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博物馆?现代博物馆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博物馆与博览会的文化功能是什么?博物馆和博览会如何规范参观者的行为?博物馆承担着什么样的文化和政治功能?知识和权力对博物馆的功能演进有怎样的影响? 本书通过梳理18 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公共博物馆的形成过程,考察西方19 20世纪的博物馆和博览会如何展示藏品、接待参观者,分 历史与理论 政策与政治 进步的技术 三部分,探讨知识-权力框架下博物馆的角色、功能和定位,揭示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形成的治理与教化的关系范式。本书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为新博物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关于绘画、木材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物的历史、早期保护试验及其将来的利用情况等方面,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与方法方面的讨论则非常简单。但在今天,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较为常见,已逐渐运用于文物的研究与保护中,这为新时代文物保护的发展增添了羽翼。同时,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和科学家们共同合作,推动了文物分析与保护新方法的研发。 本书重点介绍各类艺术品和考古发掘文物在保护和修复时所使用的化学药品,及这些材料的特殊用途。此外还详细描述了各种方法,包括清洗、保护和修复方法及针对每件器物保存状况的分析方法。本书按文物材质分类介绍,主要包括油画,纸张保护,纺织品与染料,考古木材,化石,石质文物,金属及金属制币及玻璃(包括教堂窗户
藏品管理学是博物馆学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科学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本书力求全面反映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学理论研究若干前沿课题、热点课题的进展情况和博物馆藏品管理实践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博物馆藏品管理相关案例,对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论述。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其中第一章总论部分系统阐述了藏品、藏品管理、藏品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理论问题,第二章到第十二章则分别对具体问题及其原则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修订并增补了有关我国博物馆及藏品管理等领域近年来新的实践及研究成果,同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博物馆工作制度的完善,依法合规、有序繁荣更是博物馆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2007年出版的《博物馆工作手册》一书,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自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宜将十几年来发布的与博物馆事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的文件汇编成册,以进一步指导今后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发展。该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第二部分是博物馆管理,第三部分是藏品管理,第四部分是陈列展览,第五部分是社会教育,第六部分是开放服务,第七部分是安全保卫,第八部分是附录(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其中关于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对当下文博领域开展工作具有更重要的参照意义。
本书以生动、令人兴奋的方式描绘了策展人及他们的研究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出策展工作所需的聪明才智。作者兰斯?格兰德系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科研策展人,他通过自己职业生涯的亲身经历,清晰透彻且不乏幽默地描述了他和他的同事们为了收集展品、开展科研工作,而在全世界探险的有趣故事,探索了研究和收藏的价值、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不断变化的生态以及快速发展的技术所带来的影响。本书的出版为广大读者认识和理解自然历史博物馆策展人的职责及其工作内容和方式打开了一扇窗。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两位著名艺术家合作编纂,由22位来自各国、各领域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共同撰稿,以新颖而独到的视角,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地回溯、解读、剖析 策展 这一概念。通过梳理历史并分析各类典型案例,力图打破界限,使讨论尽可能不受学科、地域、族群、性别以及机构类型的限制。尽管在梳理策展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要将目光投向西方,但当聚焦当代策展实践时,无论其是否发生在文博或艺术场馆内,均被置于全球化语境中加以分析研究。 全书22篇文章在编者的排布下构成完整的有机体,共同对西方思想文化施加于当代艺术和策展领域的影响提出挑战,认为当代策展应有不同的解释,由此形成一场真正的全球性跨学科对话。
《展览设计》这本综合性书籍为展览设计原则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基础。它描述了成为一名展览设计师所需的技能,包括制定展览设计纲要并与客户合作,关于平面、参观动线、布光和无障碍通行的设计原则,互动展览的最新信息,向客户展示设计师的想法,展览制作的实用性资料。其中视觉材料众多,包括数百张已展出的展览照片、概念图、计算机效果图、图表和信息表。所有本书内的信息都适用于世界各地的各种展览,包括永久性和临时性展览,包含博物馆、画廊、游客中心、品牌体验、展销会和节日庆典。《展览设计》的第二版以新的案例研究为特色,展示了一些世界顶级设计实践的近期工作,并扩大了互动媒体部分,包括声音和影像。本书将为学生和新晋展览设计师提供有价值的专业指导和信息。
