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景展现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历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入分析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在新时代背景下,作者关于档案工作的新思考、新发展,不仅对我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记录史实、传承文化、弘扬正确价值观、提高档案领域干部队伍建设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丰富档案学理论,把对档案的认识再拓展、再深化、再升华,是反映新时代新十年档案工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适合档案工作者和研究者阅读,也可用作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编著者张美生先生不仅收藏、赏鉴侨批,还对侨批进行研究,成果卓著。在本书中,他进一步澄清了侨批的定义:侨批通常被认为是 银信合一或合封 ,但笔者通过对比研究大量侨批实物和走访侨属,认为侨批不一定为银信合一或合封,故提出侨批为 银或银信 的观点。 银 指有银无信, 银信 指银和信。 而且,识见不一般。他认为:年代越久远,批封、批信齐全,没有残缺、未被污染的侨批就是好侨批。但从华侨寄批赡养亲人的角度来说,一封侨批就是一份爱和牵挂,皆为华侨故乡情结的体现,每件侨批都是有温度、有味道、有感情的,见信如见面,件件都是好侨批。
本书包括了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中的四本著作,徐望之的《公牍通论》、许同莘《公牍学史》、陈国琛《文书之简化与管理》、黄彝忠《档案管理之理论与实际》,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不仅是民国时期档案学成果的一个典型缩影,也是一笔珍贵的档案学遗产,而且对今天档案学的发展仍有重要的启迪。这批著述为档案学赢取了发展的空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专业知识与档案人执着奉献的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学术薪火的持续传递则促使学界要不断研读这些经典之作。
作为近代中国*早开放的区域之一,浙江地区保留了大量旧海关档案。浙江省档案馆馆藏的浙海关、杭州海关、温州(瓯)海关等海关档案,是中国旧海关档案的重要组织部分。这些文献包括大量关于当时当地浙江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文化革新等方面的内容,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近代浙江的历史发展,价值极为珍贵。基于此,浙江省档案馆编纂了《旧海关档案中的浙江记忆》一书,以本馆所藏浙江海关档案为主要史料,运用较为通俗的语言,结合约200幅珍贵档案图片资料,通过海关文献的视角,对外贸易、社会变迁、对外形象三个部分展现了近代浙江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程,有助于读者从新的角度重新解读和认识近代浙江发展的脉络。
本书由多本台湾地区档案学方面的著述组成,包括张树三《档案学概要》,路守常《现代实用档案管理学》,张泽民《档案管理学》,倪宝坤《现代档案管理学》(上册),王征、李文燦、杜瑞青、张穉阳《建立档案管理统一制度之研究》等著作,这批著述有助于深入了解台湾地区档案学研究发展状况与内容,促进海峡两岸档案学术的交流与发展。
本书为档案资料汇编,属于 中国科学社档案资料整理与研究 系列著作中的一种,主要内容是中国科学社自1916年至1948年召开的历次年会的开会情况,重点在于这些年会的总结报告和概况报道。将目前所见的中国科学社历次年会记录,经过收集、整理、选录、校注,汇编成书,供研究者和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本书基于企业档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认为企业档案管理有其构建的必要因素和运行规律,也与企业的各项工作在数据信息上进行关联和衔接,成为具有全员性和全过程性的管理体系。利用实际案例详尽描述企业档案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具体工作,分析业务原理,涉及企业档案管理的体制、制度和标准、工作流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档案人员培养和企业档案工作考核,可以作为企业档案工作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的教材,并引导读者对国家相关标准的解读和理解。
1959年西藏开始民主改革,各地在平息叛乱、建立人民政权的过程中,开展了广泛的社会调查,留下了十分丰富、宝贵的档案资料。本书是这批档案资料的整理与选编,涉及的时间段为1959年民主改革开始至l965年自治区成立前,其中又以l959年至l960年为重点。整理选编主要侧重于能够反映旧时代社会各个方面情况的内容,同时,对选入档案资料集的文献,进行了一些说明,有的还做了的补充调查,使资料更加完整。
本书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电子档案著录标准(EAD)的应用、评价与实证研究》最终成果。全书共分七章。章论述了互联网背景下的文件(档案)发展变革趋势,总结了全球档案网站建设及发展概况。第二章研究了网络上档案资源展示的国际准则和技术标准(EAD)的发展历程、EAD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技术问题。第三章探讨了国外EAD开发应用的现状,并总结了他们的经验与启示。第四章是EAD在我国应用的实证研究,为我国档案机构应用国际标准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五章从可操作角度分析了EAD在我国普及应用涉及的具体问题,尤其对著录原则及著录元素选择等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第六章从元数据质量角度探讨了EAD评价问题,包括评价原则、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等。第七章提出了若干研究选题,为相关学科学者、研究者解决网络时代档案资源网络化存储利用提
本书论述了西方档案学的两大支柱理论——来源原则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轨迹和规律。通过梳理来源原则从形成、遭受冲击到被“重新发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从产生、盛行到“笑对挑战”的发展过程,深入挖掘了两大理论的宏观区别与深层联系,系统总结了两大理论的发展规律及其对档案专业的深刻启示,合理预测了档案学支柱理论的发展趋势。 这本专著的选题校为宏观,具有的开创性。它借助西方档案学的宏观背景,系统地论述了档案理论中两大支柱——来源原则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进程,深入挖掘了两大理论的发展规律并总结了这一规律对档案不额头乃至档案专业建设的启示意义。本书立论新颖、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证严谨、逻辑性强、文字流畅、笔力天阔。
本书是对我国综合性档案馆在建设数字档案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期间得到了陕西省档案局、浙江丽水市档案局、江苏省档案局、北京市档案局、上海市档案局等的大力支持。本书基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了我国综合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解决数字档案馆建设困境的对策。提出了于技术和管理相融合的思路,解决数字档案馆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本书重点介绍了云计算技术和IT治理理论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影响,提出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云模式,分为宏观布局和微观结构两个层面,并进一步提出了推进云模式数字档案馆建设的IT治理机制。对推动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手未曾公开发表的档案书信文稿为主,勾勒如梁启超、陈独秀、雷震等人的人格形象,透过这些资料的剖析解读,历史人物的魅力与神采呼之欲出,原来我们过去印象巾的人物,是需要乖新认识评价的。梁启超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文章是下笔如有神的快手,但有谁知道他也有枯坐“执笔两小时,乃不成一字”的窘境?为了打牌,郑重其事写信约人方城之战,这是梁启超的真实面貌,这才有人的味道。陈独秀在近代是个迭受争议的人物,他的特殊经历与政治上的禁忌,使得北大校园内有李大钊的石像,却不见他的同等位置。他曾经担任过五届中共中央总书记,但晚年却被开除党籍,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陈独秀的《实庵自传》也遭到有关单位书禁。一个人物在两岸都不受欢迎,是个值得反省的现象。陈独秀晚年写给台静农的会部Ⅲ青一卣多封与未完成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