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兼顾学科传统及其*发展,以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为核心,系统地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分为五单元十课:目录学、版本学为入门篇,校勘学、注释学为提高篇,编纂学、辑佚学为博览篇,考证学、辨伪学为深化篇,专科文献学、古籍电子文献为拓展篇。每单元都相对独立,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讲授。 本书的突出特点如下: 简明实用。本书简明扼要、图表生动、例证丰富,力求用浅显的语言将枯燥的文献学理论和方法讲解透彻,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利于教学。本书在每一课开头提示教学重点、授课学时,课后有课外阅读书目和练习题,并配备有教学PPT,方便教师的 教 与学生的 学 。 编者队伍年轻化。本书编者都为国内高校青年学者,锐意创新,使本书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紧随学术潮流,如专科文献
本书直接地呈现了质性文本分析过程中的核心步骤,目的在于指导读者进行质性数据系统化分析。详细描述了质性文本分析的三大主要方法: 本书所描述的质性文本分析,来源于主题分析、扎根理论、传统内容分析和其他理论。这是一种阐释性诠释的系统化分析。在英语国家, 内容分析法 往往是与量化范式相关联的,因此,术语 质性内容分析 似乎自身是个矛盾体。为了避免这些误解,本书使用 质性文本分析 来替代。本书详细地描述了质性文本分析的三种方法 主题分析、评估分析和类型创建分析。着重介绍了各种复杂的分析类型以及如何呈现结果的方式。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质性文本分析的可能性,本书也展示了如何使用QDA(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质性数据分析)软件来进行分析。
本书是我社1989年出版同名书的修订版。该书出版十余年来已成为许多高校历史文献学专业师生的*教材,具有较大影响。为适应学科与学术发展的需要,及时反映学术研究的*成果,我们组织专家对此书作了较大的修订,在保留原来许多优点的基础上,调整了原书的结构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修订后的版本,全书结构更为周密合理、内容更为丰富准确、表述更为简明得体。在全面介绍和表述历史文献学基本知识、基本材料,反映学术界*成就的同时,更注重指导读者了解和掌握文献整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校雠学》一书原是向宗鲁先生在川大授课的讲稿。向宗鲁逝世后,由其弟子屈守元根据讲义及部分手稿整理成书。本书分为十二篇,其中《原始》、《宗郑》、《明颜》、《申陆》四篇,分别对向、歆父子、郑玄、颜之推、颜师古、陆德明等列专章,对其校雠学上的业绩贡献作精辟论述,《择本》二篇从书史的角度对古籍诞生以来的校雠学历史作了深入的考论。全书分之则为历代校雠学家和校雠学的论列专章,合之则为一部完整的校雠学史。体大思精,结构严密。全书以骈文写就,俪语为纲,子注为目,疏密有致。阅读时除增长丰富的典籍知识外,还获得美的享受。
苏德战争爆发之初,苏联为何发生情报失误?珍珠港事件中,美国情报机构表现出哪些明显的失误?二战中,希特勒为何认为盟军会把加来作为主攻地点? 朝鲜战争中,美军为何选择在仁川登陆?关于苏联在古巴的军备建设问题,美国情报界发现了哪些异常迹象?纳赛尔在分析以色列的意图时存在什么缺陷?海湾危机中,布什总统为何不相信伊拉克会入侵科威特? 对本 拉登和 基地 组织的恐怖活动,美国情报机构有没有提供有效预警?巴基斯坦贝 布托被暗杀事件,是否存在信息空白?孟买恐怖袭击事件暴露出印度情报搜集能力存在什么不足? 本书选取从二战到当代的21个历史大事件,如德国突袭苏联、日本突袭珍珠港、诺曼底登陆、仁川登陆、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阿以战争、两伊战争、海湾危机、孟买恐怖袭击等,完整再现当时的情景,从情报视角分析事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是我国数千年知识的宝库,但如果读书不得其法,则势必一无所得。 典籍分类正如书海里的指南,启示读书的方法,引导求学的门径。 本书论述中国古代的知识与典籍分类,考索古代“七略”“四部”两主要分类的特征与嬗变,并追寻这种分类的思想文化渊源,为我们拨开求知路上的迷雾,指点入学的路径。
本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档案管理工作概述、档案的收集、档案的管理、档案价值的鉴定、档案的保管、档案检索、档案的提供利用、档案的编研、档案登记和统计工作、人事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特殊载体档案管理等内容,全书追随档案工作现代化、信息化的步伐,材料新颖,实用性强。本次修订主要结合档案管理业内*方法和案例进行内容更新。
昝亮主编的《藏书家》(第22辑)收录文章21篇 ,有刘浩敏的《中国印谱版框之美》、谢其章的《沦 陷时期文艺期刊经眼录(南京篇)》、赵俊杰的《随 性而为随喜而做》、彭震尧的《看到我就是看到 鬼 了》、韦力的《风雨藏书楼》(一)、王朋的《千 目庐钩沉》、刘蔷与王锷的《读书清华园钩玄古文献 》、邢蓝田的《藏书百咏》、王国香的《古籍编目随 记》等。 刘浩敏女史跟随印谱收藏大家林彰松先生治 学,目验广博,兼之才情斐然,作文深入浅出,尽揭 古人雅好。谢其章先生的文章一如其旧,旁征博引, 由点及面,娓娓道来,勾勒出沦陷时期南京地区出版 的文艺期刊之概况。赵俊杰先生是**赐稿,大作详 细讲述了其藏书的乐趣与艰辛,也如题目所示,其藏 书乃随性而为、随喜而作。彭震尧先生的文章深情回 忆了老一辈藏书家、史学家谢兴尧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