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殷商西周时期的知识、观念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各类制度性背景下,对这一时期知识、观念和文献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性研究。本书探讨了这一时期甲骨刻辞、彝器铭文、 书 类文献、诗的创制、易占文献、祝告话语等七种重要类型文献的生成、结构形态及文化功能,阐释了 中国古典传统 在这一时期的历史演变过程。本书将殷商西周时期的文献生成和传播过程视为一种话语实践,论述传世文献中来源不同、功能各异的话语要素,还原其作为仪式文本或职事文献的本质。本书将文献置于历史文化研究的视域中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殷商西周时期的知识观念、制度理念和文献生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本书的论述,还有助于了解早期中国古典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学界习称的《礼记》,为《小戴礼记》,我们熟知的《大学》《中庸》即出于此。后经东汉经学大师郑玄(127 200)作注,《礼记》地位更为尊崇。郑注不仅使一些晦涩难解的文字详明易懂,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经文内容,裨益后学,经久不衰。此本二十卷,宋蜀刻八行本,为郑玄注、陆德明释文,是注疏汇合之前的 单注本 ,较为接近郑玄注本的本来面貌。原书为清宫天禄琳琅旧藏,后卷1-5藏于辽宁省图书馆,卷6-20藏于国家图书馆,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今据两馆原书高清扫描,形成合璧,原色印刷。既可以供学界研究使用,也有较高的收藏观赏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两位著名艺术家合作编纂,由22位来自各国、各领域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共同撰稿,以新颖而独到的视角,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地回溯、解读、剖析 策展 这一概念。通过梳理历史并分析各类典型案例,力图打破界限,使讨论尽可能不受学科、地域、族群、性别以及机构类型的限制。尽管在梳理策展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要将目光投向西方,但当聚焦当代策展实践时,无论其是否发生在文博或艺术场馆内,均被置于全球化语境中加以分析研究。 全书22篇文章在编者的排布下构成完整的有机体,共同对西方思想文化施加于当代艺术和策展领域的影响提出挑战,认为当代策展应有不同的解释,由此形成一场真正的全球性跨学科对话。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是张涌泉教授三十多年敦煌文献研究的结晶,系统梳理了敦煌写本的语言特点和书写特例,构建了写本文献学的理论体系。本书回顾了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整理史,详尽探讨了写本文献的形态、字词、符号系统及校理方法,强调了写本文献不同于刻本文献的独特价值。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和严谨考证,本书不仅推动了敦煌学的深入发展,也为写本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增订本在内容上进行了重要更新和补充,新增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提升了学术与实用价值。
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意义重大。本书完整叙述了我国第一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到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从历次评估背景、细化指标、指标分值到评估定级结果,最后,本书从多个角度总结了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趋势,为未来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提供指导。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 (第一章至第五章)为理论篇,从全面梳理国内外图书馆评估的学术研究入手,概述我国和国外公共图书馆评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总结成绩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公共图书馆评估进行理论探索,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的发展方向,通过案例分析反映评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下篇 (第六章至第十四章)为实践篇,对我国从1994年开始开展的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进行全面回顾与总结,详细分析第一次到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博物馆工作制度的完善,依法合规、有序繁荣更是博物馆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2007年出版的《博物馆工作手册》一书,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自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宜将十几年来发布的与博物馆事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的文件汇编成册,以进一步指导今后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发展。该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第二部分是博物馆管理,第三部分是藏品管理,第四部分是陈列展览,第五部分是社会教育,第六部分是开放服务,第七部分是安全保卫,第八部分是附录(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其中关于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对当下文博领域开展工作具有更重要的参照意义。
此集为《全椒古代典籍丛书》系列之一种。全椒初建于西汉,今属安徽省,有2200多年的历史,自古文风昌盛,历代文人都热衷于著书立说,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宋代至民国,全椒文人编著的书目约有342种之多。一县之地而产出如此众多跨代久远的古籍,在全国当为罕见。而据历代《全椒县志》记载,椒人的许多著作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很高的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为充分展示全椒的深厚文化底蕴,也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政协全椒县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编辑整理了《全椒古代典籍丛书》。《丛书》计划分专题出版,如释德清、吴敬梓、薛时雨等人物著作的专题出版。《洪武正韵》是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乐韶凤、宋濂等11人奉诏编成的一部官方韵书,共16卷。