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中筠自选集:士人风骨》一书所收文章,写于1996—2010年间。组文章主要讨论知识人的精神家园;第二组文章多是基于历史题材的心得。贯穿全书的核心是,作者紧紧围绕知识界的思想现状,梳理古今文化传统的递变,从振兴民族精神的角度,提出建设新文化的紧迫性。明确表达了当下重建民族精神家园,要继承五四精神,要发扬“士”的传统美德,为制度转型起催生作用。
《故宫物语》第一篇“话文物”中,野岛刚评述了《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图》、《快雪时晴帖》、《毛公鼎》、《富春山居图》等37件台北故宫的重要馆藏,时而描写作品本身,更多的则是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些文物在战时的颠沛流离中所经历的故事。第二篇“谈故宫”中国,每一话都围绕着与故宫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特写了故宫的过去。“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文化反映了中国所有的东西,中国人也通过文化反映了自己的历史和命运。”第三篇“访昔人”则通过专访故宫历任院长等社会人物,揭露了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为作者常年积累的学术短讯、书评、忆往文章及杂感等。全书分为“莎学拾零”、“闲读偶得”、“西文探隐”、“旧日情怀”、“师友忆往”、“自说自话”、“浮世杂感”及“美国扎记”等八个部分。作者以其深厚扎实的中、外文功底,敏锐正直的目光,考究、评论了一系列的学术问题、人文社会问题及其他相关的问题,体现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人文修养和正直良知。
“吴中博物馆基本陈列”是围绕吴地万年文化展开叙事的展览,本书以吴中博物馆基本陈列为依托,通过导览、策展、观展三个部分,借助采访札记、图文说明、 资源融合等形式,对吴中博物馆如何策划、组织、制作、运营“考古探吴中”“风雅颂吴中”基本陈列进行了深入、详实的记录。书中不仅用采访对谈的形式呈现了各类人员参与展览制作的过程与细节,还邀请不同群体的观众以独立的视角表达观展感受,为读者全面呈现一座市县级博物馆如何策划制作高质量的基本陈列。
乾陵,唐代皇家陵园,关中乾州胜地。因山为陵,依托梁山之坚韧;仿城而筑,巧借长安之形制。凿山开洞,藏珍画壁,造屋雕像,天人合一。内外重垣,四门三阙,归引二圣神灵;两帝一陵,女皇威烈,开创历史典范。有唐一代,民族融合,国力强盛,繁花似锦,铸造了中华文明 的骄傲和自豪。东西互通,胡汉交融;都护守边,长安通明。乾陵的神奇选址、墓葬建筑、陵园制度、雕刻艺术、文化遗存、神秘故事无不显示出大唐的煌煌气象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本书选取乾陵精品文物约20件,生动讲述这些瑰宝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多维度揭示大唐文明艺术精髓,为读者了解乾陵,了解大唐历史提供了一本受众广泛的普及性读物。
一座博物馆是怎样诞生的?本书以对谈形式,全景式呈现湘博近10年设计、建设过程。陈建明、矶崎新、胡倩、杨晓、黄建成等行业领军人物,从博物馆学、建筑设计、空间展陈设计等专业角度出发,讲述由一个概念到一座场馆的落成,如何做到从一粒沙开始,到建筑、园林、展陈,甚至文创都有着湘博的精神和烙印的一体化设计。本书通过剖析湘博设计建造过程,为专业人士提供生动样本与可操作方案;同时通过 竞标、辛追夫人的安置、建筑师的奇特遭遇、T形帛画的展现、常设展的紧张筹备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读者走到神秘有趣的湘博幕后。
在世界博物馆序列中,卢浮宫、英国博物馆、冬言博物馆以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 这四大博物馆以其拥有藏品之多、包揽文明种类之广以及研究人员队伍之精良著称于世。无论对于专业的艺术学者,还是普通的艺术爱好者来说,四大博物馆都是置身异国时不可绕开的艺术圣地。全书将中华文明放置于世界文明的框架中加以论述,以史为鉴,提醒国人莫要崇洋媚外,亦不可妄自尊大,使全书具有较广阔的视野、较开阔的格局。
《第三代学人自选集(第1辑):阅读秩序》的主要风容包括:秩序的阅读、阅读中国市场经济中的秩序、罪犯、犯罪嫌疑人和政治正确、法治三题、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关于马伯利诉麦迪逊案的故事、把道德放在社会生活的合适位置、法学的借鉴与发展、社群主义的挑战?阅读的秩序等。
