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习称的《礼记》,为《小戴礼记》,我们熟知的《大学》《中庸》即出于此。后经东汉经学大师郑玄(127 200)作注,《礼记》地位更为尊崇。郑注不仅使一些晦涩难解的文字详明易懂,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经文内容,裨益后学,经久不衰。此本二十卷,宋蜀刻八行本,为郑玄注、陆德明释文,是注疏汇合之前的 单注本 ,较为接近郑玄注本的本来面貌。原书为清宫天禄琳琅旧藏,后卷1-5藏于辽宁省图书馆,卷6-20藏于国家图书馆,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今据两馆原书高清扫描,形成合璧,原色印刷。既可以供学界研究使用,也有较高的收藏观赏价值。
本书为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推出的 近墨堂法书丛刊 中的一种。 何绍基(1799 1873),字子贞,号蝯叟,斋号东洲草堂,湖南道州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武英殿纂修,国史馆纂修、总纂,国史馆提调,四川学政。咸丰五年(1855),何氏在四川学政任上,被罢职。此后,何氏分别主讲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晚年漫游吴越,同治十二年(1873)病逝于苏州,享年七十五岁。 何氏日记手稿两册为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所藏,起讫时间分别为: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元旦至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五月廿九日;咸丰八年(戊午)三月廿三日至咸丰九年(己未)五月十三日。故简称《丙丁日记》《戊己日记》。 何绍基精于经史、小学,又是晚清杰出的书法家,在学术史上有较大影响。由于他常年仕京经历,使他完全融入当时文化圈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内容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图书情报工作管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情报分析与研究、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文献学8个部分,共3436条。本书对每条名词均给出了定义或注释。这些名词是图书馆、文献情报机构、科研、教学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规范名词。
本书为国医大师张灿珅教授《中医古籍文献学》的修订版,包括中医古籍文献的源流与流别、书名与篇名、书体结构、文体、文字、标记符号、载体、著录、校勘、注释、类书与丛书、聚散与辑佚、辨伪等有关内容。旨在结合一般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介绍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等。历史地、客观地反映中医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与基本面貌,系统地、科学地总结与概括中医古代文献研究与古籍整理方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
《宋代农书研究》首先梳理了中国传统农学、农书涵义演变的历史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兼顾农学学科系统性和中国传统农书特殊性的分类法。其次梳理了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以来 的农书研究史,揭显、剖析了125年间研究范式的转移历程及其与社会发展、时代主题之间的深刻联系。在此基础上,本书以宋代农书为典型,探讨宋代农书激增的原因,论述宋代 综合性、耕作类、农具类、农田水利类及作物类、蚕桑类、园艺类、畜牧类、水产类、食品加工类、灾害防治类等农书,总结宋代农书的整体特点,客观揭示其在中国传统农学史上的 地位。
《书目答问》是晚清重臣张之洞所撰写的一部名著,对晚清以来的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著名学者陈垣、余嘉锡等就是通过研习此书走上治学道路。此书民国时期,范希曾进行了补正,出版了《书目答问补正》,风行至今。柴德赓先生是20世纪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得意门生,陈垣先生在文献学领域造诣深湛,柴先生师从名师,在这一领域也佳作颇多。柴先生身后,家属从先生旧藏中觅得先生批注本《书目答问补正》二册,全书批点颇多,可以看出柴先生在此书上所下功夫之深。此次影印出版,并附以孙文泱先生所整理的批注释文。以柴先生1962年所写《重印〈书目答问补正〉序》为本书序,附录部分有四:1《〈书目答问〉清代著述家姓名录》和2《〈书目答问补正〉著作家姓名录》,这是柴德赓编写的《书目答问补正》的反向查询工具书,在当时属独创。此部分由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天一阁所藏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 的成果之一。择取天一阁藏明人文集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百四十部珍稀文献,逐一撰写详细的提要、拍摄书影,具有重要价值。书后附天一阁藏明人文集善本简目,依著者音序罗列五百四十部文献,以便读者使用。
《安徽文献总目(1911年以前)》是旨在全面著录历代皖人各类著述及版本情况的目录类工具书。全书总字数在一百二十万字左右,用繁体竖排,有传统专名号,附书名、著者索引。其主要内容及体例如下:著录自先秦至1911年间安徽历代学者、文人所撰述、辑录的相关文献以及其他安徽地方文献。为系统反映皖人著述全貌,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文献,不论存佚,全数收入。以朝代为顺序辑录,同一时代者则以姓氏笔划为序排列。每一作者,著录其所有著述名称,注明出处。同书异名、卷篇有异均单独列出,加 又 别之。凡现存著述,罗列其各种版本及收入丛书等状况,如遇珍稀善本、稿本、抄本、精校本等,则尽可能则注明现收藏单位。附有 书名索引 、 著者索引 ,用文史工具书通用的四角号码检字法,字头之拼音与笔画也转化为四角号码附入,以方便使用者。
黄灵庚教授编纂《楚辞文献丛刊》的同时,对200多种楚辞学著作详细评述,撰成这部《楚辞文献丛考》。他对著作的底本来源、注释的因承等,均作翔实考证、评述。且别白是非,有真知灼见,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体现其研究的深度、广度。同时,附上相关图书的彩色书影,对《楚辞》研究者来说,《考述》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尤其对初涉《楚辞》的读者来说,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本书收上海古籍出版社 (包括本社前身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56-2016年6月间出版的万余种图书内容提要及相关版本信息。按图书分类法分类,并结合本社具体出书情况,按,按文学、历史、哲学、考古 文博 语言 文字、艺术、文化、科技、教育、综合九大类排列,大类下再细分若干小类。每个条目包括书名、作者(无署名者除外)、出版年月、开本、页数、装帧(不标明装帧者为平装)、定价、内容简介等内容。附录历年图书获奖信息、书名检索(笔画及书名首字汉语拼音检索)、丛书名索引(按笔画排列)、上海古籍出版社联系方式等。
