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史中,每一个民族的战争史都是其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不断的征战中,集精神、智慧、技术、财富于一体的武备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每个阶段武器的制作水平都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最为突出的标记,它们拥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本书作者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通过对古籍史料的研读,并结合相关的绘画、雕塑,以及历代出土的甲胄实物和诸多收藏家的藏品进行反复考证,归纳出了跨越三千余年的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脉络,对代表性的甲胄装备做出了细致的描述与讲解。
《重读毛泽东诗词》由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陈晋任主编,经毛新宇审定。书中所选毛泽东诗词共计67首,是对广泛流传的78首版毛泽东诗词所作的精选新编。 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毛泽东诗词不仅展现了强烈的时代担当、鲜明的时代精神,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思想支撑和精神力量。 鉴赏资料方面 ,对诗词关联的原典进行了全面整理; 诗词创作背景方面 ,结合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诗词创作的历史资料、文学资料; 自注自解方面 ,重新整理作者第一人称叙述的内容(答记者问、信件往来,订正讹误等情况),力求有据可考,出处可靠; 诗词赏析方面 ,以毛泽东诗词为主线,凝练串讲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发展史。 此外,更有国内播音主持领域老中青三代名家献声,倾情诵读毛泽东诗词,以期让广大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
《中国香学》是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国香学文化专著。全书从概念、发展简史、香材、用香方法、香与其他传统雅文化的搭配助益、香与家居生活、品香的感悟和审美判断、香与宗教、历代香学文化大家、主要香学文化典籍精要摘录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香学文化这一脉古老、特殊、美妙的传统文化。 本书主要是绪论,香史,香识,香境几个章节的修改,涉及内容近十万字。主要修订了原来表述不准确,文字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地方,以及论述不透彻之处,同时增加了近五年的个人香学文化研究成果和业界技术发展、科研成果。图片更换十几幅,增加了三十多幅。
2024年12月4日,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审批,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成为全人类共享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极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春节是维系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情感纽带,每年临近春节,亿万中国人就会踏上回乡之旅,不远千里万里和亲人共度佳节,感受家的温暖与力量。这种情感的维系和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自1954 年 春运 一词首次出现在媒体,就带着鲜明生动的中国特色和丰富深刻的情感内涵而来,承载了中国人许多难忘的记忆,细节尤为触动人心。《春运(1954-2024)》以春运为视角,以影像方式回望过去70 年中国人过春节的节奏、方式,出行的频率、人次,出行的时间、目的地等。从早期太原站女运转车车长的工作场景到无锡汽车客运站繁忙景象,从吉林市蛟河火车站的拥挤
