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机构立足馆藏,服务社会,基于真实可靠的档案,通过编研出版档案史料、举办档案展览、拍摄纪录片等形式开发利用档案。近年来,档案部门积极开展与电视台、杂志社、报社等媒体合作,并通过建设数字档案馆,开通网站及微博、微信平台等新途径,创新编研形式,深入挖掘馆藏,推出编研新成果,发挥档案文化作用。该文集集中地反映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部门推进档案编研开发与档案文化建设的新经验、新理念、新思考,是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的集体研究成果。
《科技档案管理学》中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王传宇、沈永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2月出版。全书6编20章。导论主要阐述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的对象和任务、产生和发展,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编科技档案和科技档案工作概述,阐述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编档案部门对科技文件材料的监督检查,包括科技文件材料及其管理工作,监督指导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工作,协助指导科技文件材料的整理归档等内容。第三编科技档案管理,阐述对科技档案实体进行收集、整理、分类、保管、编目等问题。第四编科技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开发利用的条件、检索、编研、提供服务的方式等内容。第五编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论述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制,计算机检索原理,缩微与复印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等问题。第六编科技档案事业,包括其发展史、
《科技文档写作实务》以 理论 实战 的方式,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掌握科技文档写作要领,提高职场竞争力。全书系统地阐述了技术文档的概念、写作流程、质量要素及技术文档的写作方法。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些原理,《科技文档写作实务》针对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到的需求说明书、概要设计、软件模块详细设计、测试用例、使用指导和故障处理进行专题介绍,从内容框架、写作过程、写作实例、写作要点和常见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 《科技文档写作实务》既可作为产品研发和测试人员、售后支持人员及用户文档开发人员的培训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学用书。
湖北省档案馆保存有各种档案资料60余万卷册,上起明末,下至当代,不乏珍品。为了让这些珍贵档案走出石室金匮,向读者传递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气息,湖北省档案馆组织编写了《历史珍档——湖北省档案馆特藏档案集粹》。该书收录的200余组(件)档案资料,是根据内容重要、价值珍贵、载体特殊的原则从湖北省档案馆特藏库遴选出来的珍品。该书图文并茂,生动地反映了湖北地区数百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迁,融史料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许多档案资料是次公布,使这本书更具学术价值,是研究湖北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军事史不可多得的档案文献。 皇皇历史积淀了大量具有湖北特色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走进历史、了解历史、感知历史的记忆之门。
楼淑君、钟小安主编的《档案管理实务(第2版十 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依托档案行业标准,从 企事业单位实际档案工作任务及高职教育规律出发, 结合职业教育的*理念,按项目化形式组织教材内 容,重点突出实务操作技能。 全书共设计了十一个教学项目:档案与档案工作 、文书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会 计档案管理、特殊载体档案管理、档案保管、档案检 索、档案利用服务与编研工作、综合档案室建设与管 理、档案事务所的创建,力求体现 项目导向,任务 驱动 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技能特色和创新创业能 力的培养。
科技档案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科技档案的理论概述、实体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科技档案事业宏观控制等方面,系统研究科技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理论上,本书在对科技档案概念界定、种类构成、档案特性、功能作用进行重新梳理的同时,对其实体有序化整理和信息资源开发的理论方法进行全面阐释。实践上,既注重对传统科技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实践工作技能的论述,更重视对声像和电子科技档案管理方法的探讨。此外,依据大量国家科技档案管理法规与标准,构建管理规范,促进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管理体系丛书:基于ISO15489的文件档案管理核心标准及相关规范》主要介绍了ISO15489全球化与本土化研究及应用进展、我国文件档案管理核心标准制修订研究战略、英国文件档案管理标准体系典型案例、中国档案标准规范建设案例、文件档案管理原则标准及其制修订、档案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标准及其制修订、文件档案管理系统功能要求标准及其制修订等内容,可供信息化、标准化、信息管理、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领域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学习,对指导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活动中机构信息资源和信息资产的管理具有特别重要的参考价值。 《管理体系丛书:基于ISO15489的文件档案管理核心标准及相关规范》的特色是:采用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了ISO15489《信息与文献文件管理》国际标准的全球化应用和中国本土化应用问题,研究成果具有先进性、前瞻
20世纪以来,随着视野的开阔和观念的更新,地方文献的整理方兴未艾。史料与方法的多元化特征日益凸显,研究成果颇为丰硕。本书系“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容涉及历史学、法学、文献学、文字学、考古学等学科,作者们围绕档案整理的理论与方法、文献考证、司法、地方社会、俗字杂字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多学科、多领域、多主题的学术研究。
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研究 (批准号:18JHQ005)的终成果。后现代档案学是对古典档案学理论、现代档案学理论的批判和创新、解构和重构,对当代档案事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本书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阐释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提出背景,论述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体系和实质,阐述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贡献和影响,并基于当代中国语境对后现代档案学理论进行了深入反思。
