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以来,每年12月,来自瑞士的合作伙伴都会与奥维尼埃的迈松?博雷尔基金会合作,在纳沙泰尔组织一次关于博物馆学当前问题的研讨会。在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全世界的博物馆学教授与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国际知名的策展人、文物修复师以及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与两所机构的师生一起,讨论研讨会列出的各项议题。2015年的研讨会的主题是 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和新中介 ,来自传播学、法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和媒体心理学等众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企业界和文物修复行业的专家们也应邀从各自的角度参会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新媒体相关的展览、博物馆数字艺术作品的收藏与保护、文化中介与博物馆数字化传播以及内容数字化的法律方面的问题,来说明 新媒体 的功能性和活跃性以及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影响程度。
本书作者大卫.卡里尔教授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其近著《博物馆怀疑论》为同类著作中的翘楚。作者在及时传达当代国际上有关艺术博物馆研究的*思想的同时,也展开了自己视野广阔而又催人深思的理论探索,既深入讨论了大型的博物馆(如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精湛分析了私人的收藏馆(如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图加特.加德纳博物馆,加州的盖蒂博物馆),为人们进一步思考当代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提供了灼人的启示力。
在这个艺术品占有和追缴的故事中,没有任何一方能置身事外。 如果当年希特勒考上了美术学院,还会不会发生后来的世界大战?历史容不得假设,但希特勒究竟有多喜爱艺术,却是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 本书是一部另类的艺术史,它不只是告诉读者希特勒的 林茨特别任务 是如何的黑暗和罪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战时艺术品流通的链条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其中独裁领袖、下属执行机构、艺术史学者、画商、艺术中介人、艺术品原物主等在各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背后的原因。可以说,多数艺术品的来源并非主动盗抢:第三帝国的臣民踊跃捐献,但却因为达不到要求而被拒收;犹太收藏人为了自保,主动卖画并为这项任务积极工作;欧洲各国的艺术品商人为了大价钱争相卖画给德国,甚至为了战后交易作废以便回收艺术品而拒开发票?? 今天来看这段历
这里汇聚了人类创造的无数璀璨瑰宝; 这里充盈着艺术和知性,却也充满神秘感; 这里洋溢着永恒大美,但抢夺文物的争议也始终不断。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优选、的博物馆之一,1759年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它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罗浮宫并称为世界三大博物馆,目前拥有藏品1300多万件。由于空间上的,大量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大英博物馆法》规定:“现有的与之后增加的每一件藏品都将较为保存并供后世利用,且保证所有学者和怀有好奇心的人都能自由进出。”博物馆至今仍坚持这一原则:免费开放,所有人都能自由进出。 卢卡·莫扎蒂编著的《伦敦大英博物馆:伟大的博物馆》是对大英博物馆部分藏品的一次巡礼,该馆是有着重量声誉的博物馆,藏品不但数量极其庞大,其质量也是一流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物价值。
本书介绍了八位菩萨的传说故事、生平事迹,讲述了各位菩萨在自己的修行过程中所遭遇的困惑与阻碍以及如何克服的,除此外,还有各位菩萨修行的心得体会。八位菩萨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 这八位菩萨,是大众熟知的形象,其故事流传很广。本书是对其故事的一次系统性汇集,语言通俗,故事性强,有助于大众对其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了解。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在形形色色的各种讲座中,就讲演者的知名度、面向公众的影响力以及在普及与学术的结合、听众人数(在大学的报告厅举行)方面,声望、首届一指的就是大学达尔文学院的这个系列年度主题讲座。 这些讲座主题开放,论述深入,叙述新颖,不守常规,多个学科就一个主题由各学科从多个视角来阐述,主题本身似乎不属于任何学科,比如 结构 起源 颜色 灾难 记忆 证据 时间 身体 等。 这里我们能看到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真正有机结合,真正知识人的视野和素质,用我们通常很难想到的思考方式来表现这个世界,提供对世界不断的新的解释。 讲演者有画家、舞蹈家、天体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小说家、神经系统科学家、控制论者、建筑大师、心理学家、作曲家、哲学家、经济学家。