参与编纂的乐韶凤为全椒名人,故编入《全椒古代典籍丛书》,纪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图录》共收录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157部医学善本古籍的代表性书影,全书分上下编,上编收录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三十二部,下编所选典籍覆盖医经、基础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推拿、本草、方书、临证各科、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等各个方面,展示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善本医学古籍风貌,书末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方便读者检索使用。本图录的出版,是该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彰显了该馆馆藏精华,也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古籍保护工作的认识,必将进一步推进古籍保护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韵部次序是韵部间亲疏关系的直观反映,更是解释音转的依据,韵序相近,则表示韵部间关系紧密,或可音转;韵序较远,则表示韵部间关系松散,不可音转,理清韵部次序至关重要。学界普遍承认王力对上古三十韵部的总结,但王力在各个时期的著作中,对上古韵部小类的排列次序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考察上古韵部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对这些韵部进行科学的排序。在本书考察范围内,涉及韵部的古音通假共计12968组,其中本部通假共计9871组,异部通假共计3097组,5380次。对高频通假加以综合考察,可将韵部归纳爲“之职蒸”“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支锡耕”“歌月元”“脂质真”“微物文”“缉侵”“叶谈”十一类,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王力古韵分类的正确性。
本书为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推出的 近墨堂法书丛刊 中的一种。 何绍基(1799 1873),字子贞,号蝯叟,斋号东洲草堂,湖南道州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武英殿纂修,国史馆纂修、总纂,国史馆提调,四川学政。咸丰五年(1855),何氏在四川学政任上,被罢职。此后,何氏分别主讲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晚年漫游吴越,同治十二年(1873)病逝于苏州,享年七十五岁。 何氏日记手稿两册为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所藏,起讫时间分别为: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元旦至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五月廿九日;咸丰八年(戊午)三月廿三日至咸丰九年(己未)五月十三日。故简称《丙丁日记》《戊己日记》。 何绍基精于经史、小学,又是晚清杰出的书法家,在学术史上有较大影响。由于他常年仕京经历,使他完全融入当时文化圈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内容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图书情报工作管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情报分析与研究、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文献学8个部分,共3436条。本书对每条名词均给出了定义或注释。这些名词是图书馆、文献情报机构、科研、教学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规范名词。
本书为国医大师张灿珅教授《中医古籍文献学》的修订版,包括中医古籍文献的源流与流别、书名与篇名、书体结构、文体、文字、标记符号、载体、著录、校勘、注释、类书与丛书、聚散与辑佚、辨伪等有关内容。旨在结合一般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介绍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等。历史地、客观地反映中医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与基本面貌,系统地、科学地总结与概括中医古代文献研究与古籍整理方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
藏品管理学是博物馆学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科学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本书力求全面反映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学理论研究若干前沿课题、热点课题的进展情况和博物馆藏品管理实践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博物馆藏品管理相关案例,对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论述。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其中第一章总论部分系统阐述了藏品、藏品管理、藏品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理论问题,第二章到第十二章则分别对具体问题及其原则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修订并增补了有关我国博物馆及藏品管理等领域近年来新的实践及研究成果,同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一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全书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卷。 本书集政治性、思想性、权威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是全国迄今为止公开出版的读物中,全面系统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系统最完整的一部党史正史著作。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的出版发行,为全党全社会学习党的历史提供了权威教材,为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氛围。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中国**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该展展出各类展品共计382件,是目前为止关于“四大发现”规模*大的展览,并入选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为了持续发挥展览的综合价值,4家主办单位联合出版《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览图录》,基于该展览的内容和展品,并根据出版要求进行针对性修改,讲述与四大文献相关的知识、故事、人物,引导读者了解这些古文献蕴含的思想智慧、现实意义。《斯文不坠 伏典重光: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分为4个专题,“殷墟甲骨”专题介绍甲骨的发现经过、重