武汉大学图书馆是我国较早成立的大学图书馆之一,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积累,现有古籍藏书近50万册(件),其中古籍善本6000多部,97000余册(件)。本书依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加以编排和著录,对所收图书的书名、卷数、著者、刻抄印年代、地域、刻书机构、行格字数、边栏、书口、刻书牌记、钤章、刻工等事项作了详细和准确地揭示。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实用性。1996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已经编辑出版了5卷,按时间段分别为1978—1996年、1996—2000年、2001—2007年、2007—2012年、2012—2017年,本卷为前5卷的续编。本卷收录了2017年10月至2022年10月党中央,中央纪委以及党中央工作机关制定的部分现行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共127件,反映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规治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
本书论述了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史,研究了古籍版本学的鉴定方法。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科研工作者了解科学研究进展的主要媒介之一。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项目组根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利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数据,以期刊的文后参考文献为统计对象,揭示了我国不同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关注的学术期刊。 本书从期刊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半衰期、学科影响力等若干个角度,展示了核心期刊的年度影响力,可以为期刊编辑人员提供竞争情报分析的依据,为读者推介期刊,也可作为图书馆期刊采选、剔旧的参考依据。 《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期刊引证报告》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参考工具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的研究项目,北京地区28所高校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的115位专家和工作人员参加了研究,全国各地3779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表的评审工作。自1990年开始,研究成果已出版了1992、1996、2000、2004、2008、2011等六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大规模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大陆2009-2011年间出版的中文期刊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研究,经过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983种核心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是图书情报机构进行期刊采购以及读者导读等的重要参考工具。
亨利 考狄所著《中国学书目》,将汉学发轫时期至1924年的汉学研究论著目录全部收入,为汉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极为方便的论著检索向导。包括用各种欧洲语言写成有关中国的专著和文章,甚至小启事和书评,不论在何地出版,差不多尽数囊括。此书1880年获法兰西铭文与美文学院斯坦尼斯拉斯 儒莲奖,为西方汉学领域之名著,至今仍是欧美研究中国问题学者的书。《中国学书目》1881.1885年出版,1904 1908年出第二版,四卷;1922 1924年补编一卷,共计五卷,作者把西人研究中国各方面的著述和论文以及中国古代名著的译文分类列目,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早期西人研究中国的状况,是西方汉学史上部比较完整的汉学书目。陈寅恪先生当年从欧洲回国,在清华国学院开课,就是主讲《考狄书目》,傅斯年等人也非常重视这部书目。 袁同礼《西文汉学书目》,又称续考狄
亨利·考狄所著《中国学书目》,将汉学发轫时期至1924年的汉学研究论著目录全部收入,为汉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极为方便的论著检索向导。包括用各种欧洲语言写成有关中国的专著和文章,甚至小启事和书评,不论在何地出版,差不多尽数囊括。此书1880年获法兰西铭文与美文学院斯坦尼斯拉斯·儒莲奖,为西方汉学领域之名著,至今仍是欧美研究中国问题学者的书。《中国学书目》1881-1885年出版,1904-1908年出第二版,四卷;1922-1924年补编一卷,共计五卷,作者把西人研究中国各方面的著述和论文以及中国古代名著的译文分类列目,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早期西人研究中国的状况,是西方汉学目前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学书目。陈寅恪先生当年从欧洲回国,在清华国学院开课,就是主讲《考狄书目》,傅斯年等人也非常重视这部书目。 袁同礼《西文汉学书目》,又称续考
一、本书以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为底本编纂而成,对《十三经注疏》的经书正文进行索引。索引的字形、断句以该本为准,我们对个别讹误的字形和断句进行了修改。 二、本书的单字索引,可以利用部首箪画检字表、拼音检字表和四角号码检字表进行检索,人名、地名、职官、引书、其它专有名词及校勘记索引等内容,则依部首箪蛊排列顺序另设专类检索表,以便查检。 三、索引的全部内容,包括索引条目和引出的文句,均以《辞源》部首单画的川贝序排列一一引出文句个字的部首笔画数少的在前,多的居后;引出的文句个字相同的,则依第二个字的部首笔画的多寡排列,下依此类推。其它索引项(人名、地名、职官、引书、其它专有名词、校勘记索引等)也照此处理。 四、本书采用分经索引的方式,即列出一个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未曾中断的文化,具有举世公认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拥有浩瀚的古籍文献。从古的甲骨刻辞、 青铜器铭文、石刻文算起,到简帛书和写、 印在纸上的书籍,中华古籍文献历时三千多年,其历史之悠久,数量之繁多,内容之丰富,世所罕见。这些珍贵古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由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编的《浙江省古籍普查手册》按照《浙江省古籍普查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参考《中华古籍总目编目规则》等文献,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手册》、《古籍普查培训讲义(试用本)》、《“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基本项目与扩展项目说明》、《古籍定级标准》、《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等规定的如客观著录、文字规范等普查原则,进行了细化、规范化,增加实践的案例。对现实存在的多种古籍信息著录方法作了明确统一的规定,避免矛盾。本书尽可能在每个知识点配图说明,是通俗易懂、操作性强、内容全面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