每一课开头提示教学重点、授课学时,课后有课外阅读书目和练习题,并配备有教学PPT,方便教师的 教 与学生的 学 。 编者队伍年轻化。本书编者都为国内高校青年学者,锐意创新,使本书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紧随学术潮流,如专科文献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博物馆工作制度的完善,依法合规、有序繁荣更是博物馆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2007年出版的《博物馆工作手册》一书,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自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宜将十几年来发布的与博物馆事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的文件汇编成册,以进一步指导今后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发展。该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第二部分是博物馆管理,第三部分是藏品管理,第四部分是陈列展览,第五部分是社会教育,第六部分是开放服务,第七部分是安全保卫,第八部分是附录(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其中关于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对当下文博领域开展工作具有更重要的参照意义。
《校雠学》一书原是向宗鲁先生在川大授课的讲稿。向宗鲁逝世后,由其弟子屈守元根据讲义及部分手稿整理成书。本书分为十二篇,其中《原始》、《宗郑》、《明颜》、《申陆》四篇,分别对向、歆父子、郑玄、颜之推、颜师古、陆德明等列专章,对其校雠学上的业绩贡献作精辟论述,《择本》二篇从书史的角度对古籍诞生以来的校雠学历史作了深入的考论。全书分之则为历代校雠学家和校雠学的论列专章,合之则为一部完整的校雠学史。体大思精,结构严密。全书以骈文写就,俪语为纲,子注为目,疏密有致。阅读时除增长丰富的典籍知识外,还获得美的享受。
《目录学发微》,是1932至1948年间余嘉锡在北京各大学主讲目录学课程时的讲义,本书以 辨章学术 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目录学体系。对目录书的体制、目录学的源流、历代目录书的类例沿革阐述甚详,举出目录学的体制有四种类型:一为篇目,考一书之源流;二为叙录,考一人之源流;三为小序,考一家之源流;四为版本序跋,考一书之源流。 《古书通例》是余嘉锡先生另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本书论及著述体例问题,对汉魏以前古书通例详加诠释,不少认识已为出土简帛书籍所证实。
本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档案管理工作概述、档案的收集、档案的管理、档案价值的鉴定、档案的保管、档案检索、档案的提供利用、档案的编研、档案登记和统计工作、人事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特殊载体档案管理等内容,全书追随档案工作现代化、信息化的步伐,材料新颖,实用性强。本次修订主要结合档案管理业内*方法和案例进行内容更新。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53种的修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文),加快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医学人才成才规律和中国医学教材建设规律,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精品教材。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
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项基本能力。按照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学生应该能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具有使用现代工具获取相关文献资料和信息的能力。本书是作者历经数年的教学实践讲义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内容包括绪论 科技论文的类型和基本结构 科技文献检索概述 科技文献检索系统 科技论文的写作 科技论文的投稿与审稿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与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概述和学术报告的制作。 本书主要面向理工科大学生,针对其在大学学习阶段涉及的科技论文撰写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等相关内容提供写作指导和建议,也针对其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会涉及的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撰写 科技论文撰写等相关内容提供参考。本书的编写特色是结构清晰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简单实用,方便教师教学与学生阅读。 本书
本书是指导博物馆参加评估工作的参考书。开展博物馆评估、实现对博物馆的分级管理,是引导博物馆明确定位方向、提升办馆水平的重要方法,是促进博物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博物馆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全书分为前言、综述篇、定级评估篇、运行评估篇、综合数据篇、附录等几大部分,内容权威,结构完整,对博物馆参与定级和运行评估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无
本书结合当前科技文献检索教学和实际工作的需要,系统阐述了科技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介绍了国内外一些重要的检索工具和使用方法。全书内容充实,不仅有传统的文献索引方法的介绍,还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当前的检索新技术和新方法,如元词法、叙词法、键词法、持接主题索引法、保持原意索引法、引文索引法、自动标引与自动化文摘工作、新的检索技术及评价方法等等。本书第二版对版(1985年出版,1988年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进行了全面修订,以便把科技文献检索领域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反映到书中,使之更加完善。 本书可作为图书馆学业、情报学专业的教科书以及理工科各专业学习文献检索的参考书,也可供图书情报界的广大理论的实际工作者参考;本书还是《图书馆专业基本科目复习纲要》(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主持编写
