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发微》,是1932至1948年间余嘉锡在北京各大学主讲目录学课程时的讲义,本书以 辨章学术 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目录学体系。对目录书的体制、目录学的源流、历代目录书的类例沿革阐述甚详,举出目录学的体制有四种类型:一为篇目,考一书之源流;二为叙录,考一人之源流;三为小序,考一家之源流;四为版本序跋,考一书之源流。 《古书通例》是余嘉锡先生另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本书论及著述体例问题,对汉魏以前古书通例详加诠释,不少认识已为出土简帛书籍所证实。
《校雠学》一书原是向宗鲁先生在川大授课的讲稿。向宗鲁逝世后,由其弟子屈守元根据讲义及部分手稿整理成书。本书分为十二篇,其中《原始》、《宗郑》、《明颜》、《申陆》四篇,分别对向、歆父子、郑玄、颜之推、颜师古、陆德明等列专章,对其校雠学上的业绩贡献作精辟论述,《择本》二篇从书史的角度对古籍诞生以来的校雠学历史作了深入的考论。全书分之则为历代校雠学家和校雠学的论列专章,合之则为一部完整的校雠学史。体大思精,结构严密。全书以骈文写就,俪语为纲,子注为目,疏密有致。阅读时除增长丰富的典籍知识外,还获得美的享受。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53种的修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文),加快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医学人才成才规律和中国医学教材建设规律,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精品教材。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
本书兼顾学科传统及其*发展,以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为核心,系统地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分为五单元十课:目录学、版本学为入门篇,校勘学、注释学为提高篇,编纂学、辑佚学为博览篇,考证学、辨伪学为深化篇,专科文献学、古籍电子文献为拓展篇。每单元都相对独立,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讲授。 本书的突出特点如下: 简明实用。本书简明扼要、图表生动、例证丰富,力求用浅显的语言将枯燥的文献学理论和方法讲解透彻,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利于教学。本书在每一课开头提示教学重点、授课学时,课后有课外阅读书目和练习题,并配备有教学PPT,方便教师的 教 与学生的 学 。 编者队伍年轻化。本书编者都为国内高校青年学者,锐意创新,使本书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紧随学术潮流,如专科文献
本书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能够站在现代学术的立场,对中国古代的目录及目录学给予全面的、科学性总结的著作。本书从目录的概念,目录的分类及发展演变,目录的编制、体例,目录的种类、功用等各方面,对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的目录进行了全面、系统、详细的分析论述,评价其优劣,指出其不足。全书体大思精,重点突出,资料详实。并对所涉及的目录、著作注明出处,使得本书同时具备很强的资料性和实用性。毫无疑问,直至今日,无论是了解、利用中国古代的目录,还是学习、研究中国目录学的历史,此书都是的经典之作。
本书对《别录》、《七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大藏经、道藏、《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通志?艺文略》、《校雠通义》、《四库全书总目》等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目录学典籍进行了梳理,由此对中国目录学史的发展轨迹做了全景式概括,论域涉及儒、释、道等多个方面。在对各种目录学典籍探讨的过程中,关注了各个时段的学术流变。本书于目录学与国学纲举目张,既有提纲挈领式的宏观考察,又有细致深入的微观探析,对读者研治目录学或国学均有所助益。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应邀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讲课,在讲稿基础上写成本书。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实用性。1996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已经编辑出版了5卷,按时间段分别为1978—1996年、1996—2000年、2001—2007年、2007—2012年、2012—2017年,本卷为前5卷的续编。本卷收录了2017年10月至2022年10月党中央,中央纪委以及党中央工作机关制定的部分现行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共127件,反映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规治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
本书是中国1192年至2015年县级以上新旧地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总汇目录。本书辑录的方言范围包括大方言区下的官话和非官话,也包括仅通用于个别城镇的土语;辑录的具体内容包括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辑录的资料主要来自方言专志,新旧地方志中专设的与方言有关的卷次,以及散见于风俗和舆地等篇中的方言资料。本书的排序按照《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中的地名为准,分上下编,上编辑录旧志中的方言资料,按照志书名、编撰者、版本、卷次排序;下编辑录新志中的方言资料,按照志书名、编撰者、篇章(含页码)、出版者和出版年份排序。本书为中国古代语言学、语音学、文字学、方言学等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方便研究者进行检索。
本书是潘建国教授近十年在小说版本考辨方面的累积性成果,作者深入调查了海内外数十种稀见的小说文献,包括一些孤本,借版本考辨探究小说情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研究深入且具有说服力,是近年小说版本研究的力作。
《西方古典文献学发凡》是一个选编本,由三篇文本构成,分别是维森博格的《西方古典语文学简史》、厄森胡特的《西方古代修辞术简史》以及耶格尔的《文本考据》。三篇文本分别扼要介绍了西方的古典语文学史、古代修辞学史和文本考据学(校勘学),头两篇提供的是西方古典学的历史概述,第三篇可以算作是古典学训练的基本功,均属于古典文献学的常识,与我国的古典文献学没有太大差别。 本书由刘小枫教授选编,选自德国大学古典学系的本科教材,旨在为我国大学的古典学本科建设提供参考。西方的古典文献学史隐含着西方文明自身内部的问题,唯有关注到这些问题,我们才会意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古典文献学的差异。