作者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作者指出,自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跟种族、遗传、个人素质、心理状态、自然条件等因素无重大关系,跟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危机、社会动荡、工作变化、生活变迁等因素,却息息相关。作者按照自杀的不同原因,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和由于社会混乱引起的自杀。作者设想通过下述方式防止和消除自杀,包括对自杀者进行惩罚、对悲观主义者促其精神恢复正常、通过改进教育增强人们的信心、重新发挥家庭的作用以防止自杀以及恢复行会使个人命运同集体联系起来。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十二卷,是国学泰斗南怀瑾先生(1918-2012)目前为止在中国大陆出版的*权威*全备的作品集。作品集涉及范围,以时空论,乃古今中外。以现代学科分类论,乃文史哲。以传统学术分类论,乃儒释道,实则千门万户,未有不涉及者。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十二卷不但是南怀瑾先生在纸面所显现出的渊博如海之学问,有心的每一位读者,更能从中体悟到南先生作为一位大修行人由博返约之深邃面貌。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千门万户,郁郁璨璨,而儒道释实为其纲要。南先生会通三教,群机都摄,尤擅讲论佛法,拈花一脉,绍流如绪,浩浩乎卮言日出,妙义宛然,等身著作,千言万语,一一从智慧海中称性流出,而皆为众人讲说,读其书,想其人,山高水长,人所唱叹。 癸巳之春,中国大陆有南先生其人其书已二十余载,经台湾老古文化
赵元任,中国现代语言学和现代音乐学的先驱,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赵元任的一生,深与时代共命运:早年赴美留美,归来热心国语运动,教学于清华园,研学于中研院;考察方言,遍访中华大地,战火纷乱,流离转徙海外,终成中西学术文化之津梁人物。 更为难得的是,赵元任先生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为自己及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记录 他是一位自拍达人,以拍照的方式,保留下了长达近一个世纪、多达数千张的影像资料。这些照片一方面记录下赵元任先生治学的一生,一方面也为当时的中国和世界留下了生动的视觉记录。 近百年,灿若星河的现代学人群像,在他的镜头下,在他的相册里,宛在眼前,触手可及。
本著作集为北京大学刘浦江教授有关辽金史的著作集合,均为学界认可的高品质学术著作。今为缅怀浦江先生逝世十周年,特编为著作集,重新排版,精审精校,隆重推出。 《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 本书是刘浦江先生在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共收录十七篇文章。以契丹文字的研读、辽代墓志碑刻研究和人类学方法论的运用为基础,这些文章一方面展示了作者极为扎实的考证功力,另一方面揭示出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更为深远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涵。 《正统与华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 本书突破断代史的藩篱,敏锐地抓住 正统论 与 华夷观 这一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思想观念变迁的核心问题,进行长时段的系统研究。这一系列文章论证精审,眼光独到,展现出作者刘浦江先生恢弘的学术器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 《辽金史论》
彼得 霍尔(1932 2014),当代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大师之一,定义 世界城市 的全球权威, 世界工业区 概念之父。其代表作《文明中的城市》是西方城市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作者认为城市是文化的熔炉,在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均扮演了重要角色。本书旁征博引,从古到今,围绕文化变迁、经济发展、艺术创新、空间规划进步、技术更迭升级等主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解答了 文化、创新和城市秩序 三个核心问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裘锡圭学术文集(共6册)(精)》是裘锡圭先生平生学术文章的一个总集,共六卷:**卷《甲骨文卷》,第二卷《简牍帛书卷》,第三卷《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第四卷《语言文字与古文献卷》,第五卷《古代历史、思想、民俗卷》,第六卷《杂*卷》。《裘锡圭学术文集(共6册)(精)》三百万字,繁体横排,其中多数文章有作者根据新材料及*新研究成果所加“编按”,为目前裘先生论*中收文*为完备而编校*为精审的文集。
