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档案管理工作概述、档案的收集、档案的管理、档案价值的鉴定、档案的保管、档案检索、档案的提供利用、档案的编研、档案登记和统计工作、人事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特殊载体档案管理等内容,全书追随档案工作现代化、信息化的步伐,材料新颖,实用性强。本次修订主要结合档案管理业内*方法和案例进行内容更新。
《科技档案管理学》中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王传宇、沈永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2月出版。全书6编20章。导论主要阐述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的对象和任务、产生和发展,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编科技档案和科技档案工作概述,阐述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编档案部门对科技文件材料的监督检查,包括科技文件材料及其管理工作,监督指导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工作,协助指导科技文件材料的整理归档等内容。第三编科技档案管理,阐述对科技档案实体进行收集、整理、分类、保管、编目等问题。第四编科技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开发利用的条件、检索、编研、提供服务的方式等内容。第五编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论述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制,计算机检索原理,缩微与复印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等问题。第六编科技档案事业,包括其发展史、
本方案帮助你达到以下目标:了解什么是档案,增强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和兴趣;学会科学合理地对文件进行归档,将有价值的文件保存备考;掌握如何将杂乱无序的文件材料系统化的全套方法;学会妥善管理保存档案,保障档案载体和信息安全;能够编制有效的检索工具,方便利用档案;掌握电子、声像新型档案的特殊管理办法。
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是通过调查、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把档案工作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项创造性工作,包括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等。《档案科研工作概论》一书立足于档案科研工作实践,次全面系统介绍了档案科研工作理论原则、档案科研工作程序、档案科研工作方法,填补了档案学科理论和档案科研实践的空白。全书共分七章.涵盖了档案科学研究概述、档案科研选题、档案科研文献的检索与利用、常用档案科研方法、档案科研应用文的撰写、档案科研管理以及档案科技成果实例举要等内容,实用性强。该书回答了广大档案工作者和档案科研工作者什么是档案科研、档案科研研究什么和如何开展档案科研。本书既有基础理论、方法的阐述,也有程序、要求方面的介绍;既有标准、规范的解读,也有科研案例的
本书是民国年间故宫博物院编辑出版的《史料旬刊》、《文献丛编》中,清代档案史料的选编整理本。故宫博物院自民初成立以来,整理刊发了大量馆藏明、清档案史料,《史料旬刊》、《文献丛编》就是定期发表整理成果的刊物。《文献丛编》出版于1928年至1943年(初名《掌故丛编》,出版10辑后改现名,并另行编序),由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掌故部主编,共出版62辑(包括《掌故丛编》10辑、《文献丛编》46辑、“三藩史料”专辑6辑),约公布了一百三十多个专题的明、清档案三干三百余件。《史料旬刊》出版于1930年至1931年,由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辑出版,共出版40期,约公布近五十个专题的清代档案史料。这两个刊物所公布的清代档案史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民族关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对于当时刚起步的清史研究起到了奠基和促进作用
《清华大学档案精品集》以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为基础,以学校建立和发展历史脉络为主线,从1909年到1958年共50年的时间跨度内,选取了部分珍贵档案资料,包括记载学校发展、变迁的公文、规章,凝聚前辈大师心血的文稿、手迹,记录莘莘学子学习、成长的学籍、成绩,伟人题字、名人实物、照片图表等。在档案选取时,只限于适宜公开的档案而舍弃涉密的档案,力图体现档案类别代表性而不求系统、全面及年代均衡,注重手稿内容及品相而非人物的社会及学术地位。 通过对这些珍贵档案的展示、考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清华大学创建、变迁、发展的奋斗历程,使清华师生、校友以及关心清华发展的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清华历史,感受清华文化,传承清华精神。
档案既是历史活动的真实记录,又是现行活动的重要参考。邢建榕主编的这本《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的宗旨是为上海档案史料的开发、研究提供一个平台。书中不仅有上海各历史时期各类地方政府机构形成的档案材料,各工商团体、工厂企业、金融机构、社会团体、文化机构形成的档案材料,还有不少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著名人士的档案等等,涵盖的时间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150余年。本书是第16辑。
现代办公环境中,特别是伴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涌现,在外部环境与自身发展规律的双重影响下,文件与文件工作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面临诸多新挑战。文件的种类、处理方式、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文件工作的内涵外延、管理规则、组织形式,文件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等都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乃至剧变。无论是理论研究人员还是实际工作人员,无论是机构领导还是一般工作人员,无论是行政管理人员还是业务人员,都必须了解和把握文件与文件工作的发展趋势,研究新领域,拓展新思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无论专职负责还是间接介入,毕竟文件与文件工作是机构依法行政、开展业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具有全员参与和全程管理的特点。 对现代办公环境中文件与文件工作的研究与探讨,是现代文书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本教材的
吴景平主编的《现状与未来--档案典藏机构与近代中国人物》为“复旦-胡佛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系列”的一种,共收入25篇文章,内容涉及国内外各个典藏机构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台北“国史馆”、中研院近史所及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珍本手稿馆、日本战史研究中心史料室、东洋文库等所藏有关近代中国人物档案的介绍,并对如何利用这些档案从事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按图索骥。