苏子曰: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本书取名 无尽藏 ,经由 达心适意 写形传神 诗歌绘画 法中尚意 书以学养 五个部分,选取宋元明清诸家名手笔墨丹青近150件,其中不乏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名作,借此梳理文人画的千年脉络,延续苏轼书画艺术精神的简约丰美、意蕴无穷。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对于策展的认知:策展不再局限于以视觉艺术为核心的观念性表达,而是突破了艺术、历史、文化等范畴,成为一种没有任何体制化界定的自由形式。策展包含着文化的参与、选择、安排,更带有策展人批判性的评价和分享,关联着一整套价值观、信仰、习俗和社会活动。策展可以在以视觉主导或非视觉主导的生命的各个领域开展,这种极具挑战性的多样性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书中对策展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哲学色彩的探讨,涉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哲学家。作者以批判的精神去审视哲学概念在当代话语体系下的新的意义和对于策展、对于人的新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观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书对于与策展密切相关的博物馆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作
作者通过大量实际案例与图片,对西方博物馆中的展陈设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介绍,其中包括基本设计理念与具体的实现手段,尤其在“如何将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这一艺术创作的瓶颈问题上具有启发性的思考。本书既是一本艺术与设计类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一本了解西方文化的有趣读物。 作者简介:于海勃,场景设计师,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特聘客座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先后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英国利兹大学、伦敦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自1990年始,长期在英美两国多所大学教授场景设计,并从事一线的设计实践。其二百余个设计作品涉及舞台设计、影视美术、大型活动及博物馆展陈设计等多个领域。2018年被美国加州大学授予荣休教授,现长期定居并往返于北京和拉斯维加斯两地。
博物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组织特性和业务特点,分析和解读这些特点,有助于博物馆工作者适应纷繁变化的工作环境,满足社会和公众的多元需求。《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从博物馆是社会组织系统的认识出发,对当代公共博物馆及其主要活动的概念、特性、任务和方法进行系统解读,对当代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结构体系、研究方法和主要课题进行讨论。
山西博物院藏古籍6千余种、近7万册,古籍善本6百余种、5千余册。时代从晋、唐、宋元至明清;版本繁多,有写本、刻本、名人稿本、抄本、石印、影印等;装祯多样,有卷轴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等;有晋人写经、唐人写经、宋代刻经、写经,明清刻本、稿本、写本。其中,宋代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四川成都雕印的《开宝大藏经》、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至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在福建东禅等觉院刊印的《鼓山大藏经》,明末清初山西著名大家傅山批注的明刻北监本史书、《文选》、《路史》等,傅增湘先生双鉴楼旧藏刻本、抄本,山西地方志为山西博物院重要的特藏。本书收录其中653种古籍善本,每种书有一到两幅书影,并对题名、著者、尺寸、等事项作了详细著录。为古籍研究者提供了一批珍贵资料。
本书是作者继《〈诗经〉的科学解读》《唐诗的博物学解读》后的又一新作。作者花费十数年时间精心研究,以现代科学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工具,运用丰富的学识,配以图画解析,对环保有关的中国古诗中涉及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天文、地理、气象和水文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种社会人文现象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考证,纠正了历代注释和理解上的谬误和差错,赋于这些千年古诗以全新的现代面貌,对读者阅读古诗词,对当今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旧闻记者》出自他独具个性的创意──在二零零五年的每一周同步阅读六十年前(一九四五年)的旧报,并随时写下他的“非典型札记”。他在报章开辟的“旧闻记者”专栏,受到香港和内地读者的欢迎。这是“旧闻专栏”的一个结集,五十篇短文,各附旧报原件,生动有味。对传媒人士,它也是重要却不沉重的“另类新闻史”。为香港读者所熟识的《唐山大地震》作者钱钢,被称为"非典型传媒人"。他用文学和历史的眼光看现实,又常用新闻的笔触写文史。
科学博物馆一直在变化和演化,就像科学本身那样。《国家的科学》从独特的视角,浏览了宏观层面的国家博物馆制度,并对博物馆的角色变化以及科技博物馆在范围更大的社会中所承担的公共感知作用进行了研究。它展示了科学物品的收集和展示手段,探讨了国家、工商业、博物馆资助之间变化而日趋艰难的联系。本书还在其他博物馆的背景下研究了伦敦的科学博物馆,演示了影响个体发展和途径选择的关键差异。国家的科学并非一个按时间统计的博物馆的历史,而是像故事一样吸引人。其内容包括博物馆职员、藏库、建筑、藏品、展品以及参观者......
徐州在汉代为楚国封地。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贬楚王韩信为淮阴侯后,封其弟刘交为楚王,定都彭城(今徐州)。徐州因此见证了汉代楚国190余年的历史,保存了丰富的汉文化遗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汉风楚韵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全书精选徐州博物馆馆藏汉代文物近200件(组),包括形制齐备的印章、装备完善的汉兵马俑、气韵生动的彩绘歌舞俑及温润晶莹的玉器等。书中包含约500幅图片,部分为首次公布,充分还原考古发掘现场,尽显隐匿于文物细节纹理间的高级审美。更有来自考古一线的专家解读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寓意和制作工艺,多角度展示汉代军事、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风貌,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立体的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