该书是梁方仲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书稿内容分为六大部分。 总序 论述我国历代户籍、地籍、赋役册编造的历史及其特点,并与世界各国进行比较。 正编 又分为甲编和乙编,共178个统计表,甲编是关于历代户口、田地的总情况和历代户口的地域分布,乙编汇集了唐宋元明清五朝的田地、田赋总数和分时分区的统计数。 附编 含37个统计表,对我国南北两大区域中的九个重要府州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分析。 别编 有20个表说,侧重于对相关制度的概括与说明。 历代户口、田地升降比较统计图 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历代户口、田地的升降变化。 附录 则对中国历代度量衡作必要的说明。 本书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杨联陞先生曾评价这本书 谨严而观其大, 眼光上下五千年 。同行用历代传下来的资料,非经过此书不可 。全汉昇先生评价它 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著名史家李侃
若以孟子提出 说诗 方法为起点,则中国文学批评已有约两千三百年的历史。那么,在西方学术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是如何进行文学批评的呢? 本书回溯两千余年的历史,梳理汗牛充栋的文献,总结出三种最能体现传统文学批评精神的方法,即受儒家思想影响的 以意逆志 法,受学术传统影响的 推源溯流 法,以及受庄禅思想影响的 意象批评 法。又探讨选本、摘句、诗格、论诗诗、诗话、评点六种批评形式的形成和发展,体用兼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整体把握与研究,将其隐而未彰的体系重显出来,并将这一体系不断完善、丰富的历史呈现出来,在重显与呈现的过程中,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和现代意义。
《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1893年的博士论文,是其开山之作。一开始他就显示了他反对单一的功利主义思维的立场,他指出社会是多元的,是由种种矛盾的部分组成的,是要适应相互矛盾的种种需要的,必须有一种限定与平衡。他选取的题目是一个经济学的对象,但他却要从其中找出非经济的内核来。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劳动分工并不是纯粹经济现象。
明代大儒王阳明,既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思想家,又是著名的军事家。《王阳明军事著作校注》就是对与他相关的兵学文献的校勘和注释。该书分为上编、下编。 上编为《王阳明评注武经七书》,是王阳明对《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七部兵学著作的简要批注。此次整理,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藏本为底本,以明代申用懋刻本为校本,以《续古逸丛书》所收静嘉堂本《武经七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武经七书》等为对校本,在校订文字是非、异同基础上,对王阳明批注的文字加了必要的注释。 下编为《兵志》,是王阳明从《左传》《国语》《战国策》《越绝书》《吴越春秋》《史记》六部文献中搜集的战例的汇编。此次整理,所据底本为上海图书馆藏明刻本。整理者除了校订文字、训释文意,还为每个
《针灸大成》十卷,明人杨继洲撰。卷一先列举并解说《大成》所征引的各书,以 针道源流 为题目;其下开始摘録《素问》《难经》等书关于针灸的纲领性理论,并加批注以疏通整理,明确周身经络、穴位和中医的诊断方法。卷二、卷三大体完备地集録历代名家各据心得编成的针灸歌赋,著者对其中部分歌赋详加批注,阐明医理名物。其后各卷,分论各种疾病的针灸疗法,征引名家和著者自己的医案,作为治疗事例以为验证。 此次整理,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所藏的万历二十九年(1601)木刻本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处所藏的补刻本为底本点校而成。
本书通过十四个彼此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专题,向读者展示了秦汉儿童生活的全貌。前四个专题从儿童的出生、初生到生存,再到婴幼儿戏和童蒙教育,以儿童的成长时序为内在线索,勾勒出了秦汉儿童最初的生活景象;后十个专题分作两大部分,一是儿童与秦汉政治、经济、文化信仰和社会的关系;二是对于特殊类别的儿童,如 神童 和 上层儿童 等问题的相关讨论。 作者在儿童研究领域深耕二十余年,凭借对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以及文物考古资料的综合运用,深入挖掘其中有关儿童生活的记录,对秦汉儿童生活的各方面做了多角度、立体化的研究,是一部集大成之作。
