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博物馆学的研究生入门教材,本书旨在让读者对博物馆的早期历史、当下状况和未来发展有一个广泛的了解;解释博物馆的功能;为博物馆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书的独特之处是作者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博物馆,并认为博物馆是以文献为中心的机构,将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结合起来,并通过跨学科理论视角审视博物馆实践。随后,作者提出了现有多种类型博物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的共性及区分彼此的差异,以及所谓的有意义的物质资源 博物馆中的 物 。大多数博物馆学著述将 物 仅仅视为构成收藏的东西,然而本书深入探讨了 物 的物理性及其意义,尤其是被博物馆化后 物 的意义的演变。这部分构成本书的核心内容,审视了博物馆学的重大转向,即从最初的关注博物馆观众转变为关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情境下, 物 是如何被
作为世界上ZUI悠久、规模ZUI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从一座胡乱堆放着藏品的小仓库,历经几百年,逐渐发展成了拥有800多万件跨越人类文明发展全过程的各类藏品并享誉世界的公众博物馆。它创造过许许多多的第YI,收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宝藏,但它是如何出现的?作为一座面向公众的博物馆,它又是如何去吸引那些 好学求知之人 的? 本书作者詹姆斯 汉密尔顿从收藏家汉斯 斯隆爵士讲起,带领读者回顾了这座命运坎坷的博物馆成立之初的社会、文化背景,其后逐渐扩张的过程,以及在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那些人,和博物馆本身对英国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博物馆教育活动",包括展览教育活动,以及与研究及藏品相关的教育活动。重点研究观众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三个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目标、任务、实施策略和方法。
自2008年以来,每年12月,来自瑞士的合作伙伴都会与奥维尼埃的迈松?博雷尔基金会合作,在纳沙泰尔组织一次关于博物馆学当前问题的研讨会。在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全世界的博物馆学教授与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国际知名的策展人、文物修复师以及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与两所机构的师生一起,讨论研讨会列出的各项议题。2015年的研讨会的主题是 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和新中介 ,来自传播学、法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和媒体心理学等众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企业界和文物修复行业的专家们也应邀从各自的角度参会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新媒体相关的展览、博物馆数字艺术作品的收藏与保护、文化中介与博物馆数字化传播以及内容数字化的法律方面的问题,来说明 新媒体 的功能性和活跃性以及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影响程度。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策展工作实践和现代博物馆使命的发人深省的书,堪称当今艺术专业人士和学者不可或缺的读物。全书探索美国和欧洲当代艺术面临的挑战,探讨了群体展览、影像、(手)工艺、建筑如何影响其空间内的展览的性质等话题。 随着观众需求与品位的不断提升、新科技的不断注入,博物馆正在从收藏珍稀艺术品的禁地转变为观众友好型机构,通常专门举办旨在吸引观众的引起轰动的展览。然而,在这场巨变中,一个最紧迫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什么成就了优秀展览? 美国皮尤艺术与遗产中心执行主任、费城展览计划主任葆拉 马林科拉邀请14位世界顶尖的策展人和艺术史学家撰写文章,从各个角度审视了博物馆展览制作的要素,试图回答这一问题。这些人士的专业背景,无论是深度和广度都是罕见和宝贵的;其思考与观察,无论是对耳熟能
本书从一位拥有近五十年工作经验的博物馆专业人士的角度,对博物馆及其运作方式进行了深刻而坦诚的审视,内容涉及博物馆的基本构成和工作机制,以及博物馆日常运作和基础业务的方方面面。作者史蒂文 米勒结合自身在博物馆工作的经历,记录了他在处理博物馆专业问题时的具体措施,以及他对于 何为博物馆 博物馆为何而存在 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是从现实的角度解读博物馆整体构成与内部协作的实用书籍,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博物馆这一独特机构。
内容简介 百科全书式博物馆是保存时代印记、 让参观者获得艺术熏陶的文化机构, 还是政治与权力语言的遮羞布? 作者詹姆斯 库诺从博物馆与启蒙运动的关系、博物馆所象征的国家话语权争论、博物馆与世界主义间的关联以及博物馆是否带有帝国主义色彩这四大角度出发,将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丰富意涵作了多样解读,并主张 文化没有政治的边界,文化永远都是动态、混合的,产生于不同人群的沟通与交流之中 。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不同展品是如何在时光的河流中游荡并汇集于一地,会看到观赏者经由博物馆的引导能获得怎样的个体体验,会看到不同流派学者的思辨火花,也会看到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之所以存在并发展背后的政治与历史渊源。
本书是指导博物馆参加评估工作的参考书。开展博物馆评估、实现对博物馆的分级管理,是引导博物馆明确定位方向、提升办馆水平的重要方法,是促进博物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博物馆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全书分为前言、综述篇、定级评估篇、运行评估篇、综合数据篇、附录等几大部分,内容权威,结构完整,对博物馆参与定级和运行评估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本书精选2000 2020年间,具有代表性的34部西方博物馆研究领域著作,为读者呈现博物馆研究进入21世纪后的多重角色、多维面向,囊括学界最新进展与前沿议题。31位文博领域青年学者以书评形式,全景介绍每部著作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观点,深度阐述相关作品对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案例价值和借鉴意义。在新时代博物馆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西方博物馆世界在过去20年间积累的实践经验、理论探索和批判反思,将成为国内博物馆界特色发展的有益补充。
博物馆学和人类学、考古学一样,都是西方舶来品,而我国博物馆学的相关研究却处于相对滞后的尴尬境地,甚至于很多学者都不认同博物馆学是一门学科。 博物馆伦理与博物馆定义被认为是国际博协的基石。近年来, 伦理 一词被写入博物馆新定义中,博物馆从业人员、博物馆活动参与者日益成为一个伦理共同体。该套译丛传达出一种对21世纪博物馆伦理的深刻认知,力图探明博物馆伦理与复杂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力量之间的关系。 《实践中的博物馆伦理》是博物馆实践工作中伦理相关问题的操作指南。在阐明博物馆伦理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同时,本书解决了几个关键争议,并纠正了一些关于博物馆伦理的普遍误解。
河南,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坐拥160万件出土文物与百家博物馆,堪称“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本书精选河南81家代表性博物馆(含9家 一级博物馆),以“镇馆之宝”为线索,全景展现中原文明的璀璨辉煌。从9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到商周青铜重器,从楚文化遗存到明清珍宝,作者亲赴实地拍摄,用600余幅高清图片与通俗解读,带领读者开启一场“纸上博物馆之旅”。书中 融入参观路线、展品亮点与历史背景,既是文博爱好者的收藏指南,也是深度探索河南文化的旅行攻略。透过文物,读懂中原;透过中原,读懂中国。
本书是博物馆人类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作为一位人类学家和博物馆馆长,迈克尔?埃姆斯(Michael Ames)兼具实践与理论、博物馆内外两种视野,既批判了传统博物馆的实践,又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行动。在博物馆的管理过程中,埃姆斯将人类学视角带入到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等各个环节,真正落实一种“在博物馆实践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practiced in museums)”。他结合新博物馆学、去殖民化和土著运动的最新思潮,将博物馆作为一个他者进行分析,真正发展出了一种基于批判与反思的“关于博物馆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museums)”。 本书的研究主题包括博物馆民主化、公共服务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与第一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博览会和麦当劳为代表的“日常生活的博物馆(museums of everyday life)”的研究,文化表征与政治议题等。这些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