本书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文秘人才为宗旨,遵循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与规律进行编写。主要内容包括:文书概述、文书处理、文书整理归档、档案与档案工作、档案收集与整理、档案鉴定、档案保管与统计、档案利用服务、现代载体档案管理。各部分内容又由学习目标、模拟情景、任务驱动、任务分解、任务解析、任务实训、知识梳理、分析思考、目标检测和阅读材料构成,穿插相关链接,充分体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新理念,突出文书与档案管理的专业应用能力训练。
《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14辑)》分为专题研究;文化新语;读档随笔;档案指南;档案架;学术动态;书讯七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市政、地产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的河道卫生问题;1864-1870年间上海公共租界苦役制考察等。
本书基于企业档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认为企业档案管理有其构建的必要因素和运行规律,也与企业的各项工作在数据信息上进行关联和衔接,成为具有全员性和全过程性的管理体系。利用实际案例详尽描述企业档案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具体工作,分析业务原理,涉及企业档案管理的体制、制度和标准、工作流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档案人员培养和企业档案工作考核,可以作为企业档案工作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的教材,并引导读者对国家相关标准的解读和理解。
本书介绍了我国文件档案管理核心标准制修订研究背景及战略,国内外文件档案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典型案例,我国文件档案管理核心标准研制方案与对策,文件档案管理原则*实践规范、文件档案管理元数据*实践规范、档案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实践规范和文件档案管理系统功能要求实践规范等四个基于ISO 15489的*实践规范。 本书的特色是:采用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了ISO 15489《信息与文献 文件管理》国际标准的全球化应用和中国本土化应用问题,研究成果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供信息化、标准化、信息管理、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领域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学习,对指导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活动中机构信息资源和信息资产的管理具有特别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书学、档案管理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行 政管理专业等文秘方向的必修课程,近年来部分高校 改革,将之整合为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潘连根*的 《文件与档案管理教程》内容应运而生,先讲授有关 文件、文件工作及文书学的历史演变发展,作为学生 学习本课程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讲授有关文件、 文件工作、文件管理(包含文件的档案管理阶段)及 电子文件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本教材既充分吸收有关 文书学、档案学的相关理论成果和实践工作经验,注 重理论联系实际,又将传统的文件工作、档案工作上 升到机关单位文档一体化管理的高度,对教材内容进 行重新整合,符合当今文档工作发展的趋势与规律。 本教材拟供文秘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秘书工作参考 。
吴景平主编的《现状与未来--档案典藏机构与近代中国人物》为“复旦-胡佛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系列”的一种,共收入25篇文章,内容涉及国内外各个典藏机构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台北“国史馆”、中研院近史所及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珍本手稿馆、日本战史研究中心史料室、东洋文库等所藏有关近代中国人物档案的介绍,并对如何利用这些档案从事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按图索骥。
本书集管理理论、技能训练、法律规范、案例思考于一体,共分12章。*章通过走进档案室(馆)实地观摩,学生可近距离接触档案,了解档案及收藏环境,了解档案工作人员及相关制度。第二至十章分别训练学生档案收集与鉴定、整理、登记与统计、检索、保管与利用、编研、人事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特殊载体档案管理等技能。第十一章训练学生档案管理软件操作技能,以提高学生档案管理现代化适应能力。第十二章将档案管理由公共领域延伸到家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档案及档案管理的认识、兴趣和能力。附录为一则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涉及档案管理的方方面面,用来巩固本书所学内容。本书有3个显著的创新点:一是附录现行主要的档案管理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特别是工业企业档案管理方面的法规、标准,旨在引导档案管理法制化、规范化;二是增加大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档案部门的生存与发展提高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一挑战,是时代赋于我们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題。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档案部门如果继续以往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思维,很可能会被社会“遗忘”在冰冷的角落里。所以,只有变革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与能量。那么变革的基本思路有哪些呢?关于这个问题,档案学术界已经有一些同志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就总体水平来看,依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題: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档案部门如果继续以往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思维,很可能会被社会“遗忘”在冰冷的角落里。所以,只有变革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与能量。那么变革的基本思路有哪些呢?关于这个问题,档案学术界已经有一些同志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就总体水平来看,依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題:
地方政府数字档案集中管理模式,是指地方政府在开展跨机构的数字档案集中管理的过程中,针对遇到的反复出现的问题时所固定使用的解决方案。本书以问题为导向,识别了集中托管式、集中保存式、集中利用式、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系统集中建设式、数字档案馆系统集中建设式等五种地方政府数字档案集中管理模式,就每种模式的含义、特点、适用性、关键内容和方法、国内外现状、问题和策略展开阐述,并剖析了绍兴市电子文件中心、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数字档案馆、江西省电子档案接收管理系统平台、加州在线档案馆、天津市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青岛市数字档案馆等典型案例。我国地方政府数字档案集中管理,呈现出融合发展、前后衔接、共同治理和系统突破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