协商民主的方法是协商民主运转起来的重要保证,协商民主也只有通过具体的体制机制建设、借助具体的程序和技术,落实在方法中才能够发挥其作用。《协商民主的方法/协商民主研究丛书》对常用的协商民主方法,如共识会议、协商式民意调查、公民陪审团、愿景研讨会、学习圈和城镇会议等在不同公共治理议题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协商民主方法不仅局限于此,还需要更为广阔的视野,从整体上单一协商民主方法的应用,朝向“系统转向”,这不是对协商民主具体方法的排斥,而是强调每一种协商民主方法都应在协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究竟如何使协商民主运转起来,当前的这些方法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内容,尤其是要根据不同国家的特点,对协商民主方法进行创新性设计和在实践中检验。
纸草文献的出土,为西方图书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和手资料。在弗雷德里克·G.凯尼恩编著的《古希腊罗马的图书与读者》中,凯尼恩主要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并结合古典文献中关于图书和阅读的零星记述,向读者生动而又详细地介绍古希腊和古罗马社会生活中图书的材质、形制、内容以及阅读习惯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情况。本书是西方图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江西省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它将历史、自然、革命三个博物馆合在一起。该馆藏品丰富、精美绝伦,包括有关古印、陶瓷、玉器、青铜器等详尽介绍。在历史馆中你能领略到推开历史之门的沉重与喜悦;在自然馆内你能探寻生命起源的奥秘、体验江特的自然风貌、观赏五光十色的地矿标本。 本书融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全面了解该博物馆的工具。
《枫丹白露宫的中国皇家博物馆》编著者淡欣。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用无形的钟罩包裹自己的时候,哪儿都可以是家,哪儿也不打动你,在哪儿都是过客,去了到过便罢了。若是赤裸着灵魂行走,就要准备失去自我,而且还是在不可控的程度上,好与不好只有自己知道,被改变了没有也只有自己明白。所以这本书不是要给你知识,也不会代你或带你行走,它只是帮你做一点家庭作业,在你出门前告诉你诸多可能,在你行走中告诉你一些可能有用的背景,在你回来后同你分享行走的感悟。如果货不对板,就请把它放回书架,给想要它的人留着。本书照片除署名外为作者所摄。 本书部分文字史料引自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太谷学派具有相对独特的组织结构与活动特征,其学说信仰及思想具有一定的内涵与吸引力。太谷学派在生存过程中不断调整其民生互助的发展模式,经历了近代政治社会历史环境的考验,并与当代社会良性共存,成为我们研究近现代民间秘密互助团体发展历史与趋势的“活化石”。通过对太谷学派生存历史及信仰的考察,说明其信仰思想及生存阶段、内容等基本问题,从而为深层次的学派研究提供一个更加明晰的思路与平台。对学派的信仰研究也有利于我们弄清中国近现代转型期中的儒、释、道三教在民间的蓬勃活力及其变异,并极大的丰富我们对于近现代宗教史、学术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中的多向性、多元性与交融性。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延安木刻艺术研究》是我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当这本专著最终要面世时,我的心情是忐忑复杂的:这份研究成果历经六年的时间,总算出版了,自己有一种释负的感觉,对于那些曾经给予我的研究以帮助和关怀的人们算是有了一个交待,他们的期待和鼓励敦促我将这份成果整理出版。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将这份研究成果看成是我步入学术之途的开始,我总觉得它是一件习作……至今,我仍能自嚼其中的青涩之味,但第一步总是要迈出的。
《第三代学人自选集(辑):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主要内容包括:心路百年“华夏中心”与新的世界图式漫话徐继畲、从冯桂棻到郑观应洋务思想家试析、“破”与“立”漫话胡适与陈独秀、“哥德”与“费希特”漫话胡适与张君劢、试论胡适与丁文江思想的异与同、“出山要比在山清”漫话丁文江、为传统与现代接榫蔡元培思想透视、傅斯年思想矛盾试析、中国现代思潮中的张申府、闻一多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