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档案管理工作概述、档案的收集、档案的管理、档案价值的鉴定、档案的保管、档案检索、档案的提供利用、档案的编研、档案登记和统计工作、人事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特殊载体档案管理等内容,全书追随档案工作现代化、信息化的步伐,材料新颖,实用性强。本次修订主要结合档案管理业内*方法和案例进行内容更新。
《科技档案管理学》中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王传宇、沈永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2月出版。全书6编20章。导论主要阐述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的对象和任务、产生和发展,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编科技档案和科技档案工作概述,阐述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编档案部门对科技文件材料的监督检查,包括科技文件材料及其管理工作,监督指导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工作,协助指导科技文件材料的整理归档等内容。第三编科技档案管理,阐述对科技档案实体进行收集、整理、分类、保管、编目等问题。第四编科技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开发利用的条件、检索、编研、提供服务的方式等内容。第五编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论述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制,计算机检索原理,缩微与复印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等问题。第六编科技档案事业,包括其发展史、
《清华大学档案精品集》以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为基础,以学校建立和发展历史脉络为主线,从1909年到1958年共50年的时间跨度内,选取了部分珍贵档案资料,包括记载学校发展、变迁的公文、规章,凝聚前辈大师心血的文稿、手迹,记录莘莘学子学习、成长的学籍、成绩,伟人题字、名人实物、照片图表等。在档案选取时,只限于适宜公开的档案而舍弃涉密的档案,力图体现档案类别代表性而不求系统、全面及年代均衡,注重手稿内容及品相而非人物的社会及学术地位。 通过对这些珍贵档案的展示、考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清华大学创建、变迁、发展的奋斗历程,使清华师生、校友以及关心清华发展的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清华历史,感受清华文化,传承清华精神。
档案既是历史活动的真实记录,又是现行活动的重要参考。邢建榕主编的这本《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的宗旨是为上海档案史料的开发、研究提供一个平台。书中不仅有上海各历史时期各类地方政府机构形成的档案材料,各工商团体、工厂企业、金融机构、社会团体、文化机构形成的档案材料,还有不少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著名人士的档案等等,涵盖的时间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150余年。本书是第16辑。
现代办公环境中,特别是伴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涌现,在外部环境与自身发展规律的双重影响下,文件与文件工作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面临诸多新挑战。文件的种类、处理方式、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文件工作的内涵外延、管理规则、组织形式,文件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等都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乃至剧变。无论是理论研究人员还是实际工作人员,无论是机构领导还是一般工作人员,无论是行政管理人员还是业务人员,都必须了解和把握文件与文件工作的发展趋势,研究新领域,拓展新思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无论专职负责还是间接介入,毕竟文件与文件工作是机构依法行政、开展业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具有全员参与和全程管理的特点。 对现代办公环境中文件与文件工作的研究与探讨,是现代文书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本教材的
吴景平主编的《现状与未来--档案典藏机构与近代中国人物》为“复旦-胡佛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系列”的一种,共收入25篇文章,内容涉及国内外各个典藏机构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台北“国史馆”、中研院近史所及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珍本手稿馆、日本战史研究中心史料室、东洋文库等所藏有关近代中国人物档案的介绍,并对如何利用这些档案从事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按图索骥。
首次提出 档案学的性格 ,全面具体地对中国档案学的学科要素与政治行政的内在关联进行细化分析和探讨;从研究主体、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中国档案学的政治性格,通过分析三个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探讨中国档案学政治性格的形成机理和内在逻辑;从特色结构、特色取向、特色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中国档案学研究主体,认为中国档案学的研究主体具有鲜明的行政特色;从档案形成、档案管理、档案利用三个方面分析权力与中国档案学研究对象的相互建构;从政治发展环境、政治制度环境、意识形态环境、政策行政环境四个方面探讨中国档案学研究环境的政治熏染;辩证地看待中国档案学的政治性格,认为中国档案学政治性格存在五大优势,四大风险,主张对于中国档案学的政治性格不应一味地肯定或者否定,而应该保持和发扬其性格优势,同时采