本书为2023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推荐入选论文合集,收录稿件67篇,主题涉及: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与服务研究;智慧图书馆建设框架下的信息组织研究;地方文献助力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实践;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中的法律问题研究;文化自信自强与图书馆学创新发展;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的图书馆阅读推广创新研究;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的图书馆阅读推广创新研究;公共图书馆儿童绘本阅读服务研究;等等。本书生动反映出当代中国图书馆一线从业者的实践内容和研究领域,适合图书馆学界及从业者阅读、使用。
《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治理研究》立足大数据时代浪潮,对接国家治理和数字中国战略,洞察档案事业数字化数据化转型与智能化智慧化升级态势,归纳分析档案数据管理实践与运行障碍,着力探究档案数据的本质属性、演化机理、运行规律、要素价值和利用方式,深入解析档案数据治理理论内涵,科学构筑集质量控制、资源整合、共享利用、安全保障与运行机制于一体的档案数据治理体系,指导档案数据治理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科交叉与数智赋能,综合运用数据科学与社会治理理论,开辟档案数据研究新论域,系统创建档案数据治理理论知识架构,有效提高档案数据治理效率效能,推动档案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提升档案事业生态位、话语权与社会影响力。
2023年是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十周年,也是广州市 图书馆之城 少儿服务飞速发展的十年。广州图书馆作为广州市 图书馆之城 的中心图书馆,在如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点,理应对近十年少儿阅读服务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总结并做出科学审视。该书从政策和立法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三方面梳理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十年以来,与业界相关的基本环境、条件;从服务理念发展、服务人群发展、服务空间发展、服务实施发展、服务体系发展、未来发展走向等方面分析少儿服务发展变化以及方向;通过对广州图书馆少儿阅读服务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读者故事的汇总,展示广州图书馆少儿服务事业的成就,并为其他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发展提供借鉴,对未来的服务发展提出前瞻性规划,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该书意在与业界同仁探讨互鉴,共同推动公
《宋代农书研究》首先梳理了中国传统农学、农书涵义演变的历史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兼顾农学学科系统性和中国传统农书特殊性的分类法。其次梳理了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以来 的农书研究史,揭显、剖析了125年间研究范式的转移历程及其与社会发展、时代主题之间的深刻联系。在此基础上,本书以宋代农书为典型,探讨宋代农书激增的原因,论述宋代 综合性、耕作类、农具类、农田水利类及作物类、蚕桑类、园艺类、畜牧类、水产类、食品加工类、灾害防治类等农书,总结宋代农书的整体特点,客观揭示其在中国传统农学史上的 地位。
本手册对ESG指标体系从环境(E)、社会(S)和治理(G)三个主要维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每个维度下分别包含多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四级指标和细分指标。全书共435个指标,每个指标从指标定义、企业为何考察该指标、指标披露方式、为何披露该指标、与该指标相关的主要指导机构及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指标披露等级及主要适用范围6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本手册作为国内领先ESG领域实践性指导工具书,覆盖当前ESG信息披露指标框架下我国全部行业,可全面、详细地帮助企业建立ESG信息披露体系,有效降低企业ESG信息披露难度,提升国内ESG推广效果。
本书是首 部中国图书馆学史多卷本通论著作,在对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历程进行宏观考察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全景呈现了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丰富成果和重要创获,深入探析了中国图书馆学起源、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及其与各个时期社会文化系统之间的交互影响,恰当处理了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内部 新 旧 、 中 西 要素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的框架和体系。全书依时代和专题共分十卷。其中古代部分为五卷,分别是《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夏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部分为五卷,分别是《民国图书馆学理论卷》《民国图书馆学教育卷》《民国图书馆学学术团体卷》《民国图书馆学学者卷》《民国文献学学者卷》。
本书为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年初版《档案学概论》的第二版。在该版的基础上,本书突出了对档案学根本问题的解读和时代发展性的阐释,对整体结构进行了改造和完善,形成了“客体(档案)+主体(档案形成者、档案工作者、档案机构、档案利用者)+主体之于客体的管理活动(档案工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体系(档案学)”的总体结构。回答了有关档案、档案工作、档案活动的主体、档案学四个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构建了学术理性和时代特点相统一的档案学基础理论体系。
《孔子圣迹图》是记录孔子一生行迹的连环图画,是一部形象化的孔子编年史,其内容主要选取《史记 孔子世家》,个别画幅取材自《孔子家语》、《论语》和《孟子》,形式有石刻本,木刻本、手绘本,有线刻、白描、套色彩绘等。自汉代开始,不断有人绘画和塑造孔子的形象,宋、元、明之际,德治教化出现了 二十四孝图 和绣像话本、小说,均为大众启蒙读物。描绘孔子生平的圣迹图,目的相同,功用相仿,*初是木版雕制,以便印刷流传。zui早的《孔子圣迹图》出现于元代。
《国家图书馆年鉴2022》力图系统、全面地记录国家图书馆2021年度的事业发展状况和进程,着眼于记录主要事件,反映年度工作,保存重要数据,提供决策参考,服务业界社会。本书正文采用分类编辑法,全文由综述、特别记载、党建工作、馆藏建设与管理、服务工作、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重点文化工程及项目、文献整理与编辑出版、学术与科研、对外及与我国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群团工作、内部综合管理、统计资料、馆发文件、媒体报道、年度大事记以及综合索引等部分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