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机构立足馆藏,服务社会,基于真实可靠的档案,通过编研出版档案史料、举办档案展览、拍摄纪录片等形式开发利用档案。近年来,档案部门积极开展与电视台、杂志社、报社等媒体合作,并通过建设数字档案馆,开通网站及微博、微信平台等新途径,创新编研形式,深入挖掘馆藏,推出编研新成果,发挥档案文化作用。该文集集中地反映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部门推进档案编研开发与档案文化建设的新经验、新理念、新思考,是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的集体研究成果。
《科技档案管理学》中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王传宇、沈永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2月出版。全书6编20章。导论主要阐述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的对象和任务、产生和发展,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编科技档案和科技档案工作概述,阐述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编档案部门对科技文件材料的监督检查,包括科技文件材料及其管理工作,监督指导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工作,协助指导科技文件材料的整理归档等内容。第三编科技档案管理,阐述对科技档案实体进行收集、整理、分类、保管、编目等问题。第四编科技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开发利用的条件、检索、编研、提供服务的方式等内容。第五编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论述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制,计算机检索原理,缩微与复印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等问题。第六编科技档案事业,包括其发展史、
2002年以来,公共档案馆思潮与建设成为靠前档案界的热点话题。相对于欧美国家近一个世纪的公共档案馆建设历程来说,我国的公共档案馆建设刚刚起步。本书将系统梳理中外公共档案馆思想的演变历程、公共档案馆的形成机理与路径、公共档案馆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与移动互联时代公共档案馆进一步发展、提升的策略。
从中国科技史和科技哲学的角度看,研究中国科技档案史也是十分必要的。科技档案是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技工作和进行经验积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以它为基本研究内容之一的科技文献史研究理应是中国科技史和科哲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正是科技档案史研究与中国科技史、科技哲学研究的这种内在联系,使我成为科技哲学博士。
地方政府数字档案集中管理模式,是指地方政府在开展跨机构的数字档案集中管理的过程中,针对遇到的反复出现的问题时所固定使用的解决方案。本书以问题为导向,识别了集中托管式、集中保存式、集中利用式、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系统集中建设式、数字档案馆系统集中建设式等五种地方政府数字档案集中管理模式,就每种模式的含义、特点、适用性、关键内容和方法、国内外现状、问题和策略展开阐述,并剖析了绍兴市电子文件中心、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数字档案馆、江西省电子档案接收管理系统平台、加州在线档案馆、天津市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青岛市数字档案馆等典型案例。我国地方政府数字档案集中管理,呈现出融合发展、前后衔接、共同治理和系统突破的发展趋势。
《档案管理实务》(第二版)是全国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文秘系列之一,是高职文秘、档案管理等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本书根据"能力本位"教学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档案管理内容设计为十个项目模块,介绍档案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全书分为十个项目,分别为:项目一 档案及档案管理体制、项目二 档案收集工作、项目三 档案整理立卷、项目四 档案价值鉴定、项目五 档案保管工作、项目六 档案检索与编研、项目七 档案统计与利用、项目八 实物档案、项目九 专门档案管理、项目十 档案数字化与数据库管理。本版教材结合档案工作的发展,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和内容上的增减,增加了实物档案、社保档案和档案数据库管理等新内容。
王旭东*张昌山主编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研究/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研究丛书》立足于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建设,以档案学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借鉴 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关注社会文化发展方向,观察文化产业发展动态。 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中涉 及的主要概念、类型、意义,阐述了面临的障碍与困 难,提出了具体的开发利用方式,并对解决存在的问 题提供了一些对策和办法。
本书为上海大学图情档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论文集,收录涵盖了以图书情报档案学科为研究方向的有关论文。
《外国档案事业史(第三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2013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外国档案事业史(第二版)》的*修订版,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本科生课程“外国档案事业史”的配套教材。教材采用“纵横交融、点面结合”的视角,既从纵向角度系统阐述外国档案事业的历史发展进程,又从横向角度重点评述各大洲代表性国家档案事业发展的*特色和成果,研究内容富于前沿气息,框架结构逻辑紧密,内容编排富有特色。此版还增加了附录部分“国外档案新闻集萃及从新闻视角看国际档案界”,即时展示国外档案事业的*内容。本教材在全国同类教材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全国众多高校档案专业本科生学习“外国档案事业史”课程一致选择的教材,也是学界公认的外国档案事业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