《科技档案管理概论》系国家档案局组织编写的档案专业干部培训系列教材之一。本教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国家现行档案法规性文件为依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应用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开拓深化,又注重管理方法和操作技能的总结提高,既注意吸取已有的科技档案管理研究成果,又着力反映科技档案管理的新鲜经验,并力求在内容上深浅适度,通俗易懂,方便教学。它不仅适用于档案专业干部岗位培训,而且适用于档案专业函授和自学考试,也可供从事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同志参考。
王旭东*张昌山主编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研究/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研究丛书》立足于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建设,以档案学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借鉴 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关注社会文化发展方向,观察文化产业发展动态。 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中涉 及的主要概念、类型、意义,阐述了面临的障碍与困 难,提出了具体的开发利用方式,并对解决存在的问 题提供了一些对策和办法。
《外国档案事业史(第三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2013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外国档案事业史(第二版)》的*修订版,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本科生课程“外国档案事业史”的配套教材。教材采用“纵横交融、点面结合”的视角,既从纵向角度系统阐述外国档案事业的历史发展进程,又从横向角度重点评述各大洲代表性国家档案事业发展的*特色和成果,研究内容富于前沿气息,框架结构逻辑紧密,内容编排富有特色。此版还增加了附录部分“国外档案新闻集萃及从新闻视角看国际档案界”,即时展示国外档案事业的*内容。本教材在全国同类教材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全国众多高校档案专业本科生学习“外国档案事业史”课程一致选择的教材,也是学界公认的外国档案事业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
张楠主编的《高校档案工作探索与实践》是对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工作的研究成果,共收录专业论文、调研报告、工作感悟等35篇,内容涉及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队伍建设、档案资源建设、校史档案编研、档案与年鉴编写等多个方面。作者既有学校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也有副局级学院的专职档案员,还有基层各单位的档案员和校史研究爱好者。
本书讲解档案信息化的内容: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电子政务中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面向社会的应用等。另一方面,本书还讲解将业务规则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系统的改进,建立一个基于业务规则的能够支持辅助决策、及时响应需求变化、可充分扩展并具有长久生命周期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具有深远意义。
《文书与档案管理基础知识((第2版)》为*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文书概述、文书的处理和整理归档,档案概述、档案收集、档案鉴定、档案整理、档案保管、档案检索、档案利用、档案编研、档案统计,以及专门档案管理等。本教材内容翔实,与文书与档案管理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力求全面、系统、准确地阐述文书与档案管理的基本原理,并着重体现文书与档案管理工作实践技能。《文书与档案管理基础知识((第2版)》由邹绮主编,计莉玲、姜红、刘云亮、王志伟、邹成冈、张晓燕、邓倩、叶佳参与编写。
本书选题具有新颖性和前沿性,以国外蓬勃发展、国内逐步兴起的文件、信息商业化服务机构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其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明晰其概念和含义,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其建设依据,明确其企业发展定位,提出“专业化、商业化和社会化”的建设策略,从专业与社会层面概括出机构的建设意义——借助安全、高效和优质的服务,实现安全保管社会证据及记忆、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完善信息法制建设和推动社会和谐规范发展。本书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填补了国内外系统研究文件、信息商业化服务机构的空白,可为我国文件、信息商业化服务机构的合理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现实参考。
《文书与档案管理实务/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主要介绍了文书与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全书共分7章,具体内容包括文书与档案管理概述、文书的处理、公文的撰拟与制发、文书的整理与归档、档案的整理与保管、档案的检索与利用、特殊载体及电子档案的管理。《文书与档案管理实务/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文秘及相关专业,以及财经类、管理类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广大读者的学习参考用书。
金波、丁华东、倪代川编著的《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精)》通过引入生态学思想,运用生态系统基本理论和思维方式,探讨和分析新形势下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以期通过系统研究使得生态学、信息学等学科理论在数字档案馆研究中得到融合运用,并促进数字档案馆实践工作的开展,推动档案学研究深化发展。
《档案数据处理--生活经历研究》旨在为定量和定性研究者提供如何使用二手的档案数据来进行生命历程研究的指南。 书中,作者格伦·H.埃尔德、伊莉莎·K.帕瓦尔科、伊丽莎白·C.柯里普首先探讨了如何在档案数据和研究问题之间建立合适的契合关系。其次,细致地讲解了如何利用二手档案数据进行再次研究的步骤,尤其是重编码。第三,作者从自身的研究经历出发,以特曼数据为例,通过对三个具体生活经历问题的分析,详述了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