首次提出 档案学的性格 ,全面具体地对中国档案学的学科要素与政治行政的内在关联进行细化分析和探讨;从研究主体、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中国档案学的政治性格,通过分析三个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探讨中国档案学政治性格的形成机理和内在逻辑;从特色结构、特色取向、特色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中国档案学研究主体,认为中国档案学的研究主体具有鲜明的行政特色;从档案形成、档案管理、档案利用三个方面分析权力与中国档案学研究对象的相互建构;从政治发展环境、政治制度环境、意识形态环境、政策行政环境四个方面探讨中国档案学研究环境的政治熏染;辩证地看待中国档案学的政治性格,认为中国档案学政治性格存在五大优势,四大风险,主张对于中国档案学的政治性格不应一味地肯定或者否定,而应该保持和发扬其性格优势,同时采
本书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文秘人才为宗旨,针对文书与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广泛汲取国内外研究成果,全面阐明文书与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及工作方法,突出其科学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编写独具特色,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不仅有系统的理论,而且将典型案例、工作实务、课堂讨论与学习实践相融合,使读者在得到知识启迪的同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突出文书与档案管理工作的实务技能,以工作的程序和步骤为主线,贯穿工作方法、内容和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内容丰富新颖,贴近文秘工作。贴近文书与档案管理工作,贴近秘书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形式生动活泼,大量的图形、表格和图片使全书图文并茂,既产生很好的阅读效果又便于知识的掌握。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秘书专业的教学及参考用书,也可
《科技档案管理学》是列入国家*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材编选计划中的一种新编教材。本书既注意吸取已有的科技档案学术研究成果,又力求反映科技档案工作的新经验,为完善和充实科技档案管理学学科体系和内容尽到一份努力。由于学识水平所限,本书疏漏不妥之处良多,诚恳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全书由导论和7编25章组成。导论、编中的、二、三章和第三编由王传宇执笔,编中的第四章、第四编和第六编由沈永年执笔;第二编和第七编由王君彩执笔;第五编由孙叔阳和王邋共同执笔。本书由王传宇、沈永年主编。 本书除供高等院校档案专业、科技档案专业作为教材使用外,可供广大科技档案工作者、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工业、交通、科研等专业主管机关从事科技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同志参考,也可供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同志参考。
《科技档案管理概论》系国家档案局组织编写的档案专业干部培训系列教材之一。本教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国家现行档案法规性文件为依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应用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开拓深化,又注重管理方法和操作技能的总结提高,既注意吸取已有的科技档案管理研究成果,又着力反映科技档案管理的新鲜经验,并力求在内容上深浅适度,通俗易懂,方便教学。它不仅适用于档案专业干部岗位培训,而且适用于档案专业函授和自学考试,也可供从事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同志参考。
王旭东*张昌山主编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研究/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研究丛书》立足于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建设,以档案学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借鉴 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关注社会文化发展方向,观察文化产业发展动态。 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中涉 及的主要概念、类型、意义,阐述了面临的障碍与困 难,提出了具体的开发利用方式,并对解决存在的问 题提供了一些对策和办法。
藏族历史悠久,拥有古老的民族文字,在历史上产生形成了卷帙浩繁的档案文献材料,这些档案文献种类繁多,价值珍贵,原始性强,内容涉及到古代藏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藏族历史档案种类极为丰富,按记录符号可划分为文字档案(包括藏文历史档案和藏族汉文历史档案等)、图像档案、声频档案和刻契档案等诸多类型,本书半研究藏族历史档案中为珍贵的核心构成部分——藏文历史档案。 本书是国内目前一部系统介绍藏文历史档案的学术专著,系“云南省教育厅高校学术著作出版荃金”资助项目。全书分为五篇十六章,系统全面的介绍了藏文历史档案的产生、形成、分布范围、特点、征集、整理、编研、译注、出版、开发利用以及数字化管理等内容。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出版物。
《外国档案事业史(第三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2013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外国档案事业史(第二版)》的*修订版,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本科生课程“外国档案事业史”的配套教材。教材采用“纵横交融、点面结合”的视角,既从纵向角度系统阐述外国档案事业的历史发展进程,又从横向角度重点评述各大洲代表性国家档案事业发展的*特色和成果,研究内容富于前沿气息,框架结构逻辑紧密,内容编排富有特色。此版还增加了附录部分“国外档案新闻集萃及从新闻视角看国际档案界”,即时展示国外档案事业的*内容。本教材在全国同类教材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全国众多高校档案专业本科生学习“外国档案事业史”课程一致选择的教材,也是学界公认的外国档案事业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
潘连根教授是近年来在档案学基础理论和档案工作重要热点问题的研究中著述甚丰、颇多建树的一位青年学者。这本专著,凝聚了他长期深入研究文件与档案本体的诸多原创性成果,新意迭出,富含真知灼见,例如,此书关于文件转化为档案是阶段性部分质变,从大文件观视角对文件、文书、公文、公务文书之间关系的考察,文件生命包括文件物质形态的生命和文件价值形态的生命,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应包含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生命周期和电子文件的生命周期两个层面,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国化的认识,文件运动过程中特点的分析,文件运动的动因和动力,文件运动的特殊形式——跳跃和回流,文件定稿和档案的关系及归档,档案的定义和档案保管单位,主客体全宗的哲学认识,全宗理论的实质,档案价值灰色性特性,档案文化的内涵及档案文化力,企业
《*史档案资料汇编总目索引》严格遵照原书的体例结构,将分散在每册中的文件目录汇总,原则上照录原档、照录原编者所拟的文件标题,对因原编校者疏漏而出现的错字、别字、漏字及衍文等现象,在核对档案原件的基础上,已加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