现代办公环境中,特别是伴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涌现,在外部环境与自身发展规律的双重影响下,文件与文件工作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面临诸多新挑战。文件的种类、处理方式、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文件工作的内涵外延、管理规则、组织形式,文件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等都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乃至剧变。无论是理论研究人员还是实际工作人员,无论是机构领导还是一般工作人员,无论是行政管理人员还是业务人员,都必须了解和把握文件与文件工作的发展趋势,研究新领域,拓展新思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无论专职负责还是间接介入,毕竟文件与文件工作是机构依法行政、开展业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具有全员参与和全程管理的特点。 对现代办公环境中文件与文件工作的研究与探讨,是现代文书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本教材的
《智慧档案馆建设》以智慧档案馆为研究对象,是在作者有关智慧档案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智慧档案馆建设》从档案的起源谈起,介绍了档案的产生、发展沿革。研究了档案管理机构从传统形式到数字化再到智慧化的发展过程。对国内外数字档案馆、智慧档案馆的发展情况做了充分的调研。对智慧档案馆建设过程中的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智慧档案馆管理及服务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智慧档案馆建设》出版的目的是希望对智慧档案馆的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在书的后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智慧档案馆的建设思路和发展对策,展望了智慧档案馆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档案既是历史活动的真实记录,又是现行活动的重要参考。邢建榕主编的这本《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的宗旨是为上海档案史料的开发、研究提供一个平台。书中不仅有上海各历史时期各类地方政府机构形成的档案材料,各工商团体、工厂企业、金融机构、社会团体、文化机构形成的档案材料,还有不少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著名人士的档案等等,涵盖的时间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150余年。本书是第16辑。
《政协委员文库:中国当代档案事业史》是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档案局原副局长刘国能同志的专著。 《政协委员文库:中国当代档案事业史》分为九章,以历史发展为主线,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国家档案体系的形成、国家档案事业管理机制的逐步完善的历程,探索其规律和特色,展现了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前景。
档案和档案馆,曾经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杨树标先生就有这样的回忆:“‘石莲亭五号’曾经是省档案局(馆)的代名词,大门紧闭,门里有武装部队警卫,待敲门时才将小门打开,颇神秘。”那是1975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档案馆森严的大门开始洞开,档案开始面向社会,面向公众,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服务。 档案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档案的生命在于服务。为了宣传档案的利用价值,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档案意识,浙江省档案局向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征集档案利用优秀案例,并从中选取100例汇编成这本《走近档案(浙江省档案利用100例)》,以供社会各界人士参考。 本书由吕红主编。
《新媒体环境下的学习与评价 : 基于E-Learning Portfolio的实践研究》在梳理电子档案袋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对电子学习档案袋学习与评价的理论进行了探讨,自主开发了一个过程评价型电子学习档案袋平台,并在此平台上进行了基于过程性评价的实践探索,对学习与评价的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定量的研究。
本书选题具有开创性和前沿性,以新兴的档案社会化服务 为研究对象,全面阐释其理论基础,系统构建其实践框架, 深刻总结其价值取向。本书以社会分工视角界定档案社会 化服务的概念内涵,厘清其学术基点;科学解答档案社会 化服务的承担主体、服务内容、实现途径和保障条件,帮 助其在实践中落地;从多维角度归纳档案社会化服务的价 值取向 安全保密、优质高效和合法合规的专业取向, 立足社会分工、体现规模效益并维护社会记忆的社会取向, 由技术、知识要素主导以及多元化与专业化并重的科学取向, 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协同发展、达到可信和被社会认同的发展 取向。本书既有创新的学术价值,即开辟了全新的档案社会 化服务研究领域,丰富了档案利用服务的理论内容;又有重 要的实践应用价值,即有助于国家指导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宏 观规划和建
孟府是亚圣孟子嫡系后裔的府第,兼有官衙和内宅的特点。孟府档案是孟氏家族历代历年形成的有关府务管理、经济往来、祭祀活动的原始材料。孟府档案的发现,具有广泛的意义。 孟府档案项目繁多,主要包括官府政务、经济、祭祀活动等几个方面,其中公事行文、工作记录和各类收支帐等占绝大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对族人、职员、差役、祀田、林庙的管理和举行祭祀活动的记载。"孟府档案具有极高的价值, ,因此,系统的整理和充分的开发利用工作就变得相当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