《书目答问》是晚清重臣张之洞所撰写的一部名著,对晚清以来的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著名学者陈垣、余嘉锡等就是通过研习此书走上治学道路。此书民国时期,范希曾进行了补正,出版了《书目答问补正》,风行至今。柴德赓先生是20世纪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得意门生,陈垣先生在文献学领域造诣深湛,柴先生师从名师,在这一领域也佳作颇多。柴先生身后,家属从先生旧藏中觅得先生批注本《书目答问补正》二册,全书批点颇多,可以看出柴先生在此书上所下功夫之深。此次影印出版,并附以孙文泱先生所整理的批注释文。以柴先生1962年所写《重印〈书目答问补正〉序》为本书序,附录部分有四:1《〈书目答问〉清代著述家姓名录》和2《〈书目答问补正〉著作家姓名录》,这是柴德赓编写的《书目答问补正》的反向查询工具书,在当时属独创。此部分由
《科技档案管理学》中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王传宇、沈永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2月出版。全书6编20章。导论主要阐述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的对象和任务、产生和发展,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编科技档案和科技档案工作概述,阐述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编档案部门对科技文件材料的监督检查,包括科技文件材料及其管理工作,监督指导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工作,协助指导科技文件材料的整理归档等内容。第三编科技档案管理,阐述对科技档案实体进行收集、整理、分类、保管、编目等问题。第四编科技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开发利用的条件、检索、编研、提供服务的方式等内容。第五编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论述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制,计算机检索原理,缩微与复印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等问题。第六编科技档案事业,包括其发展史、
本书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能够站在现代学术的立场,对中国古代的目录及目录学给予全面的、科学性总结的著作。本书从目录的概念,目录的分类及发展演变,目录的编制、体例,目录的种类、功用等各方面,对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的目录进行了全面、系统、详细的分析论述,评价其优劣,指出其不足。全书体大思精,重点突出,资料详实。并对所涉及的目录、著作注明出处,使得本书同时具备很强的资料性和实用性。毫无疑问,直至今日,无论是了解、利用中国古代的目录,还是学习、研究中国目录学的历史,此书都是的经典之作。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内容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图书情报工作管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情报分析与研究、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文献学8个部分,共3436条。本书对每条名词均给出了定义或注释。这些名词是图书馆、文献情报机构、科研、教学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规范名词。
本书对《别录》、《七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大藏经、道藏、《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通志?艺文略》、《校雠通义》、《四库全书总目》等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目录学典籍进行了梳理,由此对中国目录学史的发展轨迹做了全景式概括,论域涉及儒、释、道等多个方面。在对各种目录学典籍探讨的过程中,关注了各个时段的学术流变。本书于目录学与国学纲举目张,既有提纲挈领式的宏观考察,又有细致深入的微观探析,对读者研治目录学或国学均有所助益。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应邀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讲课,在讲稿基础上写成本书。
本书为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年初版《档案学概论》的第二版。在该版的基础上,本书突出了对档案学根本问题的解读和时代发展性的阐释,对整体结构进行了改造和完善,形成了“客体(档案)+主体(档案形成者、档案工作者、档案机构、档案利用者)+主体之于客体的管理活动(档案工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体系(档案学)”的总体结构。回答了有关档案、档案工作、档案活动的主体、档案学四个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构建了学术理性和时代特点相统一的档案学基础理论体系。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书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一个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本书基于学术研究的一般范式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规律,系统地介绍了文献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常用文献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电子资源检索方法、境内外著名的OA资源、文献原文获取的技巧和方法以及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撰写方法、投稿技巧与校样审读要领等。本次改版增加了二维码,主要内容为操作演示、扩展阅读、练习题、参考资料等补充材料。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的教材或学术出版素养教育读本,也可作为科研人员、科研管理者和图书情报工作者的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