正所谓海纳百川,博物馆便是汇聚人类文明成果的海洋,肩负着对藏品按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标准予以分类研究的任务,承担着为公众提供知识介绍、学术教育和艺术欣赏的使命,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设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博物馆已超越收藏、研究与展示等功能,开始向沟通、经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与参观者建立互动关系等目标迈进。多元化的使命仿佛让博物馆从让人膜拜的知识殿堂变成了无穷奥秘的大千世界,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博物馆12讲》既有对博物馆源流与历史的全面梳理,也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可帮助读者走进博物馆欣赏知识之美,体会博物馆动人心弦的魅力之所在,探知博物馆背后的理念,享受“发现”的愉悦。
始创于1952年的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内所珍藏的珍贵文物共有12万件之多。面积达1万2千平方米的上海博物馆新馆内,设有11个专题陈列馆、3个展览厅和一个捐赠文物专馆。 除此之外,上海博物馆还拥有一批古文物研究、鉴定和考古的高级专家,有出版物和现代化图书馆、实验室、文物修复室,并设有一个多功能国际学术会议演讲厅。 本书融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全面了解该博物馆的绝佳工具。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并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中国在数字博物馆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批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开通运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数字博物馆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出现了一些亟待的问题。 本书汇集了“2007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与会代表提交的40余篇论文和演讲报告、优秀案例,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数字博物馆建设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既有对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前景展望,也包括对数字博物馆开发技术和艺术表现的分析,反映了当前北京乃至全国数字博物馆建设与研究的水平。本书的出版 犹如在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百花园中增添了一朵新蕾,曾经和仍在为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辛勤耕耘的朋友们,一定会受到教育和启迪。
本书介绍了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博物馆的10个案例,分别从发起者和消费者的角度讲述了有关运用技术和数字化的举措。这些内容是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的博物馆学课程的架构工具。它涉及到博物馆创新的方方面面,从以观众为中心的服务业,如信息咨询处、移动式导览服务、基于无线网络的增强设备等,到展览体验,再到博物馆的后台应用,如集成电话、无线信号、数据库存储、通信接入点、会员资格及用户体验数据等。
顾群主编的这本《中国民族博物馆研究(2014上)》为涉及民族博物馆理论、实践、文物、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等方面的论文集,概计20篇,深入讨论民族博物馆学相关理论与实践、民族博物馆建设与发展、民族博物馆机制创新、民族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地方民族博物馆发展历程、当下民族类博物馆热点问题评析与解读、民族文物界定、民族文物征集与收藏保护、民族文物研究等方面的问题,旨在追踪全国民族类博物馆的行业轨迹,推出民族类博物馆的前沿学术成果,从而推动民族博物馆的行业发展。
《上海文博论丛》是由上海博物馆主办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文物类的期刊。从2002年9月份出版第1辑以来,至今已出版37辑。其内容包括“主题与专栏”、“新闻与发现”、“探索与分析”、“海上人文”等四个栏目,主要介绍了国内文博方面的*学术成果和*资讯,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容依旧延续了以往的风格,仍分“主题与专栏“等四个栏目。入选了秦潼“金玉华年本书是上海文博论丛第40辑。内--陕西韩城出土周代芮国文物珍品展”;陈燮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情怀与智慧”;王姝婧“浅议莫高”。
近年来,博物馆的概念正在被重新定义,老套的理念正在被颠覆。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在中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借助馆藏资源完成课堂教学内容。那么,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怎么样的,来自不同地区的学校在借助博物馆方面有什么不同,该怎样衡量呢? 本书的研究重点是,开发在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中 衡量学习 的方法,以及三项衡量博物馆学习成果和影响的国家性研究项目,解释了小学教师与初中和高中教师在利用博物馆等资源上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效果。
此书围绕民族类博物馆的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开展的研究,总结了目前国内在此学科建设上取得的经验,也同时存在亟待解决的难题,希望在此研究成果中能为业内提供一种理念创新、实践创新的模式,架起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同时收录国内一批著名博物馆学专家的*研究成果也为业内同行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视角,了解前沿的学术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