《书目答问》是晚清重臣张之洞所撰写的一部名著,对晚清以来的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著名学者陈垣、余嘉锡等就是通过研习此书走上治学道路。此书民国时期,范希曾进行了补正,出版了《书目答问补正》,风行至今。柴德赓先生是20世纪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得意门生,陈垣先生在文献学领域造诣深湛,柴先生师从名师,在这一领域也佳作颇多。柴先生身后,家属从先生旧藏中觅得先生批注本《书目答问补正》二册,全书批点颇多,可以看出柴先生在此书上所下功夫之深。此次影印出版,并附以孙文泱先生所整理的批注释文。以柴先生1962年所写《重印〈书目答问补正〉序》为本书序,附录部分有四:1《〈书目答问〉清代著述家姓名录》和2《〈书目答问补正〉著作家姓名录》,这是柴德赓编写的《书目答问补正》的反向查询工具书,在当时属独创。此部分由
中国古代发明了系统的文献保护理念、方法和材料,卓有成效地防治了蠹蛀、潮湿、火水、灰尘和破损等对文献的损毁,是一笔极可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方法是针对中国古代特殊的文献载体、书写工具、装订形式、地理气候环境而产生的,适合于中国古代文献。作为一部全面研究古代文献保护方法的专著,王国强等著的《中国古代文献的保护》试图全面揭示中国现存古代文献损毁的现状及其原因,梳理古代文献保护方法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分析古代文献制作原材料的防蠹性能,讨论药物方法、防霉方法、防火方法、装帧修复方法在文献保护中的历史及其作用,研究修复古代文献所用浆糊和配纸的制作原则和方法,提出基于传统文献保护方法的中国古代文献保护方案,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目前,在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梵蒂冈、瑞典、荷兰等欧洲国家共藏有各种满文文献一千余种,是研究满语及中欧历史文化交往的珍贵史料,但国内研究较少且没有进行过专门的整理。本书稿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欧洲满文文献总目提要 (18FMZ008)结项成果,作者通过实地考察,以书目提要的形式,将欧洲各国图书馆、博物馆、大学等机构所藏满文文献中的古籍图书编纂为《欧洲满文文献总目提要》一书,厘清其来源、总述其现状并考证其在欧洲的传播利用情况。书末附 索引 数篇,以便查阅。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 1928 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全书内分 4 卷,考证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一书中经、史、子等各类书的真伪。例如,书中考证《周礼》、《忠经》、《庄子》、《山海经》、《尔雅》、《国语》等不伪,《古文尚书》、《孔子家语》、《西京杂记》、《十六国春秋》、《元经》等则为伪书。
为了进一步促进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及其与国学研究的良性互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四川大学、《巴蜀全书》编纂组于2018年10月联合主办全国高校 古籍整理与文献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 。专家学者们在会上发表的论文,特集结成本书。书稿主要内容有:三十余年来古籍整理工作的经验教训,*高校古委会联系的各古籍所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历史、代表性成果的得与失,文献学专业的内涵、特点、现状、知识与理论建构、人才培养现状与隐忧、学术平台建设与未来发展等。书稿重点关注我国古籍工作的三大部分,即古籍的收藏与保护(主要工作由图书馆为主体进行)、古籍的整理与研究(主要由高校担任)、古籍的出版与规划(主要工作由出版社完成)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特色,探讨三部分工作的协调机制,以及三部分发展都涉及的古籍整理研究人才的培养
顾廷龙(1904 1998)是当代著名的文献学家、目录版本学家,先后任职于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其遗留日记手稿,现存1937年1月至1984年间记录,略有缺载,但1938 1951年部分相对保存完整,记录了顾廷龙经办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的详细经过,并涉及他与民国学者、私人藏书家、书商等交往的记录,内容丰富,是了解、研究近代文化史、学术史、书籍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日记后附录1953 1958年上海市合众图书馆、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工作计划、简报、年度总结等全宗材料,是研究民国时期北平、上海等地的学术史、经济史、生活史,以及中国图书馆史重要的文献资料。
书稿以已经整理出版的郭店、上博、清华三种战国楚简为取材范围,以楚系文字中构字能力z强,且与其他时、地字形形成明显系统对立的 心 符为研究对象,将三种楚简中的 心 符字与《说文》收字对比,分为不见于《说文》(形异义同)、见于《说文》而意义不同(形同义异)、同于《说文》而不行于后世(形义皆同但未传世)三种情况,共举近百例(组)进行分析。结论部分将楚人创造 心 符字的方法总结为替换、增形、新创三种类别,并对楚简大量使用 心 符造字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史意义进行了分析。
鸦片战争前,有时代危机感的龚自珍,关心世界大事,记载中日学者访求佚书的交往。此后,黄遵宪、杨守敬在日本访求海外汉籍,曾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前辈学人访求海外汉籍,他们的目光着眼于“访书”,寻访中土失传而东土现存的珍本古籍,而没有从文化交流的大局作进一步系统的探讨。看到北京大学严绍璗教授的新著书稿《日藏汉籍善本书录(共3册)》,心开目明,十分欣喜。
舆图文献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审视舆图文献,用历史地理学方法研究历史时期的海防问题是很好的视角。《舆图文献视野下的明清广东海防》通过检阅国内外遗存中涉及明清时期广东海防的大量珍贵舆图文献,尤其是通过文献整理及舆图档案公开而涌现出的鲜为学界所知的稀见舆图文献,对广东地区重要的海门、水道、港湾等地理环境要素,以及受其影响而做出军事部署的水师战船、海防炮台进行了探讨。
这套《书目题跋丛书》与上述丛刊不同,以收集晚清以来重要、实用而又稀见的,尤其是不曾刊行的书目题跋为主,同时适当兼收晚清以前重要题跋专书的整理本或名家增订本、批注本;以提要式书目和题跋专著为主,同时适当兼收重要学者和著名藏书家所撰题跋的辑录本;以图书题跋为主,同时适当兼收书画题跋及金石、碑传题跋。在出版方式上,不采用影印形式,而是按照古籍整理的规范,标点排印,以方便广大的文史研究者、工作者、爱好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阅读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