本书以北魏一朝对名号这种政治符号的利用与反馈为中心,讨论了北魏一朝诸多别具特色的名号,深入发掘了名号背后的历史信息及政治文化。这些名号主要包括代国时期的代王号、单于号、可汗号等代表着不同制度的名号,北魏早期道教、谶纬等带有神秘色彩的名号,孝文帝时代华风浓郁的名号,北魏时代的外戚、女主与权臣所使用的特殊名号,以及南北互动中所使用的各类名号等。
本卷的主题为政治哲学,共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篇文献为《孟德斯鸠与卢梭》, 由两部分组成:《孟德斯鸠对社会科学兴起的贡献》和《卢梭的 社会契约论 》。在这两篇文献中,涂尔干的立论都试图暗示:社会学的肇端应该追溯到孟德斯鸠和卢梭有关 法 的理论。第二篇文献《社会主义与圣西门》是根据涂尔干专门讨论社会主义问题的讲义整理而成,核心论题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基本差别,由这一差别可以引出两者在起源、样态、社会建构的形式和方向上的根本差别。在*后一部分中,编选了涂尔干所发表的专论政治理论和政治问题的书评、笔记、论文和讨论等。本卷为研究涂尔干的政治哲学思想所不可或缺,通过考察他对卢梭和孟德斯鸠思想的诠释和对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检视得以更全面和透彻的理解涂尔干的思想,并且本书的翻译水准很高。
印章是成熟较早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精华的物质载体之一。从先秦迄今的3000年中,印章和篆刻艺术发展经历了哪两座高峰?明清以来的篆刻艺术大放异彩,出现了哪些篆刻大家,他们为印篆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从事篆刻艺术有哪些需要磨练的技艺和修养?前辈印人有哪些治印经验和关于印章的掌故?名篆刻家、书画家韩天衡先生新作《印篆里的中国》分印篆源流、行知合一、印人印事三个板块,呈现韩先生在中国印篆研究上取得的非凡成就。随文配有400余方古代珍贵印人印作、豆庐藏印及豆庐所治印等,以及印谱书影、印材等图片共600余幅,书后附录更有历代印章实物、豆庐印选等集中呈现,全面展示中国篆刻艺术之美。
人文与社会译丛 社会辑 精选丛书内社会学领域的扛鼎作品,收录了泰勒、默顿、贝克、威利斯、霍夫施塔特等当代社会学大家的代表作,从人类社会的经典议题出发,跨越时间的场合,探究人类社会的组织规律,用社会之思把握现代文明的脉搏,参透全球化和区域性群体生活的要义。
本书以古代文言小说为研究范围,以乱世书写为阐释中心,从历史、文化、文学相结合的宏观视角出发,围绕 乱世 这一历史现象对历代众多文言小说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研究,既全面梳理了乱世的总体面貌,又揭示造成人类惨剧的社会因素,并挖掘人们在乱世中的生命渴求和生存理想,提炼出古小说乱世书写的主题内涵、艺术表现特征和文学价值,从而使古小说乱世书写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内涵得到充分阐释和严密论证。
本卷的主题为哲学稿,共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篇文献为《哲学讲稿》,是早年涂尔干在桑斯中学任教时,由其学生安德鲁 拉朗德所作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从内容上来说,由于该讲稿所面对的是些中学生,所以,无论是讲述方式,还是讲述内容,都不会晦涩难懂。也正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哲学课程中所要求的哲学基本问题以及构成哲学经典的各个哲学家的学说,这份讲稿就显得很通俗易懂,有些地方甚至还很口语化。第二篇文献《社会学与哲学》是作者的一部论文集,收入了他的四篇重要论文 个体表现与集体表现 、 道德事实的确定 、 答复异议 、 价值判断与实在判断 ,理论性很强,集中体现了涂尔干社会学在学科地位、对象、方法论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立场和观点。 第三部分是论文与演讲,第四部分是一篇评论,大部分是首次译成汉语。
邓云乡是民俗大家,对北京风土至为熟悉,老北京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其关于北京风土的著作主要有五种,包括《燕京乡土记》(上、下)、《北京四合院》、《文化古城旧事》、《鲁迅与北京风土》、《宣南秉烛谭》。 《燕京乡土记》全面展现北京乡土风俗;《北京四合院》通过解读四合院的标准、变化、花木、布局,全景式还原北京四合院的独特风韵;《文化古城旧事》追述北京1928 1937年文化生活史;《鲁迅与北京风土》以《鲁迅日记》为经,以风土景物为纬,通过探佚一个人与一座城的关系,细节还原鲁迅身后的民国北京;《宣南秉烛谭》从慈禧、光绪、袁世凯到胡适、周作人、齐白石,秉烛细谈老北京的历史文化掌故。 各分册内容简介: 1 . 《燕京乡土记》 ,邓云乡著,2023年11月出版,定价:98.00元,ISBN 978-7-101-10752-4 作为五百多年的首都,北
《唐中书门下两省属官年表》以《旧唐书 职官志》(参《新唐书 百官志》《唐六典》)所列两省官职,根据史书典籍尽可能勾稽并排比出自武德元年(618)至天佑四年(907)中书、门下两省属官的任免情况,详细注明官员的除任、改迁信息。