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机构立足馆藏,服务社会,基于真实可靠的档案,通过编研出版档案史料、举办档案展览、拍摄纪录片等形式开发利用档案。近年来,档案部门积极开展与电视台、杂志社、报社等媒体合作,并通过建设数字档案馆,开通网站及微博、微信平台等新途径,创新编研形式,深入挖掘馆藏,推出编研新成果,发挥档案文化作用。该文集集中地反映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部门推进档案编研开发与档案文化建设的新经验、新理念、新思考,是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的集体研究成果。
本教材以《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 令 0号)为基础,全面介绍了《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制定的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对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方法作了详细说明,方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档案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参照学习。
本书以科学社会学的科学共同体理论为指导,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计量等多种研究方法,从群体结构、运行机制、研究活动等三个方面对中国档案学共同体展开研究,考察档案学共同体的内部规律、学术和学科功能、现状等,探究其对推动中国档案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作用,并为进一步拓展中国档案学的发展空间进行探索。
。。。
本卷档案资料主要有1922年前董事会会议记录、1922年以后的历次理事会(包括1923年到1942年152次理事会记录、内迁后11次理事会记录、战后复原153次到1952年第214次理事会记录、1952年以后10次常务理事会记录)、1916-1948年共26次年会上相关社务会议记录。
.
档案公共服务是一个老命题,也是一个常做常新、值得持续深入研究的新课题。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使档案公共服务不断面临新形势。新媒体以传播媒介的改变和进步,引发了个人行为方式、组织管理活动的改变,也引发了国家社会治理的创新与整个社会的变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档案公共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实现档案公共服务,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书稿结合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基于我国档案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实现的机理和策略,使档案公共服务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中有纲可依、有理可遵、有道可循,从根本上指导档案公共服务的实现;并为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的实现构建完整的框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以及具有适用性的方法。
2002年以来,公共档案馆思潮与建设成为靠前档案界的热点话题。相对于欧美国家近一个世纪的公共档案馆建设历程来说,我国的公共档案馆建设刚刚起步。本书将系统梳理中外公共档案馆思想的演变历程、公共档案馆的形成机理与路径、公共档案馆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与移动互联时代公共档案馆进一步发展、提升的策略。
时代变化,档案利用与开发管理及其政策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为此,依据我国档案利用及开发总体状况的调查分析,梳理我国档案利用政策的发展历程,指明我国档案利用政策的潜力;并借鉴发达国家档案利用政策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档案利用政策在导向、体系和内容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的思路和建议。
本书是 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第二季) 系列网上讲座交流活动的实录,编辑出版本书的目的,一是为业界对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和讨论留下历史记录,二是让讲座中的新理念、新思考、新创造得以在全行业继续传播分享、交流互鉴。本书可为主管部门、从业人员和广大关心中国文化馆事业发展的人士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是文化馆理论和业务学习的良好范本。书中探讨的内容,既是事关事业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又是当前文化馆服务亟须大力推动的实践性问题,直击文化馆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痛点和热点。
麦克卢汉是研究媒介环境学绕不开的学者,然而他的作品晦涩难懂,他的思想浩荡不羁。自1992年翻译出版《理解媒介》以来,何道宽一直致力于麦克卢汉作品的翻译工作与麦克卢汉思想的研究工作。 三十余年来,何道宽撰写四五十篇文章研究麦克卢汉,计四十余万字,本书收录其中精华篇目,既有对这位立体型的大文科巨匠的评传,也有他自己对麦克卢汉学说的解读与延伸。
本书以我国当代档案文献编纂学理论为指导,向学生及档案工作者强调,在从事档案文献编纂事业时,必须树立并强化档案信息资源人类共享的意识,努力生产出高质量的档案文献出版物,这是开设本课程及撰写本教材的根本目的。 本书有关章节阐述了信息技术对传统档案文献编纂模式的变革,介绍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辅助选题、对档案编纂资料进行远程检索、采用自动化的技术对档案信息内容进行加工处理以及借助档案编纂管理信息系统对编纂流程实施控制的一系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