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大卫.卡里尔教授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其近著《博物馆怀疑论》为同类著作中的翘楚。作者在及时传达当代国际上有关艺术博物馆研究的*思想的同时,也展开了自己视野广阔而又催人深思的理论探索,既深入讨论了大型的博物馆(如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精湛分析了私人的收藏馆(如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图加特.加德纳博物馆,加州的盖蒂博物馆),为人们进一步思考当代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提供了灼人的启示力。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书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一个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正所谓海纳百川,博物馆便是汇聚人类文明成果的海洋,肩负着对藏品按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标准予以分类研究的任务,承担着为公众提供知识介绍、学术教育和艺术欣赏的使命,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设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博物馆已超越收藏、研究与展示等功能,开始向沟通、经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与参观者建立互动关系等目标迈进。多元化的使命仿佛让博物馆从让人膜拜的知识殿堂变成了无穷奥秘的大千世界,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本书既有对博物馆源流与历史的全面梳理,也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可帮助读者走进博物馆欣赏知识之美,体会博物馆动人心弦的魅力之所在,探知博物馆背后的理念,享受“发现”的愉悦。
《故宫物语》第一篇“话文物”中,野岛刚评述了《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图》、《快雪时晴帖》、《毛公鼎》、《富春山居图》等37件台北故宫的重要馆藏,时而描写作品本身,更多的则是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些文物在战时的颠沛流离中所经历的故事。第二篇“谈故宫”中国,每一话都围绕着与故宫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特写了故宫的过去。“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文化反映了中国所有的东西,中国人也通过文化反映了自己的历史和命运。”第三篇“访昔人”则通过专访故宫历任院长等社会人物,揭露了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在这个艺术品占有和追缴的故事中,没有任何一方能置身事外。 如果当年希特勒考上了美术学院,还会不会发生后来的世界大战?历史容不得假设,但希特勒究竟有多喜爱艺术,却是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 本书是一部另类的艺术史,它不只是告诉读者希特勒的 林茨特别任务 是如何的黑暗和罪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战时艺术品流通的链条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其中独裁领袖、下属执行机构、艺术史学者、画商、艺术中介人、艺术品原物主等在各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背后的原因。可以说,多数艺术品的来源并非主动盗抢:第三帝国的臣民踊跃捐献,但却因为达不到要求而被拒收;犹太收藏人为了自保,主动卖画并为这项任务积极工作;欧洲各国的艺术品商人为了大价钱争相卖画给德国,甚至为了战后交易作废以便回收艺术品而拒开发票?? 今天来看这段历
《故宫物语》第一篇“话文物”中,野岛刚评述了《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图》、《快雪时晴帖》、《毛公鼎》、《富春山居图》等37件台北故宫的重要馆藏,时而描写作品本身,更多的则是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些文物在战时的颠沛流离中所经历的故事。第二篇“谈故宫”中国,每一话都围绕着与故宫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特写了故宫的过去。“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文化反映了中国所有的东西,中国人也通过文化反映了自己的历史和命运。”第三篇“访昔人”则通过专访故宫历任院长等社会人物,揭露了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集结22篇观展感悟,将中华大地上的故事串联起来,借展览与文物述说起源、发展、交流与衰落。出土文物不仅是先民的生活剪影,也映射出他们的精神世界,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本书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展览主题思想、布局、展出文物的介绍说明配以300余张照片,将展览现场生动地还原在读者眼前,弥补不能去到展馆现场的遗憾,也可作为曾经来过的珍藏记忆,是一本“拿在手上的展览”。 其文笔生动幽默,兼具锋锐的思考与丰沛的情感,借展览重现历史场景、人物风貌的同时,追溯了历史动态演进的线索以及历史规律。
《新博物馆学手册》乃是乔治·埃里斯。博寇的经典著作,长期被引为博物馆学方面的主干教材。本书为升级修订后的第三版,在纳入博物馆界*发展的同时,也保留了原著实用的哲学理念与简明的格式编排。 本书探讨了博物馆工作的中心问题,定义了博物馆工作者必须把握的所有相关术语,可以说,它涵盖了博物馆学方方面面的基础要略。而且,每一章都设计有实用性练习题,既适合课堂讨论,也适合刚人行的博物馆工作者。 本书是国际博物馆大会文献中心认可的博物馆培训的典范之作,《新博物馆学手册》在世界各地都被列为博物馆研究的基本书目。
美术博览系列丛书是旨在美育大众的专业艺术图书,以宽阔的视野向读者传递国际国内的艺术专业信息,传播艺术知识。内容丰富,尤其强调可读性,图文并茂,文字深入浅出,既是专业人士的参考读物,又是非专业人士的休闲读物。本辑主要介绍了博物馆文化,带领读者走进博物馆,足不出户领略博物馆的艺术与文化魅力。
今天,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仿佛看到了隽永的人文艺术魅力。高校博物馆以一己之力呵护着那些人文艺术瑰宝,将其绝美的一面还原在大众眼前…… 这本《走进高校博物馆:科教博览》是“走进高校博物馆”系列其中一册,适合广大青少年读物参考阅读。
《学术研究:中国城市遗址博物馆开发模式研究》首先收集、整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以及博物馆各个时期的概念、定义和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国内外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和模式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提炼出了国外现代博物馆在发展和延伸其相关社会功能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以及提升其所在城市旅游形象,以促进和激发游客正面游后行为等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同时,本研究在回顾国内外博物馆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博物馆的分类和功能做出总结,尝试性地界定并分析了符合今天大力提升城市旅游和文化竞争力背景下的富有中国城市特色的博物馆新类型--城市遗址类博物馆,并对其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作出分析和说明。由此,《学术研究:中国城市遗址博物馆开发模式研究》提出了扩展旅游产品和体验是我国现代城市遗址类博物馆的未来经营理
《紫禁城(2014年第二期)(总第229期)》的「故宫视点」,奖带领我们一探「十二美人图」的奥秘。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结合民族博物馆的特点对民族博物馆的藏品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从博物馆藏品的分类以及现有的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出发,在理论的指导下对民族博物馆和现有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项进行对比式分析,从民族藏品的民族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名称属性、地域属性、功能属性等角度出发探讨了能够反映这些属性的指标集、指标项,从而构建较为规范、适应不同民族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
黄光男所著的《博物馆新视觉》融合了作者二十余年的博物馆工作经验,引进国际间博物馆营运的方法,涵盖了博物馆的管理理念、文化政策、行销策略与营运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可供大陆地区博物馆、博物馆的发展、建设借鉴和参考。
《对话紫禁城:博物馆的种种可能》内容包括:“文化战争”与艺术创新——与吴冠中对话、附:吴冠中捐赠代表作的前前后后、植根民间——与张仃对话、艺术缘:苗子与郁风——与黄苗子对话、学术与艺术——与饶宗颐对话、大美术大美育——与袁运甫对话、回归与超越——与范曾对话等。
19世纪下半叶,不少国家的著名的博物馆兴建。史蒂芬·康恩在其令人印象深刻的相关研究中指出,有着纯粹知识爱好的美国人,坚信自己有能力荟集、建构和展示整个世界的知识,由此他们兴建那些著名的博物馆。在《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中,康恩告诉我们,博物馆是如何使不同的学术领域有了明确的界定,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美国智识生活中占据中心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